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las Shrugged

   

Drive to you

      从2018年12月断断续续至今年3月份,在各种碎片化的时间里读完了这本长达130万字的理性主义至上的巨著。期间穿插看了另外几部故事性稍强的书。  昨夜十点看完,内心如巨浪翻滚,冲击感巨甚,先摘录一些印象最深刻的语句:


为了活着,人就要行动,但在行动之前,人必须要了解行动的意义和目的,为了活着,人必须去思考。你的思考无可替代,因为没人能替你生活。没有比把自己选择的重任抛给别人更加下作和没用的举动了。

人必须通过一个思考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并决定自己的行为,而天性并不会强迫他这样去做。

一个人要是宣称“我凭什么要知道?”——那他就是在说:“我凭什么要活着?”这就是人们时刻所面临的最根本的道德选择:思考,还是不思考,存在,还是不存在,A还是非A,实体还是虚无。

一切生命都必须要成长,不能原地不动,否则就会灭亡。


      这段话翻来覆去强调的就是一点:思考的重要性。我们生活的周边,太多人不愿意主动思考,因为思考常常令人痛苦,揭开面纱之后的现实往往让人不忍直视。然而问题就在那里,你可以逃避现实,但你无法逃避这么做的后果,放眼望一望未来,你的目的地在哪?有多少个岔路口?该在何时提前打灯准备换道?换到哪条道上才能让你驾驭着你这辆独一无二的车发挥它 的极致价值?如果你不知道,那么要做的不是害怕,而是去摸索、学习、持续提升。

      关于“目的地”,安·兰德下面的话给出了我无比赞同的回答:


你生命中的道德的唯一目的是去获得幸福,这个幸福不是痛苦或者失去头脑后的自我陶醉,而是你人格完整的证明,因为它就是你忠实地去实现自己价值的证明和结果。

幸福是生命的目标和奖赏。


      如果你有清晰的目标,那么接下来就要回答“怎么做好”的问题:


为了将事情做好,首先你得喜欢做这件事,而不是喜欢这件事情的结果。重要的是工作本身,而不是你为之工作的人。是你自己的行为,而不是任何你的爱心可能涉及的对象。 对象可能会改变,所以如果纯粹做这件事,就不会失望和目标不坚定。

去骗取一个你无法承担的工作,你就会蜕变成一个充满恐惧的猿人,时刻害怕自己将会难以为继;求做一个低于你能力的工作就是在耗费你的动力,令你自己陷入另外一种衰退的状态之中——你的工作便是实现你的价值的过程,没有了对价值的雄心也就失去了生活中的壮志——你的身体是一部机器,由你的头脑来驾驭,你必须以成就为目标,一直到达你头脑的极限——没有目标的人是滑坡的机器,随时都会陷在沟里被石头砸中;让别人领他走路的人是被拖向废品堆的残骸。

正如我既不靠抢夺,又不靠施舍,而是凭着自己的努力谋生一样,我从不指望我的幸福出自别人的伤口或别人给予我的好处,而是要凭我自己取得的成就去争取。我从不认为我的生活目标是要让他人得到快乐,因此我也不认为别人生活的目的是要让我快乐。


      要说这段话振聋发聩,就像枪打靶子一样明晰精确,它当之无愧,值得我们每个人多读两遍。现实生活中,太多人顶着”热爱“的名义打渔晒网,抱怨同事难处,领导愚蠢,环境嘈杂,人心淡漠,却不清楚究竟是热爱那个可能得到的结果还是热爱工作本身带给你的价值感、充实与满足,而一旦回报来得不及时,就开始怨天怨地怼人。如果你只是纯粹地做一件事,收获可能已经悄然踏上你的征程。

    当你面试前临时抱佛脚,凭着一副好口才拿下了offer,有没有想过如何应付今后困难时的恐惧?当你做着一成不变的工作,每天轻车熟路,安逸轻松,有没有想过这是一种慢性消耗的自废武功?它最大的危害是令你慢慢丧失掉自己的价值甚至自尊。十年过去后,你也许会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低于优秀人士的状态,承认自己也就这点料了,人生无须再费劲扑腾,从此一屁股坐进泥坑,抬起头一眼望到了摇椅里。

    一个人能发自肺腑地喜欢些什么,并为这些东西投入全身心的精力,这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我认可安·兰德的这种价值观,正如她的那句“我以我的生命以及我对它的热爱发誓,我永远不会为别人而活,也不会要求别人为我而活。”与它正面对立的是那句“我还不都是为了你,我是为你好”这句话,它就像一个枷锁,无形之中锁住了对方,而且常常以爱之名。

        其实我也会不自觉地逃避问题,有点书中詹姆斯那波人的样子,好像看不到、不去想就等于不存在。我也时常缺乏勇气,去与各色人等接触,而人群中,有那么多的是非、伪善,我应付得很吃力,身心焦灼。我也会不自觉地向别人情感勒索,认为自己的幸福取决于别人的爱,忘了首先你得爱自己,你要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不论置身于何种境遇。你活着不是为了造福大众,你把自己活好了就是替亲友减轻负担,就是对他们真的爱!予之他人亦然。

      从小接受到的典型东方教育告诉我,含蓄为好,好的小说对人的评判都是点到为止,剩下全靠作者客观冷静的叙述笔力,读者自己的分析解读。而安·兰德则恰恰相反,她简单粗暴,把人性一层层扒开并且指给你看。读着她的书,你甚至可以闭上眼睛看到一个女人叼着烟在桌边奋笔疾书,激动时恨不得站立起来用笔杆子指向你,戳着你的脊梁骨。这两种方式无所谓好坏,你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看法会不一样,偏好也会改变,甚至会对当年义愤填膺的事情觉得饶有兴味。时间让你更懂得人性,而生活也在不知不觉地偷偷改造着你。

      本书主线似乎是女主达格妮的爱情之路,它更像是人生路上的几个阶段,人人都向往从一而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人生道路的不同阶段里,你所欣赏和喜爱的人是不同的,有时是因为成长速度,有时候是因为成长方向,两个人之间或多或少会有矛盾与隔阂。弗兰西斯科·德安孔尼亚——汉克·里尔登——约翰·高尔特,这三个男人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引领、陪伴、支持着达格妮。每个阶段的喜欢和存在都有其意义,都是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这几个男人之间能做到心悦诚服地接纳、互敬互爱,这着实有点无法理解……

    无论如何,这是一本不容错过,值得一看的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Atlas Shrugg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