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OSI7层模型与TCP-IP5层协议簇/栈

OSI7层模型与TCP-IP5层协议架构

  • 1分层思想与模型简介
    • 1.1分层思想的目的
    • 1.2模型简介
  • 2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 3各层工作硬件及协议
    • 3.1硬件
    • 3.2协议
  • 4总结
  • 参考文献

1分层思想与模型简介

1.1分层思想的目的

  • 目的:将复制的流程分解为几个功能相对单一的子过程。
  • 优点 :(1) 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复杂问题简单化;(2) 更容易发现问题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 层内及层间特点:(1)同层:同层使用功能类似的协议;(2)层间联系:下一层为上一层服务。

1.2模型简介

  •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的通信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 TCP-IP5层协议栈:OSI7层模型中表示层、会话层应该有,但是协议数量较少,最后被合并如应用层中。TCP协议位于传输层、IP协议位于网络层,由于这两个协议非常重要,因此命名为TCP-IP5层协议栈。
  • TCP-IP4层模型:将数据链路层域物理层合并为网络接口层,命名为TCP-IP4层模型,较为少用。

第1节 OSI7层模型与TCP-IP5层协议簇/栈_第1张图片

2数据的封装与解封装过程

  1. 应用层:应用层程序才有进程,才有端口号。应用层程序发送数据Hello。
  2. 表示层完成数据与二进制间的转换,如ASCII编码。
  3. 会话层提供会话管理,如排队机制等,保证应用层所产生的会话有序传到传输层。
  4. 传输层
    1. 传输层主要完成进程到进程的通信,检查数据来自哪个软件,端口号多少,为数据加上TCP/UDP头(记录着源端口及目标端口号)。
    2. TCP提供可靠传输(面向连接:要与用户建立连接,该连接有重传机制,能保证传输结果,速度慢)
    3. UDP提供不可靠传输(无连接服务,不能保证传输结果,速度快)
  5. 网络层完成点到点之间的通信,为数据加上IP包头,IP包头中有许多东西,最重要的是本地IP及目标IP。
  6. 数据链路层
    1. 功能:将源计算机网络层来的数据可靠的传输到相邻节点的目标计算机的网络层
    2. 理解:完成IP包头后,数据要发出去,需要先到交换机,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不认识IP地址,只认识下两层协议如MAC地址。因此,数据要发出去,需要发挥网卡的作用,网卡为IP包数据添加MAC子层(自身MAC地址、目标MAC地址)、FCS(帧校验序列,采用循环校验算法CRC,作用类似Hash)。
  7. 物理层
    1. 确保原始的数据可在各种物理媒体上传输
    2. 传送数字信号(用模数转换器可与模拟信号互转,用光数转换器可与光信号互转)。

第1节 OSI7层模型与TCP-IP5层协议簇/栈_第2张图片

3各层工作硬件及协议

3.1硬件

第1节 OSI7层模型与TCP-IP5层协议簇/栈_第3张图片

3.2协议

第1节 OSI7层模型与TCP-IP5层协议簇/栈_第4张图片

  • 只有IP能封装IP包头。
  • Ping命令使用ICMP协议,另外有网络探测、网络回馈等机制。

4总结

  1. 大致了解OSI模型每一层的功能、数据封装域解封装的逻辑过程。
  2. 大致了解每一层工作的硬件及协议。
  3. 各层详细工作内容及原理在后面课程再学习。

参考文献

《太厉害了,终于有人能把TCP/IP协议讲的明明白白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筑基04:OSI网络模型,tcp/ip,网络,网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