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奠亡灵仪式感‖永远不要遗忘爱的人


前言:

4月4日,沉痛哀悼逝去的亡灵。

一串串名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为大家舍小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遗忘,这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祭奠,而是对高贵灵魂隆重的仪式感。

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有句话说:“死亡并不可怕,遗忘才是最终的告别,请记住你爱着和爱过的人”。生活中的仪式感通过礼物来表达,死亡仪式感我们用“不遗忘”来表达。

仪式感是什么?让此地和其他地方不一样,让此刻和其他时刻不一样。这一时刻不同,这一天不同,这一年不同,值得我们用“不遗忘”的仪式感来表达。


他们的故事由我们来讲述


正文:

2017年11月上映的电影《寻梦环游记》一直都是9分以上居高不下。各个网络的影评以“remember me”这个主题思想,让人们对死亡有了不同的认知。

今天不讲电影的故事也不写影评,只讲爱与离别。

电影中墨西哥“亡灵节和中国的“清明节”性质一样,都是为了缅怀亲人。


<1>“老”去的爷爷奶奶没有被遗忘

4月4号,听起来就觉得不吉利。因为中国文化中“4”等同音“死”。还记得小时候过年的一天,被火烫了一下手,本能地喊出一声“烫死我了”

妈妈立马说:“呸呸呸,吐出去,不能说那个字”。在农村老家这个字是绝对不会公开地说出来,哪怕是谐音也不行。

村里有人死了也不能说“死了”,而是说“老了”。不知怎么就变得很神秘了,随着岁月看到村里有老人相继死去,才明白“老”的意思。

那时候小总觉得他们都是迷信,不会特别在意。在很小的时候爷爷去世了,因为从小在新疆长大,所以和他在一起相处的时间特别少。

我没有奶奶,只有爷爷。印象中爷爷脾气不好,对我们姐妹也没有特别的疼爱,加上小孩子也不懂什么死亡的意义,所以没有特别的感觉。

那时父母让我去给爷爷上坟,说是要在坟前画个圆留个缺口,再把纸烧掉,还要念着什么词,现在已经忘记了。那时我在想,爷爷真的能听到我讲话吗?


为什么没有奶奶?奶奶在爸爸6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可即便这样我一提起“奶奶”这个称呼还是心里一震。大多都是从爸爸口中得知的,说奶奶是个脾气很好的女人,我想是爸爸爱奶奶,所以总念她。

在我们姐妹长到十几岁的时候还说会梦到奶奶,有次酒后竟然说出“我是你奶奶呀”这样的“鬼”话来。

农村是相信人是有亡灵的,如果在“地下”过得不好,就会托梦给自己的亲人,然后就会烧给ta需要的东西。

在农村这样的故事一点也不新鲜,大家都相信且接受这样死人和活人的“交流方式”。

虽然觉得迷信,但现在想来是不是逝去的亲人也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呢?也或许是活着的人不愿忘记而产生的“日有所思”的幻境呢?

为什么爸爸总是提及和梦到奶奶的时候比较多?爷爷在世陪伴的时间更长反而被提起的少?

奶奶不断被提及,我们没有忘,我们都爱她。爷爷脾气不好,我们也没有忘,他们都没有“终极死亡”。我期待现实真的能如电影中的那样,互不相忘,终将在另一个空间相聚。

一家人终将相聚

<2>嘲讽生活,乐观面对离别

“不必害怕离别,只要还爱着,只要还记得那个想念的人,一定会在某一时刻,以温柔的姿态拥抱你,和你重逢”。

活着的时候就要学会告别,等到死亡降临那一刻,就不用这么悲情,中国对待死亡的态度总是有些隐晦和沉重。既然相信不会遗忘就不是终极死亡,那就当做是一次长长的离别吧。

和之前很多次离别一样,说句“下次再聚”,然后各自安好。活着的人说完这句话有的消失在人海再也没见,那些还在见的,也成了重要的,不可能被忘记的人。

面对逝去的亲人,就当是一次“再见”,只不过拉长了时间,转换了时空。带着对他们的爱等待下一次的相聚。所谓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

电影中有很多鲜艳的色彩元素,和墨西哥本地文化相同,代表着热情和嘲讽。热爱和嘲讽生活,不把死亡当回事,不是中国的黑白色,而是绚丽的彩色。

不同的文化,共同的祭奠。不同的语言,共同的爱。面对爱的人,除了铭记那些爱的瞬间,过好活着的时光,还能给予他们什么样的祭奠呢?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以此短文来缅怀爷爷、奶奶、姥姥。

还有所有在看不见的硝烟战场上逝去的灵魂,我们不会忘记你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祭奠亡灵仪式感‖永远不要遗忘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