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语录》日课(041~050)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7月04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50课/总第1278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严松松年所录

人莫不有夸示己能之心,……人莫不能好进之心,……人皆恶人言己之短,


感受: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二一附曰:

夸示己能,……

莫能好进,……

恶言己短,……


七情六欲小心肝

如是奴作主

令人不觉为小人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7月03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9课/总第1277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严松松年所录

有学者终日听话,

忽请问曰:“如何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答曰:“吾友是泛然问,老夫却不是泛然答。”


感受:

汉唐以来,“能近取譬”的“仁之方”没有得到应有的传扬和发展。

而问仁问智、试图从语言文字上把握儒学概念范畴的知性的求学方法则大为盛行。

绝大多数儒者纷纷致力于注解经典,字分句析,在一词一字、一礼一仪上浩首穷精。

儒学的经书得到了厘正和流传,而儒学的精神则渐趋湮灭。


延至宋代,初学后进要求先生讲解字词句义,解说心性仁理等范畴的含义。

这种知性的治学方法和心态是“举世之弊”,象山先生深有认识。

把世人从知性和教条之弊中解救出来,大倡能近取譬、自得自立的求仁之方,是象山陆学的根本关切和精髓所在。

他只是引而不发,让人们到自己的人生实践中去体悟。


二一附曰:

忽请问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友泛然问,非泛然答。


七情六欲泛然问

破二会中惕惕然

生缘促缘随缘处

引携观复方了缘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7月02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8课/总第1276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严松松年所录

徐仲诚请教,

使思《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一章。

仲诚处槐堂一月,

一日问之云:“仲诚思得《孟子》如何?”

仲诚答曰:“如镜中观花。”

答云:“见得仲诚也是如此。”

顾左右曰:“仲诚真善自述。”

因说与云:“此事不在他求,只在仲诚身上。”


……少间,仲诚因问《中庸》以何为要语。

答曰:“我与汝说内,汝只管说外。”

良久曰:“句句是要语。”

梭山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此是要语。”

答曰:“未知学,博学个什么?审问个什么?明辨个什么?笃行个什么?”


感受:

孟子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

“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矣。”


自己立志(发心)求道,道就在自己本身,诚心去求,就可以成道。

如果自己不立志发心去求,就无道可得了。

一切性命之理的大道就在自己这里,不必外求。

求道是有方法的,但是想要得到这个道,则「有命」,要有正命,非正命不行。

把生理反应的境界、工夫,当做是道,没有找到真我,不是穷理尽性的「内明」,没有益处,不能成道,只是向外驰求。


一切都在我自己这里,所以要向内自求。

所谓「反身」,是要找出自己的真身本体来。

把那个重要的东西找到而常存不变,这就是孔孟之道所讲的「诚」,那就身心内外,充满了快乐。

勉强自己去修正,对待自己不好的习性,不可太过放任,要带一点强迫性来自我转变。

做人做事的时候,对别人要仁慈、宽大,饶恕别人。

如果这样做去,仁的境界就来了。


二一附曰:

万物备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镜中观花,见得如此,仲诚自述。

不在他求,只在身上。

《中庸》要语,说内说外。”

句句要语,指月舟船。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此要。


文学以外会得

文辞以绘以描之

有心人会得明得再说得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7月01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7课/总第1275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严松松年所录

吾家合族而食,每轮差子弟掌库三年。

某适当其责,所学大进。

这方是“执事敬”。


感受:

陆九渊家族在金溪陆坊村合族而居,不分财产田亩,按需分配,407年不分家。

陆家男子年满18周岁必须管家三年,称为“执事敬”。

管家三年也被考核三年,通过了考核,可以出仕。


《陆子学谱》中说:

光陆九思一门就有三十多人在朝中为官,人数之多,史册上都没见过,更何况其他兄弟五门子孙亦有仕宦人员。

407年来,陆九渊家族中从未出一个贪官污吏。


二一附曰:

合族而食,掌库三年。

适当其责,所学大进。

执事敬得。


读书养静事上行

心身一如

知行合一

事上磨处

方得彻悟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30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6课/总第1274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严松松年所录

圣贤道个“自”字,煞好。


感受:

圣人之学,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陆九渊

上达而下学(顿悟),自我内省,由内而外,由我而物。

朱熹

下学而上达(渐修),格物致知,由外而内,由物而我。


二一附曰:

圣贤道个“自”字,煞好。


圣贤功夫

内探应见

自明体

自达用

都是自心应天地

都是天地民物同体

都是行得一体之仁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29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5课/总第1273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严松松年所录

圣人之道有用,无用便非圣人之道。


感受:

圣人之道

明体达用

内圣外王


明体无用

非圣人之道


二一附曰:

圣人之道有用,

(须是明体后能用

用在生生大德处

德而行之

日用常行

方是圣人之学

正道所在!!!)


