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舍得

        舍得常见,总有人说此二字,“舍得舍得,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于是好奇查其出处,翻阅文献,皆说舍得出自《易经》,而《易经》是如何说舍得的,我却坠入云雾之中了。

      《易经》即《易》,也称《八卦》,传说伏羲氏所作,计六十四卦。据说孔子非常喜欢读《易经》,《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韦编三绝!即读《易经》读的穿竹简的牛皮绳都断了多次,由此可见孔子是多么喜欢《易》这部书。孔子对《易经》的评价也很高,他在《经解》中说:“洁净精微,《易》教也。”这句话是啥意思?它就是说“《易经》教会了我内心清静、头脑冷静、思维缜密”。《论语·述而》中也记载:“子曰:‘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易经》在孔子心中的份量有多重, 并且他还从中受益匪浅。

        孔子是历史上非常有智慧的人,《易经》能教会他如何度过人生,那么他一定是懂得舍得的。《易经》之中虽然没有将舍得二字合用,但其卦卦之中却都有舍得之意,也就是说舍与得在《易经》里一直是矛盾中的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而真正把舍得合作一词的是佛语,据考证,“舍得”一词最早出自佛经《了凡四训》。《了凡四训》中说:“舍得者,实无所失,亦无所得。”也就是佛家认为万事万物皆在“舍得”之中成就自身。用中国禅道也可以这样去说:“所舍非己物,所得非真得。能舍者,心中去腐除赘,已是自我的救赎,当是大福。能得者,必是多种善因,深耕福田之自然而然之善果。善果多时若是自居,已是腐果。若是对善果也能及时去舍,人生才可得悠闲逍遥之境界。”这正如《金刚经》所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住"一"心"才道出舍得的佛家真谛,因为这住是指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而心则是指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

        “吃亏是福”,“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失之东隅, 得之桑榆”,这样的话语有很多,都是在说舍得的道理。而在这里我却想说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父亲和他两个儿子一起登上高山采摘灵芝,返回时,在山中的冰雪地段突然遇到了暴风雪,气温骤降。年事已高的父亲被严重冻伤,无法行走,他便对两个儿子说:“我不行了,你们快把我的衣服脱下来穿上,抓紧下山。”两个儿子都不肯,大儿子还把自己的大衣盖在父亲身上,背着父亲下山。半路上,父亲已失去气息,大儿子也因此冻伤了。于是,哥哥便对弟弟说:“你快把我的衣服脱下来穿上,设法走下山去,家中还有母亲、奶奶在等着我们。”弟弟却坚持不肯,还把自己的大衣盖在哥哥身上,试图救活他。暴风雪过后,村民们发现倒在一块的父子三人:父亲盖着大儿子的大衣,大儿子盖着小儿子的大衣,而小儿子只穿着一件薄薄的棉衣。一年之后,他们的家人也在悲痛中郁郁而终。

        舍得是一个人思想的智慧,同时也是一个人处事的艺术,这个故事其实在告诉我们:一定要懂得把握舍得的尺度,要取舍得当。人总是要“该舍之时要肯舍,该得之处要能得”,尽管每一个舍得的后面都会有一个标准或价值取向的背书。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说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