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其实每次备课的时候、上课前,包括上课的过程中,我都会问自己这个问题: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都遇到过能上出好课的老师,他们年龄有差异,风格不同,教的内容也不一样,但是好课就是好课,能让人一直记得。

今天,在这个学期的第一次生涯课结束后,在我回复完300多条课程反馈后,我迫切地想谈这个话题:一节好的生涯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不论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课程内容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才能最终呈现满意的效果。生涯课程尤其需要设计,因为课程内容的性质,需要我们让学生去体验,因此,将内容通过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引发学生去思考,比教师站在台上苦口婆心地“宣讲”,自然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比如,当你有什么道理或者结论想让学生知道的时候——“人需要有目标”、“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目标需要靠行动去实现”等——完全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把学生身边的真实案例嵌进去,这样的效果肯定会更好。而什么内容用什么故事,什么时候开始讲,怎么讲,就需要设计。

又比如,我们在讲学生未来面对竞争的时候,该持有什么样的心态,该如何未雨绸缪,该怎么看待努力与幸运,这些其实很难讲的让每个人心服口服,而且容易带有个人经验的色彩。我会在选择班级HRO(课程班级人力资源专员)的时候,把这些内容嵌入到选举过程中:

HRO1号:随机选——世界上存在幸运的成分,该如何去创造与把握幸运?

HRO2号:最先举手——主动出击,把握先机,胜算更大;

HRO若干号:各班学委——Leader、经历、经验在竞争中会有更大的优势;

HRO尾号:如果没有运气成分,不够主动,也没有经验优势,就只能跟大多数竞争者一起拼能力了。

事实证明,这些有针对性的设计,比单纯讲授更自然,学生更买账,也更喜欢。

永远不要低估我们的学生,他们在走进教室之前,其实已经对课程有了自己的预设。他们知道这个课是素质类课程,说白了就是听听混学分的;他们会从学长学姐那打听到各种关于课程和老师的八卦‘我们的第一节课一旦跟他心目中的那个“LAN”不幸对号入座了,接下来他们能创造出超过一打的方法逃离课堂。如何把学生留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步子走,如何与手机“化敌为友”,这可能都是摆在课程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生涯课程与专业类课程的区别在于它的实践性,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提升能力、激发兴趣、促进合作、加强交流、学会分工与合作。“真心话和大冒险”的任务是每年都要给学生做的,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特点和需求,每次都会有调整,但是从课程反馈来看,这是学生最喜欢的部分。

今年的任务完成方式,又将成组效率与选任务结合起来,增加了一个PK环节。从目前的反馈来看,因为同组任务需要PK,大家的竞争意识已经被激发,今天就有一个真心话任务的小组私信我,已经开始选择访谈对象了。不知道当他们下周接到PK小组的合作任务时,会不会怪我玩的太嗨了……

另外,课程分组的环节也在反馈中受到好评。因为在课程前期调研的时候,大家提供的困惑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有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提升的需要,所以,打破班级和宿舍的界限自由分组,帮助学生跳出舒适的人际圈子,去结识新的朋友,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支持。

今年还有一个大的创新点,是每个小组内生涯角色的设置。这个是我跟长春的坦克姐姐呕心沥血讨论了一晚上的成果,每个角色在团队中有独特的任务。而且,我们把这六个角色与霍兰德人格类型论结合了一下,到讲兴趣的时候,此处会有一个前后呼应的设计,大惊喜哦!

最后,我想强调的一点是,建立反馈机制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刚开始上课的老师,学生的反馈是帮助我们查找问题、调整方法、整合资源、获得灵感以及建立自信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从反馈中加速成长。至于反馈平台的选择,我建议借助网络,同时要求带有一定的个体私密性。我一般用微博,我会要求每次课程结束学生要在微博上给我发课程反馈,而且还有一些作业在微博上完成。我戏称这是涨粉的好办法,结果,这些熊孩子们竟然就给我开了一个话题#花样涨粉的海燕老师#

好吧,我能不能成网红,就全靠你们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