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本书很特殊:没有华丽生动的话语、没有靓丽的图片,也没有丰富搞笑的幽默……一起静静地感受。
《父亲和女儿》改编自其同名动画短片《父亲和女儿》。
这部动画短片时长仅8分多钟,没有一句台词对白,如同一部活动的无字绘本,却感动得无数人潸然泪下。
这个小短片一上映,就斩获多项大奖: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英国电影学院奖
法国昂西国际动画节大奖
巴西国际动画节阿尼玛曼迪最佳动画
英国动画大奖最佳动画短片
德国德累斯顿国际电影节青年评审团奖
德国德累斯顿国际电影节最佳动画短片
波兰克拉科夫国际电影节堂吉诃德特别提名奖
加拿大渥太华国际动画节最佳观众奖
图画书版本的《父亲和女儿》是什么样呢?
一个温暖的傍晚,父亲和女儿一起骑车穿过圩田。
父亲和女儿肩并肩地一起骑车,女儿骑得是那样轻松,得意扬扬。
即使在那片上坡的地方,女儿也能轻松地骑上去。
简约极致质朴的画面,平静地叙述着,一如时间在平静地流淌~~~~
他们来到岸边,父亲停下来,把车靠在大树上,女儿学父亲的样子,将车靠在父亲的车旁。
“再见了,我的孩子。”
“再见,爸爸。”
父亲和女儿面临离别。
父亲摇起桨,船慢慢地划向地平线,只剩下女儿呆呆地望着父亲远去的身影。
也许当时在年幼的女儿心里,父亲的离开只是短暂的告别,所以女儿一直等,直到太阳从地平线上消失,但是父亲没有回来。
从此,女儿便开始了长达一生的守望和等待。
父亲离开了,这就意味着此后女儿的生命里将不再有父亲的陪伴和呵护。女儿不得不一个人孤独地骑车回家。
但是女儿从未放弃过对父亲的等待。
一个夏天过去了,一个冬天过去了。
又是一个夏天,又是一个冬天……
女儿顶着狂风来到了和父亲分别的地方,但留下痕迹的依然只有父亲那辆靠在树下的自行车。
春夏秋冬,几易寒暑,父亲没有回来……
下雨了,女儿穿着一身蓝色的衣裙(这是整本书里仅有的一点亮色)来到岸边,这时父亲的自行车已不知去向,只剩下空空的海面。
故事叙述到这里,似乎完成了一个小段落。回顾以上几幅图,女儿都是向着来的方向回去的。
但是接下来女儿行进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命车轮不停向前,女儿慢慢长大了,变成了少女,她和同学一起骑车,有好朋友陪在身边,一路说说笑笑。
当伙伴们兴高采烈地往前骑时,她渐渐慢了下来,停在了那棵树旁,又一次望向远方。就算与同伴一起出游,路过的时候,她依旧会驻足望向父亲离去的方向……
这幅图重点强调了女儿的车轮和车轮碾压过去的巨大树影。动画短片里更明显。
此时,女儿经过岁月的沉淀也许已经成熟很多。阴影通常用来表现心理压力或负担,父亲的离世对女儿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情感负担。可是当女儿决定再次启程,从这块巨大的阴影,即情感负担上碾压过去的时候,也许女儿已经做好了准备。人生总要重新开始,不论怎样,她得学会审视父亲的离去。
悲欢离合,生离死别,这是人生必然要经历的,以后或许她还会到这里等候或眺望父亲,但她的等候或眺望里也许不再全是悲痛,更多的是与父亲之间美好的回忆以及坚定生活的信心与勇气。
后来,女儿交了男朋友。生命中有了保护和陪伴。她坐在男朋友的车上,前进的道路不再艰难。但是想起父亲,心中难免有一丝难过和凄凉。(跨页图的左边,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借此突出女孩悲凉的心情)
生命车轮继续向前,后来,他们结了婚,有了自己的孩子。
丈夫陪孩子在堤坝上玩耍。而她却伫立在岸上,眺望着远方,就像小时候看着父亲离开那样。
慢慢地,女孩已不再年轻,她的孩子也长大了。
通过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此时已是冬天,女孩一个人推着自行车来到岸边。无数个夏天、无数个冬天过去了,女儿对父亲的思念从未随着时间消逝。
暑往寒来。堤坝还在那儿,但水已经干枯。只有鸟儿孤零零伫立在那里。沧海桑田的变幻总是在不知不觉间划过指尖,岁月从来不会为谁停留。生命车轮不停转动,女孩已变成了一位老妇人。但她依旧会骑着自行车到父亲离去的地方等待。
女孩老了。生活中她收获了很多。只是父亲,依旧没有回来。于是,她决定穿过草丛去寻找父亲。
