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朝历史名人,两首《读书》诗,竟然殊途同归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诗人、词人,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诗词尤以唐宋为盛,曲艺以元为佳,“唐诗宋词元曲”便是真实写照,这些文艺珍品,至今无人超越。他们在人类文化史上绽放着璀璨的光芒,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诠释着艺术的美丽。

今天要说的这两个历史名人,不在同一朝代,但他们分别写了一首《读书》书,这也是目前能找到以《读书》为诗名的两首古诗,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皮日休像

《读书》

唐代:皮日休

家资是何物,积帙列梁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

这首以“读书”为诗名的诗是五言绝句,是唐代文学家皮日休所写。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其大意为自己的家财就是那满屋子的书籍,在书斋中缓缓地打开书本,就能在书海里与圣人对话,伟大的人物虽然都不在同一个朝代,但自古以来他们就心灵想通互相看重,只要看到桌子上的书籍就如见到阔别已久的友人那样充满喜悦。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作者视家财如粪土而视书为所有家财的爱书精神,作者从书中能够获得圣人的指教,能够与古代的英贤对话,从中获得力量与感悟,最后一句更是直接点明了对书的喜爱有如遇到阔别的老友。可以说读书已成为作者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历史上许多文人骚客,临死不忘书,他们不是书呆子,只是对书情有独钟,也正是因为他们对书情有独钟,才能让他们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道道亮丽的光彩。

作者皮日休,湖北天门人,字袭美,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唐朝末年)。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作者生逢末唐乱世,虽曾为朝廷官员,却无解民间疾苦,作者在诗中也隐射了这一点。“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英贤”二字何尝不是作者自比,自古英贤哪一个不是忧国忧民的呢?虽作者自比英贤却无法在乱世中实现英贤的才能,实现为民解疾苦的抱负,只能在书中与古代英贤心心相惜罢了,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时政的无奈。

真个是:一读书忘却身外事,却断不了忧民情!

陆游像

《读书》

宋代: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写的一首以“读书”为诗名的七言绝句,其大意为诗人归隐之心坚定,哪怕没有五亩田园也无所谓,读书的本意就在于为黎明百姓做一些事;虽然现在眼神已经大不如昔,依然读完了两万字的蝇头小字。这首诗里,诗人点明了读书的目的还是在于为黎明百姓,从书中汲取知识和方案,为解决战乱、为收复故国、为解决百姓疾苦!所以即使归隐,也改变不了读书之志。

即使现在人老了,眼睛也没有那么好了,但书还是要读的,并且读书的初衷还是为了黎百姓,这是当时读书人难能可贵的精神,这是与一些为了博取功利而读书的人有根本区别的。诗人也当过官,但其当官时也因为了解百姓疾苦而致力于为解决之道,因此得罪权臣而造成仕途多艰,但即使归隐了,不当官了也无法改变其志。

而陆游,字放翁。生于北宋末年,长于南宋初年,当时也处于战乱不断的时期,社会极不稳定,老百姓因为战乱影响而生活困难,国家因奸臣当道而丧权误国,诗人是心有不甘呀。所以陆游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忧国忧民之情,其临死前所作《示儿》一诗曾被选入小学课本: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死前还在忧国,希望有一天朝廷的军队能够光复中原,收复故土。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爱国精神呀。也只有远离战乱,国家统一,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呀,也许这也是陆游一生努力的目标。

真个是:一到读书意元元,身死犹在忧家国!

陆游作品集

殊途同归之处:

1、背景:皮日休生于唐朝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空有英贤之才却无施展舞台;而陆游生于北宋末年,长于南宋初年,当时宋金战乱不断,南宋朝廷偏安临安,金人不时南下侵扰,百姓苦不堪言,诗人多次上书收复失地,救民于水火之中,但因奸臣当道,终无实现。可以说两人的境遇差不多。

2、嗜书喜书 :从两人的诗中均可看出来,作为当时的读书人,他们对读书非常看重,什么家财什么田园在他们眼里都不及满屋的书籍重要,只要有书读,环境再差,生活再苦也乐于其中。两人喜爱读书的精神一样。

3、忧国忧民:从两人的《读书》诗中,均可看出两人忧国忧民的精神,这是当时读书人的脊梁,是真正的读书之士,一个自比英贤无施展舞台,一个读书本意在元元,虽然说法不一样,但体现的都是忧国忧民之心。这也是他们虽然身处两个不同的朝代,但体现出来的最大的殊途同归的地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两朝历史名人,两首《读书》诗,竟然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