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变得更好的一种简单思路——《思考,快与慢》

丹尼尔·卡尼曼1934年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获奖时曾引起轰动。他颠覆了传统经济学的一个理论基础:假定人的绝对理性的,人的每个经济决策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卡尼曼通过对人心里、行为、思考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人的思考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本能、直觉、感性(快思考);另一种是理性、分析(慢思考),书中称之为系统1和系统2。人不但不是绝对理性的,反而更多时候人都是依据第一种模式也就是系统1来决策的。卡尼曼由此开创出经济学一条新的分支:行为经济学。

能量消耗和前额叶

书中提到人的思考是系统1和系统2合作构成的,系统1通过抓取对事物的感受形成对策,系统2审核这个决策,在多数情况下系统2会不加思索或者稍微调整的通过这个决策,只有当这个决策行不通的时候,系统2才深度的参与进来。也就是卡尼曼所说的直觉遇到麻烦,理性来解决。书中说这个系统在大脑中没有划分明显区域,但理性思维,专注,认知等一般认为和大脑的前额叶有关,前额叶是灵长类生物进化中变化最大的部分,灵长类进化到人,大脑容量增加了一倍,而这增加的部分主要体现在大脑前额叶变大。

前额叶的理性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量消耗很大,而人类进化史来看,人类总是偏好降低能量消耗和努力获得充足能量。所以理性和分析其实是反本能的。反本能已经是现在的流行词汇,史蒂芬柯维在《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引用过维克多·弗兰克的一句话:"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个空间。在那个空间中,我们有力量选择自己的反应。而我们的反应展现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解释了反本能有多么重要,直指我们的生活和尊严。

系统1的七宗罪

1.典型性偏好 人们讨厌不确定性,所以会更偏向特征多,细节丰富的选项。

2.可得性偏好 其实和典型性偏好类似,将容易出现和概率较高混淆。人们受近期发生的事情影响大,哪怕是低概率事件也会误以为很容易发生。

3.因果性偏好 对某些事件强加因果关系,以谋求简单“合理"的解释,其实就是有点自欺欺人,懒得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因果。比如送外卖电动车闯红灯,我们会直接说这个送外卖的素质低,而忽略了他可能今天就闯了这一次红灯,他的工作压力,境遇等状况。总之,就是缺乏系统性思考。

4.光环效应 人们会受第一印象的影响远远超过后期的印象。如同第一印象拥有解释权,后面的印象只为了解释第一印象而存在。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给别人的第一印象特别重要,大多数人往往会被先入为主。

5.锚定效应 这个类似于因果性偏好。锚定就是一个假设的参考值,人们会通过一个假设的参考值来判断正确答案,哪怕两者之间没哟路任何因果关系。

6.框架效应 同一件事物通过不同的描述,人们就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消费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做比例偏见,就是框架效应,比如打折和降价,总价低的商品用打折,总价高的商品用降价,这样消费者在购买时就会大大觉得自己赚到了。

7.禀赋效应 类似于消费心理学里的损失规避,就是人们容易高估自己拥有的事物,理查德·塞勒做过一个马克杯实验,实验人员把马克杯作为商品在学生当中随机分配,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易,因为买家和卖家对马克杯的估值不一样,所以完成交易的学生没有几个。

系统1几乎都是我们大脑的瞬时判断,没有理性思考的结果。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本能决策来减少大脑耗能,从而蓄积能量供给更重要的事情。

如何调动系统2

前面说过系统1往往会让人决策失误,从而需要调动系统2大幅度参与,而系统2又是懒惰的,耗能高的,而我们本能就偏向于减少消耗,所以调动系统2就是一个难题。卡尼曼介绍了调动系统2的几种方法,一是给一个提示,其实就是一个反馈,这个反馈又分为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就是问自己到底对不对,外部反馈往往更值得重视,对于大多数人,质疑别人比质疑自己更容易一些。二是"事前验尸",假设自己的决策将来会失败,谈谈可能失败的原因。三是"饮水机闲谈",到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去,比如公司的饮水机旁,减轻决策的压力,听听大家的意见。

总结

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找出了人们关于思考的一个底层模式,这个思考模式可以贯穿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及每一个细节之中。可以指导我们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让我们知道哪些是我们的本能和直觉,哪些又是我们的逻辑思考,通过克服本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势必可以通过理性决策让我们的日常生活蒸蒸日上。记住,在刺激和反射之间永远有一个空间,那就是让系统2介入的时候。

由于反本能总是需要过多的耗能,我们也可以用简单的方法为系统2提高供能,比如平时注意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自律的生活状态等等,身体是精力的基础,精力的改善的基础。了解了基础,了解了思考模式,生活就能变得更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生活变得更好的一种简单思路——《思考,快与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