叙述到这里,动画片里有个细节,细致地描绘出了女孩当时的心情:百感交集
动画片里出现了三次女孩倒车、扶车的过程:车子倒下,她扶起来;车子再次倒下,她再次扶起来;可当车子第三次倒下时,她只是回头看了一眼,不再理会,而是走向了原来的码头,这些类似的细节也让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信息。
她走下堤坝,来到原来的岸边,曾经有水的地方,现在长满了芦苇。她向深处走去,寻觅父亲的足迹。
时光流转,一切都在变,风也过,雨也过,唯独父亲对女儿的思念没有变,等待成了最极致的想念。
在草丛的中央,她发现了一艘沉船。那正是父亲的小船。
她缓缓地走过去,想起了当年父亲离别时的样子。她轻轻地躺在小船里,就像当初躺在父亲温暖的臂弯里。
船是父亲用过的东西,属于父亲的旧物,上面有父亲的味道与回忆,可见作者对“睹物思人”这种细节的捕捉即为细致,也显示出作者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他把生活碎片事无巨细地嵌进了作品中。
突然,她坐了起来。好像周围有了一些变化。她似乎感觉到了父亲的召唤,感觉到了父亲的气息。
她站起身,走了几步,就开始跑。
她欢快地跑着,越变越年轻,越变越小……
跑着跑着,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是啊,那是父亲!她仿佛看见父亲从远方归来,女孩向着父亲的方向奔去,身上流走的年华似乎又回来了。女孩变回了豆蔻少女……
生命车轮不停转动,岁月长河慢慢流淌。无论什么时候,在你面前,我永远是开始懂得爱你时的模样。
按照逻辑,女儿在这里变回当初送别父亲时的小女孩最合适,不过我觉得将与父亲再次相见时的女儿设定成少女再合适不过,因为当初的小女孩以为父亲只是暂时离开,还无法体会什么生死离别。就像作者说的:“写到那里的时候,我自己也有些惊讶,因为从逻辑上来讲,她应该再次变回小女孩。然而,直觉告诉我这里的女孩必须是一个成年人。我等了几天,再看故事细节,发现自己是正确的。多年以后,我开始理解那时的‘她’必须是一个成年人,因为当她和父亲重聚时,如果是在能够完全理解自己的感受的年纪,会更好。”
终于,她见到了父亲。
这个等待了一辈子的女孩,终于等到了那个久违的、温暖的怀抱。
整个故事中,对于父亲一开始乘小船离去,没做过多的传达,父亲到底去了哪里?每个读者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而且这个故事的结局也是开放性的。就我自己而言,通读故事及故事里的象征元素:父亲的自行车消失、湖水的干涸……,简单直白的解读,就是父亲已经离世,彻底地离开了女儿。
故事的最后,隔着死亡,女儿完成了对父亲的接近,等待抑或死亡并不可怕,只要生命里还有爱,在爱的坚韧慰藉面前,时间的沧海桑田也会变得卑微。女儿对父亲的思念,就这样化为一场对生命最好的追溯。
这是《父亲和女儿》的故事内容,想传递的主题也比较明显,即父女之间的亲情。
一、细读故事,有两条脉络伴随故事始终。
女儿从幼儿到老年:对父亲的思念,伴随一生。
父亲乘船远去,留下女儿独自历经寒暑,女儿由小女孩→少女→中年女性→老妇人,时间在她身上悄悄地流逝,但她对父亲的思念从未随着时间消逝。
幼年时父亲与女儿离别,父亲从此遥遥无期,女儿每天翘首以盼,直到走向生命的终点。正是女儿用一生等待父亲归来,才显得亲情尤为可贵。
湖水从丰盈到干涸:纵使沧海桑田,对父亲的思念依然如故。
故事一开始,父亲和女儿骑车来到岸边,湖水十分丰盈。
但当女儿变为老妇人,一个人孤独地骑车来到岸边时,湖水已经干涸,女儿的自行车也倒了下去。
作者对湖水的这一精心设计,将亲情的可贵无限放大:女儿对父亲不会随着湖水的干涸而停止。
但这个细节也不免让人感伤:女儿对父亲的思念宛如湖水,但湖水已经干枯,而且支撑父女俩情感的那辆自行车再也支撑不住,就地倒下。
不论女孩从年幼到年老(生命的缩影),还是湖水从丰盈到干枯(自然规律),作者从生命的缩影与自然规律的双重效果,将父亲与女儿间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二、象征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在作者的创作中有一些元素反复出现,比如自行车、白杨树、堤坝等。
自行车贯穿于故事始终,被作者赋予了极强的表现力。看似简单的骑车动作,被作者赋予了极富韵味的节奏变化。
