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共同的生理功能是“传化物”,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饮食物入口,通过食道入胃,经胃的腐熟,下传小肠,经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转输于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脏腑、经络生命活动之需;其浊者(糟粕)下达于大肠,经大肠的传导,形成大便排出体外;而废液则经肾之气形成尿液,渗入膀胱,排出体外。
胆
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其解剖形态与其他的腑相类,故为六腑之一,且居六腑之首;胆内贮藏的胆汁是一种清纯、清净、味苦而呈黄绿色的精汁,由于这个生理特点,胆又隶属于奇恒之腑。胆的位置附于肝之短叶间,属阳属木,与肝相表里,肝为脏、属阴木,胆为腑、属阳木。
胆的生理特性
一,胆气主升
胆为阳中之少阳,禀东方木德,属甲木,主少阳春升之气。胆气主升,合胆的升发条达之性,与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同义。春气升则万物皆安,这是自然规律,人与天地相参,胆气升发条达,如春气之升,则脏腑之气机调畅。
二,性喜宁谧
胆为清净之腑,喜宁谧而恶烦扰。情志宁静无邪扰,则胆气不刚不柔,禀少阳温和之气,得中正之职,胆汁疏泄以时,临事自由决断。
胆的生理功能
一,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也称“精汁”或“清汁”,由肝脏形成和分泌出来进入胆腑贮藏、浓缩,并通过胆的疏泄作用而入小肠。然而,胆的疏泄须依赖于肝气的疏泄方能正常行驶其职。若肝胆功能失常,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受阻,则会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同时,胆气以下降为顺,若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易出现口苦、呕吐、目黄、身黄、小便黄等病理现象。
二,主决断
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中,具有判断事物,做出决定的作用。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胆能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情志,肝胆相济,则情志和调稳定。胆气豪壮者,可“气以壮胆,邪不可干”;胆气虚弱者,容易表现为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意志方面的病变。
三,调节腑脏气机
人体是一个升降出入气化运动的机体,气机调畅,则腑脏气机升降有序,出入有节,而使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胆合于肝,助肝之疏泄,以调畅气机,内而脏腑,外而肌肉,升降出入,纵横往来,并行不悖。胆的功能正常,则诸脏易安,从而使周身内外维持相对的协调与平衡。
胃
胃是腹腔中容纳事物的器官,上连食道,下通小肠,为水谷精微之仓,气血之海,以通降为顺,与脾相表里,同居中土,胃为燥土属阳,脾为阴土属阴,所以,通常又把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
胃的生理特性
一,胃主通降
是指胃的气机宜通畅、下降的特性,和脾主升清相对应。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彼此协调,共同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
二,喜润恶燥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胃以阳体而合阴精,阴精则降。”即,胃气的下降必赖于胃阳的濡润。
2,胃的喜润恶燥和脾的喜燥恶湿阴阳互济,从而保证脾升胃降的动态平衡。
胃的生理功能
一,主受纳水谷
饮食入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受纳”。胃的受纳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整个消化功能的基础。而胃主受纳功能的强弱,取决于胃气的盛衰,所谓“胃气”,有三层含义:
1,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胃为水谷之海,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性,这些功能和特性的总称,称之为“胃气”。正因为胃气影响着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直接关系着整个机体的营养来源,所以胃气的盛衰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指胃的功能在脉象上的反应 因为经胃消化摄取的水谷精微是通过经脉输送全身的,所以,胃气的盛衰和有无,可以通过脉象表现出来。
3,泛指人体的精气 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有如下记载:“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
二,主腐熟水谷
腐熟,是饮食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胃主腐熟是指胃将食物消化为食糜的作用。饮食经过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质由脾的运化而营养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不断更新,形成胃的消化过程。
小肠
小肠居腹中,上与胃相通,下连大肠,主受化物和分泌清浊,是进一步消化饮食的器官。与心相表里,属火属阳。
小肠的生理特性
小肠具有升清降浊的生理特性,小肠化物而泌别清浊,将水谷化为精微和糟粕。精微赖脾之升而输布全身,糟粕靠小肠之通降,下传大肠。小肠的升降相因,清浊分别之特性是脾之升与胃之降功能的具体表现。
小肠的生理功能
一,主受盛化物
受盛,以器盛物之意;化物,消化、化生之意。所以,小肠的受盛化物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1,由胃下移而来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小肠起到了容器即受盛的作用;
2,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在小肠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小肠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将水谷化生为精微和糟粕。
二,主泌别清浊
