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段)中国净土宗第七代祖师:省常
省常大师生年公元 (959-1020年),浙江杭州人,俗姓颜,字造微,是北宋时期的著名高僧。他从小就天资聪慧,善根深厚,七岁时就嚷着要出家,家里亲人只好将其送往寺院中礼师剃度。
他出家后,经历了十年的沙弥生活,沙弥俗称“小和尚”,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出家的男子。
在佛教僧团中,首位沙弥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名罗侯罗,一个人要想成为沙弥,需受十戒。人若过了七十岁,便不准受具足戒,只能受沙弥戒做沙弥,而不能正式成为比丘。
省常受沙弥戒后,都能做到严持不犯,到满十七岁时,发大菩提心,于大德戒师处求受三坛具足大戒,其后精进修持,戒行谨严。用心研学《大乘起信论》等诸论著,并精通天台止观法门。天台止观是天台宗的修学指南,后被诸家所广泛采用,凡习禅者,必修止观,止观主要指的是“空、假、中”三观,其中空观顺真谛相当于三种净观中的奢摩他、假观顺俗谛相当于三摩钵提、中观顺第一义谛相当于禅那。这三观的修法可作次第三观、即:
从假入空、从空入假;从“空、假”入中道。也可作通相三观,即:一空一切空、“假、中”都空;一假一切假、“空、中”都假;一中一切中、“空、假”都中。还可作一心三观,即:一念心中、三观具足。这三种观法,以一心三观为上。
省常大师在十七岁后,非常刻苦,精进不懈,逐渐精通了天台止观,在佛学教理上颇有深入,此时对于净土法门也有很深的研讨,非常仰慕东晋慧远大师于庐山集众结社念佛的风范。
宋代三百年间,净土法门传播十分普及,净土信仰深入民间,当时在以吴越国为中心的南方地区,兴起仿效庐山慧远结莲社念佛风潮,朝野内外,上至公卿贵胄、下至平民百姓都有参与。这一时期,最初启建莲社集众念佛,倡导以深信、切愿、净行三者合一,念佛求生净土的正是省常大师。
后来大师住杭州西湖昭庆寺,专修净业,将西湖边结的白莲社改名为净行社,是取《华严经》<净行品>之意,当朝宰相王旦为社首,士大夫入其会者前后共一百二十三人,与当年慧远大师创莲社时的人数一样多,这些人都投写诗歌短文予以赞扬,自称净行社弟子。比丘入会者更有千余人,一时再现往昔庐山白莲社之盛况。
省常大师精进修持,通《华严经》奥义,修天台止观。用心雕刻佛像,于此期间自刺指血书写《华严经.净行品》,每书一字,必躬身三拜三围绕,并三称佛名。虔诚之至,令人感佩。
写成之后,时为翰林学士的苏易简为作序言,刊板印行成千册,分别布施千人。大师又以旃檀香木,雕造毗卢遮那佛像,《佛祖统纪》中作阿弥陀佛像。像成,省常大师率大众跪地合掌,发誓愿说:“我与一千大众,八十比丘,始从今日,发菩提心,穷未来际,行菩萨行。愿尽此报身,以生安养。”安养指西方弥陀佛国,并请名士撰文记录此一胜举。
省常大师血书经典的德行,感得朝野上下一片赞叹。翰林院大学士宋白,禀承圣旨,在为大师撰写的贝文中写到:“慧远大师处于动荡时期,入莲社的多半是隐居之士。省常上人处于太平顺世,入净社的多是富贵贤人。”等等。
翰林学士苏易简为大师印行《净行品》作序说:“我当布散头发让大师从我头发上踏过,剜身燃灯向大师请法。”状元孙何题社名,刻于石碑,立其石碑于社址,以为永誌。当时大师度化传法之盛况,国人对大师推崇之高,由此可见一斑。大师这个时期以净行社为中心,大弘净土,率众共修,使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在社会上已蔚然成风。
省常大师没有著作流传于世,以践行为主,将禅净二宗的理法应运在行门中,率众念佛,莲风远播,为净土宗的盛行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宋真宗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即公元(1020年),大师预知时至,示现往生,于寺中端坐念佛。
不一会,众人听到大师厉声唱言:“佛来也”!在场的所有人等,看见地上顷刻间全变成金色,过了许久才消隐去,而此时的省常大师已泊然而化,大师世寿六十二岁、僧腊五十五年、戒腊四十五年。其弟子等奉肉身舍利,建塔于鸟窠禅师之侧,号“圆净法师”。
为什么要安置在鸟窠禅师墓旁呢?鸟窠禅师九岁出家,是佛教著名高僧百丈怀海法师的得意弟子,他“根教相符,遂明心要”,颇得百丈法师的真传。后来他云游到浙江杭州时,看到西湖背面的秦望山有一棵松树枝繁叶茂,盘屈如盖,于是就住在上面,因此有人叫他“鸟窠禅师”。又因松树上有一个鹊巢,有人又叫他“鹊巢和尚”。
鸟窠禅师的修行已到了“物我俱忘的境界,持续了40年”每一个太守到任,只能从树下仰视。每一个太守都劝他下树结庵,但始终说服不了他。后著名文学家白居易到杭州任太守,与鸟窠禅师结识之后,经常问禅于他。有一次,白居易以偈语请教鸟窠禅师:“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鸟窠禅师以偈语回答:“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白居易听了鸟窠禅师的开示,从佛法中领悟到了自己安身立命之道,终成一位意境高深、修为脱俗的大居士,他在西湖旁边建起一个竹阁楼,以便与鸟窠禅师“朝夕参益”。
由此可见,鸟窠禅师看似一个怪人,实为一位学问精深的得道高僧,当时的人,都以能与鸟窠禅师相识为荣,若能与其盘道问经,更是人生一大快事。所以,省常大师的弟子将其安葬在鸟窠禅师的墓侧,是让老师有一个好的知音。
省常大师一生自度度他、自行化他,尽心尽力,又刺血书经,雕刻佛像,弘传净业,持之以恒,以极乐净土为归趣,其意志之坚定,非一般修行者所能比。临终时见佛来迎,地皆金色者,当为金台托体,必属上品上生。
在宋朝志盘的《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中说:“四明石芝晓法师,取异代同修净业,功德高盛者立为七祖。”省常是续延寿之后被列为第七代净土宗的祖师,此中的主要因素当然是省常大师自身在当时佛教净土法门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他在信众中所起到的巨大影响而确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