动画片中呈现了各种人物的骑车画面,而图画书版的《父亲和女儿》中作者删减了很多,但对对主人公骑行的画面描绘得非常走心、细致。
一开始,父亲和女儿一起骑车穿过圩田。小女孩得意扬扬,学父亲的样子,随手将车在岸边。
中年时骑自行车不急不慢,淡定从容。虽然还是想念父亲,但是成熟的女孩拥有更多的是坚定生活的勇气,幸福生活下去的信心。
可到了老年,骑车摇摇晃晃,甚至只能推着车行走。
作者对主人公车轮这一细节的刻画也很打动人:
女孩年轻时,她的车轮飞速转动。
当她成为老妇人,行至生命的终点时,她只能蹒跚地推着车子行进。
对父亲的自行车也有很多特写:
随着父亲的离去,父亲的自行车从停在树旁到慢慢消失,意味着父亲的生命走向了终结,与文本“父亲没回来”相呼应。
自行车自始至终在故事中一直存在,这是父亲和女儿共同的回忆。寒暑往来,不论时空如何变换,女儿依旧会骑着自行车来寻找父亲,自行车象征的是时光的流逝,四季的轮回,寓意女儿不断成长,满载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思念,深深的爱。同时自行车也象征着生命,车轮在转动,生命就永不停息。
湖水也多次出现,湖水载着父亲的小船离去,承载着女儿对父亲的守望。即便湖水干枯,但女儿对父亲的思念依旧如故。湖水干枯也象征着人生的终结和归宿。可无论湖水是否干枯,都阻断不了父亲和女儿之间深深的爱。
所以湖水象征女儿对父亲的思念就像水一样,温柔依旧,思念如故。
故事中还出现了一些很特别的元素,比如堤坝、白杨树、船等元素,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无论是自行车、湖水、白杨树、堤坝,还是生活中的风风雨雨,都是父亲和女儿之间情感的见证。就像我们的腰封文案所说的:“等待是最极致的想念。无论何时,父亲都是女儿永远的港湾。”
三、氛围的塑造烘托情绪
色彩对情绪、氛围的烘托起着重要作用。《父亲和女儿》的图画以水墨色、深褐色、暗红色、灰色为主色调,没有靓丽的色彩,这可能会剥夺读者一部分视觉体验,但营造出的静谧感恰到好处,与故事内容、叙事风格尤为吻合。
亲情是世界上最不可明说的情感,每个人对其都有不同的体悟,不动声色,却时时刻刻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亲情是朴素、简单的,所以张扬的颜色不适合它。反倒是素雅的颜色更能匹配这单纯动人的情感。
事物失去华丽的色彩,会变得陌生、肃穆,而且作者塑造出的静谧感也刚好衬托出父亲和女儿之间生与死的距离。父亲已经离世,已成为女儿的回忆,这样的画面就像女儿在回顾父亲的一生。
还有一些画面也极富感染力:凛冽的寒风、变幻的桑田,光秃的大树……这些体现时光流逝的细节恰到好处地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这部作品文本简单,故事也很简单,贯穿其中的不过是生活中的几个常规动作和生活瞬间,却承载了由情感堆积而成的无可计量的生命重量。区区30几个画面,就让人体味到了生命、生长、死亡、轮回、亲情、宿命……自始至终情感一直压抑着,细水长流,但是到最后喷涌而出的时候,没有人能抵挡的住,没有人不为此落泪,值得我们一遍遍重温。不过就像前面我说的,亲情是世界上最不可明说的情感,每个人对“亲情”都有自己的体悟。而且对于这样一部好的作品,值得品味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大家可以亲自阅读感悟。
那么动画短片及图画书《父亲和女儿》的作者是谁呢?
作者手里拿的就是奥斯卡奖
迈克尔·杜多克·德威特(Michael Dudok de Wit)
1953年出生于荷兰,著名、插画家、动画导演。他起初在瑞士学习版画,后定居英国伦敦,开始为电视、电影和广告制作动画并屡获奖项。
2001年动画片《父亲和女儿》荣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英国电影学院奖等多项大奖。图画书《父亲和女儿》即改编自这部动画短片。德威特先生对东方的书法和水墨画十分欣赏,其作品深受中国和日本艺术影响,水墨的使用成为其标志性风格。
《父亲和女儿》的动画短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搜索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