无用便非圣人之道。

(明体而后入虚无

邪而妖异

明体而后入物执

邪而精怪

都是

明体达用无贯通

经世致用未明彻

明不得生生不息

会不得生死迢递

终是个人间俗物)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28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4课/总第1272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严松松年所录

后世人主不知学,人欲横流,安知天位非人君可得而私!


感受:

天之君人之主

天下人之公器

非可得而私


生不逢时的陆九渊忧心,

风俗积坏,人才积衰,郡县积弊,

事力积耗,和气积伤,上虚下竭。

故当“革君心之非,引其君于当道。”


二一附曰:

后世人主,不知学圣,

人欲横流,

天位天命,可得而私!!!


此处有正气浩然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27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3课/总第1271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严松松年所录

学者问:“荆门之政何先?”

对曰:“必也正人心乎?”


感受:

陆九渊回答:要祛除荆门的苛法、苛政,

要让“荆门之政”成为孟子设想的王政——亦即依据典宪之政,

具体的抓手就是正人心。

正人心就是让人心趋于义,趋于公。

一个人“念虑”不正,人心不正,自有其根源与逻辑。

陆九渊试图追寻人心不正的源头,把人心不正的隐曲逐一揭示出来,

这相当于在源头上治理苛法、寻求典宪。


二一附曰:

荆门之政,安石遗法。

必正人心,又得其用!


心正处,

万教万法注一心!

此心万物万象,

都是生生大德行见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26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2课/总第1270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严松松年所录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物而动,性之欲也。”

是为不识艮背行庭之旨。


感受:

“人生来是没有欲望的,这是上天赋予的本性,但后来接触物质而蠢蠢欲动,这是欲望的推动。”

此四句出自《礼记·乐记》,象山认为其悖乎“艮背”之义。

“外物不接,内欲不萌”——伊川所解“艮背”之误。


儒学本是“明体达用”的一如之学,

其在逻辑上展开为一种“下→上→下……”连绵不绝之运动,

即先由道体下贯性体、心体,

再由下学人事中惺觉心体、反躬性体,

而后上达道体、对越在天,

而后再度下开发用,

以动容周旋,践履日用,仁民爱物,最终峻极于天。

而打通、连接此体用者,即为工夫。


二一附曰:

人生而静,感物而动,

天性人欲,触物应几!

有说“外物不接,内欲不萌”者

是人不识艮背行庭,

混混沌沌里

本来啥都有!!!

触物应几得中否?

此处工夫

故须修道之谓教。



研道-《象山语录》日课

2022年06月25日

天性做人做真人,

五伦行事致良知。

四为四句妙智慧,

一心三诀成圣贤。

李咏红-第41课/总第1269课

(象山日课/传习+菜根+中说+象山语录=总课)

正文:

《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语录上》

严松松年所录

吴君玉自负明敏,至槐堂处五日,每举书句为问。

随其所问,释其所疑,然后从其所晓,敷广其说,每每如此。

其人再三叹云:“天下皆说先生是禅学,独某见得先生是圣学。”

然退省其私,又却都无事了。

此人明敏,只是不得久与之切磋。


「象山讲学亦与人释疑,并非一切皆“藏了不说”,然他是“从其所晓”处说,并不是泛然说,让人云里雾里。

而且象山还要求从学者把讲说所得贯彻到日用常行中去,不能讲说归讲说,讲说完后“却都无事了”。」


感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卫风·淇奥》


针对吴君玉这样“聪敏”且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学生的读书法,

问答、解释、敷广、释疑,由个别字句及整体广说,统称为“切磋”。


道问学,切磋

尊德行,琢磨

光切磋不琢磨,只能是“却都无事了”。


知识学问的积累若与道德实践无关,则只具备真,而缺少善或美。

知识再专精,对在世态度毫无启发,不能成为躬行践履的依据,终究是支离空议。


二一附曰:

随其所问,释其所疑,

从其所晓,敷广其说,

退省其私,又却无事。

先生圣学,每每如此。


先生风度

如是春风化雨沐

你可能感兴趣的:(《象山语录》日课(04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