泌,指分泌;别,指分别。清,指精微物质;浊,指代谢产物。小肠的泌别清浊是指将饮食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吸收,通过脾的升清散精作用,上输心肺,给全身输布营养;将饮食中的代谢产物或传送大肠,经肛门排出体外;或将剩余水分经肾脏气化作用渗入膀胱,经尿道排出体外。
大肠
大肠居腹中,上接小肠,下连肛门,为管道器官,主传化糟粕和吸收津液。与肺相表里,属阳,属金。
大肠的生理特性
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点,尤以大肠为最。所以,通降下行为大肠的重要生理特性。在腑脏活动中,大肠表现为:始终处于不断承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并形成粪便而排泄糟粕的运动中。
大肠的生理功能
一,传导糟粕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再吸收其中剩余的水分和养料,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属于整个消化系统的最后阶段,所以大肠又有“传导之腑”、“传导之官”之称。同时,大肠的传导功能与胃的通降、脾的运化、肺的肃降、肾的封藏等有密切的关系。
二,吸收津液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注的饮食残渣和剩余水分之后,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使残渣糟粕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同时,大肠在重新吸收水分时,参与了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过程。所以,大肠的病变往往与津液有关。
膀胱
膀胱又称净腑,水腑,玉海等,位于下腹部,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与肾相表里,属水,属阳。
膀胱的生理特性
膀胱为人体的水液汇聚之所,具有司开合的生理特性,并赖此特性以维持贮尿和排尿的协调平衡。所以,膀胱又有“津液之腑”之称。
膀胱的生理功能
一,贮存尿液
在人体津液代谢过程中,水液通过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濡润机体的作用。被人体利用之后下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输膀胱,变成尿液。
二,排泄小便
当尿液贮存于膀胱达到一定容量时,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适度,则尿液可及时排出体外。若肾的固摄和气化作用失常,则膀胱的开合失权,容易导致尿频、尿急、遗尿等病理现象,所以,膀胱的病变多与肾有关。
在道家养生功法里,常常要求习练者需养成“分段小便”的习惯,如此,既可有效藏敛肾气,也可让与膀胱、会阴相络属的经脉得到该有的锻炼,此功法对缓解、痊愈膀胱以及生殖方面疾病,达到固精锁阳目标皆有极大的作用。
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是藏象学说中特有的名称,为六腑之一,且是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腑,主升降诸气和同行水液。属火,属阳。对于三焦的形态同样存在“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两种争论。但从养生练功的角度来说,不需要介入学术领域作进一步探讨,更重要的是根据其生理现象建立起一个功能系统的概念。
纵观三焦,横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和肺;横膈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和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小肠、大肠、膀胱、女子胞等。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体概括。
三焦的生理特性
一,上焦如雾
指上焦有宣发卫气、输布精微的作用。即上焦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宣发输布于全身,如雾露之灌溉,发挥其营养滋润的作用。所以又称“上焦主纳”。
二,中焦如沤
指脾胃有运化水谷、化生气血的作用。即胃受纳腐熟水谷,由脾之运化而形成水谷精微,以此生化气血,并通过脾的升清转输,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以濡养周身。所以又称为“中焦主化”。
三,下焦如渎
指肾、膀胱、大肠、小肠等脏腑有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即下焦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传送到大肠变成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并将体内剩余的水液通过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变成尿液,从尿道排出体外。所以又称“下焦主出”。
三焦的生理功能
一,通行元气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赖后天之精以养,为人体脏腑阴阳之本,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通过三焦而输布至五脏六腑,充沛于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腑脏组织的功能活动。三焦通,则人体内外上下皆通,所以三焦通行元气的功能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
二,疏通水道
指三焦有调控体内整个水液代谢的作用。其中,上焦之肺为水之上源,以宣发肃降而通调水道;中焦之脾胃运化并输布津液于脾胃;下焦之肾、膀胱蒸腾气化使水液上归于脾肺,再参与内体代谢;下行则形成尿液排出体外。
三,运行水谷
指三焦有运行水谷、协助输布精微,排泄废物的作用。其中,上焦有输布精微,充润肌肤,润泽毛发之功能;中焦有消化吸收和转输精微物质,给全身输布滋养之用;下焦有排泄粪便和尿液以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
总结
基于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的特性,在站桩的练习中可让每位习练者至少需明确两大基本原理:
1,身体的通透是站桩练习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站桩的习练需在“立身中正”的基础上,逐渐做到“六面撑拔”,使肩窝,心窝,腹股沟等首先获得有效的放松。
2,气,特别是元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身体的通透是气能顺畅运行的前提条件,同时由于元气是人体最根本之气,且元气是有肾精所化,所以,通过以丹田为切入口进行对人体先天精元的唤醒、修复与强大是站桩最根本的练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