朋友是职业生涯规划师,她说最近找她咨询的人特别多。
“是不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失业的人变多了,你应该赚了不少咨询费吧?”我和她开玩笑。
朋友摇摇头说:”其实找我的,大部分都是年前裸辞的人,本想过年期间休整一下,年后正好换工作,谁知赶上疫情,投出去的简历都石沉大海了。他们很多人现在都迷茫又焦虑,恨不得咨询完,明天就能收到一个offer。
但我告诉他们,只要现金流还撑得住,我不建议他们着急找工作。如果听不进我的建议,我宁愿不赚这笔钱。”
我很奇怪,问她为什么,她说:”眼下,他们最需要的不是一份工作,而是重新规划自己的内职业生涯。否则,病急乱投医,下次遇到类似的职业危机,他们依然无法应对。“
一、 内职业生涯是你的“金刚钻”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管理专家埃德加.施恩把职业生涯分为外职业生涯和内职业生涯两个层面:
外职业生涯,顾名思义,是外露的、显性的,指个体在职业活动中,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职务、工资待遇等因素的组合与变化过程。简单来说,外职业生涯就像我们在职场中递出的名片,名片上关于你所在的公司、职务、工作地点等,都由公司对你进行定义,是公开的、清晰可见的。
而内职业生涯,指从事一项职业时的知识、观念、能力、经验、心理素质,以及内心感觉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是靠自己努力追求才获得的综合素质的积累,是由你自己定义的。
我们常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外职业生涯,就好比我们揽过的各种瓷器活儿,内职业生涯,就是我们在做瓷器活儿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提高的金刚钻手艺。别人可以抢走你的瓷器活,但抢不走你的金刚钻手艺。
图片来自网络
二、 职场人更应该聚焦内职业生涯
内职业生涯是内隐的,所以更容易被忽视,但内职业生涯的各个要素,才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所在,也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原动力。
1.发展内职业生涯,提高职场免疫力
外职业生涯最大的特点是容易被外人给予和认可,也容易被外人剥夺。在这次疫情中,一些公司扛不住现金流的压力,不得不选择减薪甚至裁员。有的公司吸取教训,开始想办法优化核心业务人力资源成本,以便应对下一次意外发生,方法之一就是人力资源外包。因此,未来的公司,用人机制会更加灵活,这就意味着,没有哪个公司能提供真正的金饭碗,与此同时,拥有过硬的职业素养、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技能的人才会变得非常抢手。
我有个朋友,刚做技术转型的时候,为了追求高薪,进入了一家软件外包公司。好不容易熬过试用期,却因为签约公司的需求减少,被外包公司裁员-----新员工业务不熟练,往往产出效率低,是被放弃的首选。朋友运气不错,很快找到了新工作。但从此他时刻保持着危机感,一有时间就研究业务,钻研技术,还主动参与项目管理的学习,在本领域内稳扎稳打,一年后就成为了项目经理。
之前,朋友只盯住公司职位、福利待遇这些因素,它们都属于外职业生涯,但真正让他在职场立足的,是他对自己内职业生涯的管理和打磨。
就像我们现在正在面对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归根揭底,我们能做的最有效的措施,还是做好个人防护,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在这个变化越来越快,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发展内职业生涯,提高职场免疫力,才是职场生存的王道。
由内而外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2.探索内职业生涯,发掘职场可能性
探索内职业生涯的过程,也是一种探索自我潜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可以做的事不止眼前这份工作。
朋友是做互联网运营的,她很喜欢这份工作,为了做的更好,她给自己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每三个月集中研究一项技能。
第一项她选了摄影,除了工作中常常跟在摄影师身后请教问题,业余时间还给亲朋好友拍照来磨炼技术。拍了好照片,她总会精心配上文案,发到朋友圈。
时间长了,慢慢开始有人咨询她接不接拍照的单,于是她开始了亲子照、生日会的跟拍,慢慢发展到纪念日跟拍、旅拍、活动记录等等。
对摄影的学习和应用也让她对运营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她以视觉表达为主题,策划了新一期的运营活动,获得了公司的一致认可,现在,第二、三期的后续运营活动小组正在筹备中,由她牵头负责。
她没想到,这份为了提升自己而探索的技能,不但可以发展为副业,还让她的工作又多了一种可能性。
以现有能力资源为原点,不断深入探索,就会涌现各种新的机遇和可能性,点可以联成线,线合成面,面再构成体,不断进化、跃迁。
点-线-面-体的深入迭代,才是最稳固的能力架构。
三、 出现职业危机,用这三点破局
如果外职业生涯是一棵大树,那么内职业生涯就是大树的根系,在狂风暴雨来临时,只有把根牢牢扎稳了,不断吸收大地的养分,大树才会枝繁叶茂。职业生涯出现危机,我们更需要的是修炼内功。
1.功利性学习,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这样定义职业:职业的本质就是通过解决问题来满足社会需求,参与社会分工。也就是说解决问题的能力约等于你的职业竞争力。
生涯规划师古典根据解决问题的层级不同,提出了竞争力金字塔的概念,从下往上分别是体力、简单脑力、复杂问题、创造性问题。
职场人要做的,就是不断往竞争力金字塔的上层走,增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怎样更高效地往上走呢?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在他的《追寻记忆的痕迹》一书中提到:在学习完成后的1个小时内,记忆量就会极速下降。要形成长时记忆,就必须让神经元长出新的突触,并且使突触强度得到长时强化。
这就意味着,必须重复足够多次,才能形成长期记忆。问题是有多少人能够坚持重复很多次呢?试想一下,多少人背单词学语法多年最后还是原地踏步,多少人报了PPT、Excel的网课结果还是只会复制粘贴,可见靠意志力来坚持很难。
认知心理学提出,成人学习有三个前提要求的时候效率最高:有目标导向、有即时反馈的最近发展区。
功利性学习正好能满足以上条件。功利性学习是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学完立即能用。这样学习,不仅减少了意志力的消耗,而且随着工作的需要,会不断强化学到的知识技能,自然抵抗遗忘曲线。
《学习力:颠覆职场学习的高效方法》一书中,介绍了功利性学习的三个步骤:
01 选择一个工作中要解决的问题
选择一个正在困扰你的问题或者即将要解决的问题。
例如:我要在公司做一场公开分享,但我很担心自己紧张,那么我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公开表达时克服紧张情绪”。
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学习,既不用担心没有时间学习,也不用担心学了没地方用,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02 确定学习的范围和顺序
首先根据问题的迫切程度,确定学习的范围。
如果时间充裕,就可以学习的更全面系统;如果时间紧张,就要学习立马能用的干货。
还是以公开表达为例,我订了刘润的专栏《5分钟商学院》,如果明天我就要上台分享,我会直接跳到演讲这一章,学习如何避免尴尬,如何在演讲中有自信。
如果我是为了升职做准备,想提升自己的沟通表达力,那我可以系统地学习这门专栏,从自我认知、职业素养、演讲写作、逻辑思维全方位地提升自己。
其次,根据问题解决的进度,确定学习内容的顺序。
如果问题的解决周期比较长,而且可以分阶段处理,就可以优先学习第一阶段要用的内容。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焦虑性学习,克服贪多的心态,更加聚焦于当下的问题。
03运用所学内容解决问题
运用学到的内容立马去处理那个问题,处理结果就是最好的学习反馈。
运用功利性学习法的初期,为了避免因为习惯陷入无目的、无方向的努力中,可以时常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我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什么能力?
我现在学的东西和解决问题有关联吗?
如果有关联,我下一步可以做什么?
长期坚持目标导向,学习、反馈再学习,你会发现学习和工作形成了正向循环:解决的问题越多,能力越强,就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不知不觉成为了解决问题的高手。
2.搭建能力体系框架,事半功倍
三住集团董事长三枝匡在他的《企业改造》一书中提到:我们日常工作时,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是框架;听讲座、读MBA获得的知识,也是框架。这些框架可能不会立即派上用场,但在问题发生时,它们却会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今天做任何工作,其实都是运用综合能力去解决一个个综合问题,所以拥有整合知识和能力框架的建设能力就变得非常重要。
具体方法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01 从当前的工作流程中搭建基础框架
比如你是一名销售,那么可以这样做:
001 梳理销售的工作流程:开拓客户-约访客户-了解需求-解说方案-促成-后续服务。
002 把学习到的产品知识、话术、工具运用到工作流程中。
003 大量实践,积累成功案例。
这样,一个关于销售的基础框架就搭好了。
学会这个方法,也是一份工作的立足之本。
02 从经验中提炼核心能力
当你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销售,可以试着从过往的经验中提炼出核心的能力,这些能力是除了专业领域之外的通用能力。
你可以这样做:
001 梳理所有成功案例
梳理过往所有的成功案例,从中挖掘解决问题使用的能力。
比如,你擅长维护客户关系,客户粘性保持的很好,说明你的人脉管理能力不错。
又或者,你每周总是能比别人多拜访几个客户,说明你的时间管理能力不错,做事有计划。
就这样一项一项,把自己具备的能力做一次汇总。
002 给这些能力贴上标签
接着,给这些能力贴上不同的分类标签。
比如:时间管理、自控力都属于自我管理类,说服力、人脉管理都属于沟通类,快速阅读属于学习类。
这样,你就从单纯的业务框架升级为更加立体全面的能力框架。面对不同任务时,可以任意调用这套框架中的能力,组合成解决问题的工具。
03 根据内职业生涯的目标不断更新迭代
互联网有个流行的说法,叫“小步快跑,快速迭代”。这种方法强调的是交付感,先满足基本需求再追求持续更新。
职业发展也是如此,你的能力框架只能满足目前的工作需要,随着工作的变化,内职业生涯的目标需不断调整,能力框架也会不断加入新的模块。
3.掌握可迁移能力,不惧环境变化
大久保幸夫提出只要掌握12种基本能力,就能拥有理想的职业生涯,这12种能力分别是:工作反应力、亲和力、乐观力、目标发现力、持续学习力、语境理解力、专业构筑力、人脉开拓力、委任力、商谈力、传授力、协调力。
由此可以看出,以上的12种能力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都会用到,如果前面我们已经搭建好了自己的能力体系框架,接下来的要做的就是学会把这些能力灵活运用到新的工作领域。
具体可以这样做:
01 找到新旧领域之间的关联
比如说一名传统媒体的编辑转去做新媒体,那么他可以找到两个领域之间的关联如下:
媒体人要会收集素材、具备读者思维、掌握良好的写作能力、了解传播媒介等等。
找到这些共通之处,再学会新媒体的特性和运作方式,他原来的能力都会成为他的助力,让他在新领域更快拥有一席之地。
02 在具体场景中刻意练习
哈佛商学院的课堂上没有课本,纯粹是案例教学。哈佛认为,商业世界中只有问题,必须让学生们在具体情境中刻意练习识别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自己找到解决之道。
不止是商业世界,工作也是具体场景中解决不同的问题。从旧领域迁移过来的能力,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和大量刻意的练习,才能完全转化并适应新的领域。
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其实是让很多隐藏的问题浮出水面,与其着急地想要回到原来的“轨道”,不如借这个契机好好梳理、规划自己。磨刀不误砍柴工,沉淀好了再出发,你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