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温柔而坚定的爱

《正面管教》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作者简·尼尔森是7个孩子的母亲,每天都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别再打架、能把玩具收起来。像大多数母亲一样,作者的“锦囊妙计”就是威胁、吼叫和打骂。直到有一天,尼尔森听到自己又朝孩子们大吼“我说了一百遍了,收起你的玩具!”时,尼尔森突然认识到,真正的笨蛋正是自己——肯定不是自己的孩子们。

多么可笑啊,我们父母们不都要像尼尔森一样,重复100遍才知道自己的方法不管用。

责骂100遍还不见效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自认为正确的教育方法,可能都是错误的。我们沉迷于自己的情绪和对孩子的控制中,忘记了我们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

那么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么呢?我们需要教给孩子的真正正确的东西又是什么呢?

-1-冷静!冷静!冷静!

不管如何教育孩子,第一步我们需要的都是冷静,并且绝对值得三遍以上的反复提醒。

曾经看过一段新闻视频。上海卢浦大桥上,一辆正在行驶的白色轿车停在路中央。一位年轻的妈妈走下驾驶位,在车后停留了一下又进入车辆。不一会儿,一个男孩儿从后排打开车门,快步跑到高架桥边,一跃而下。妈妈在后边追赶不及,跪在桥边捶地痛哭。据说是妈妈和孩子产生了争吵,孩子想不开一下跳了桥。

相信每个父母看到这段视频,心里都会疼得阵阵抽紧。这些画面让人不忍细看,但又似曾相识。谁没有和自己的孩子争吵过,哪个父母没有遇到过自己的孩子一气摔门而去。

《正面管教》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包括“理性脑”和“原始脑”。原始脑位于我们的颅腔底部,和爬行动物的大脑结构类似,所以又称“爬行动物脑”。“爬行动物脑”控制着我们的身体,并且指挥我们做出像爬行动物一样直接的反应。

在生气的时候,人们接通的是“原始脑”——其选择只有“战”(争夺权力)或者是“逃”(后撤,并且无法沟通)。我们都不可能用“原始脑”做出理性的思考。

太多的父母认为在生气时就要解决问题。其实,这是最不适合解决问题的时候。这时候父母和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冷静”,是积极的“暂停”。

如果每个母亲和孩子都知道我们有时可能会处于“爬行动物脑”控制中,在双方爆发激烈冲突前提醒对方一下,开启及时的暂停去平复激动情绪,也许跳桥类似的悲剧就可能避免发生。

所以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就是:双方都要冷静,双方要提前约定“生气时就暂停”的机制。可以划定一片空间(比如卫生间),我们可以称这片冷静空间为“再振作区”,也可以叫做“夏威夷”、“太空”、“奶奶的腿上”、“快乐角”、“积极的暂停凳”,总之不是接受惩罚的小黑屋;我们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提醒动作(比如揪揪耳垂),提醒我们在生气时进入重新振作的开心空间回复平静。

-2-“赢得”非“赢了”

我们和孩子之间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敌我关系,我们只能“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我曾经的一个同事,她的孩子上初三。在中考前的一个周末,孩子想出去和同学一起玩。父母坚决不同意,就把孩子锁在了房间里,然后夫妇俩就出门了。没有想到的是,孩子打开了窗户,想沿着排水管爬下楼来,结果失手从四层楼摔了下来。孩子从此终生瘫痪,同事夫妻也追悔莫及。

同事和孩子没有爆发激烈的冲突,大家相处也算冷静,但还是发生了悲剧。究其原因,就是父母总想“赢了”孩子。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暂时战胜了孩子。“赢了”孩子,就使孩子成为了失败者。而失败只能导致孩子短期的盲目顺从,最终孩子会愤恨(Resentment)、会报复(Revenge)、会反叛(Rebellion),或者转向另一极端——消极退缩(Retreat),这就是惩罚的4R后果。

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相信他们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赢得”孩子意味着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我们越是要赢了他们、控制他们,他们就越是不屈,越是远离我们。要知道,要控制住十几岁的孩子根本是不可能的——已经太迟了。

因此教育孩子的第二个重点,就是把孩子永远看成我们的战友伙伴,而不是敌人;要靠尊重、鼓励去赢得孩子,而不是靠暴力、权力去征服惩罚孩子;要和孩子一起制定改进的措施,而不是把结果强压给孩子。

另一个容易发生的误解就是父母们往往会惩罚羞辱孩子,很多父母们经常错误地认为,孩子若不为自己的错误吃些苦头,就不会得到教训。结果是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受到巨大损伤,根本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3-犯错误是好机会

回忆一下孩子们小的时候,当他们还是幼儿学走路时,每次摔倒,孩子从来不浪费时间感觉自己的无能。他们只是爬起来继续走。如果他们摔疼了,可能会再继续走之前哭几分钟,但他们不会给自己的体验加上责备、批评或其他自拆墙脚的想法。

还有我们父母的态度,无论孩子跌倒多少次,父母都坚信孩子一定能学会走路,从不怀疑。面对孩子学走路过程中的每一次跌倒,父母从不斥责、惩罚、讥讽,唯有不断地鼓励孩子继续前行。

那么为什么孩子长大了,犯错误了,父母就要斥责、惩罚、讥讽孩子呢?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和老师的话变成了“愚蠢、无能、坏蛋、没出息、看看别人、我说过多少次了、谁让你不听我的......”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我们都懂,但面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我们却把道理丢在了脑后。

当我们把犯错误看作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得多。而如果我们把犯错误看做一件坏事,我们就会倾向于觉得自己无能,感到灰心,并且可能为自己辩解、推脱、轻下判断、或者批评——既对别人又对自己。

因此,对待错误,我们父母首先要学会把它看成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要是我们每个父母都能对犯错误的孩子说:“你犯了一个错误,太好了!看看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那该多好啊!

我们父母也要身体力行,自己犯了错误,就勇于承认(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个错误!”主动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一起解决(Resolve)——“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用这矫正错误的3R步骤,教育孩子正确看待错误。

-4-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在踏上正面管教的旅程之时,我们应该清晰自己的目标。“你到底想要孩子得到什么?”

是大富大贵、出人头地、聪明过人、能力非凡吗?

当然不是!

我想对于大部分的父母,这都不是我们想要孩子得到的,或者这些并不是父母真正认为最重要的。

大部分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良好的品质,我们可以列一下这些品质的清单:

好学、责任感、礼貌、自律、诚实、合作、自我控制、开放的思维、耐心、善于客观地思考、幽默感、尊重自己和他人、关心他人、同情心、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纳自己和他人、智慧、热爱生活、正直......

《正面管教》给我们总结了教育孩子的目标,包括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简单的讲就是,“我行,我有用,我能影响;我想,我沟通,我能判断”,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

-5-永远鼓励孩子

如果一个孩子走向你,天真无邪地对你说:“我是一个孩子,我只想有所归属。”你会生气并羞辱这个孩子吗?

“当然不会!”你会说。

但是大多数成年人恰恰没有认识到,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在潜意识中就是在说:“我只是想有所归属,而我对如何获得归属感有一些错误的想法。”当然,这种信息使用密码说出来的。如果大人们学会了理解这个“不当行为的密码”,就能对孩子有更多的鼓励。

所以,既然我们的目标是“让孩子能够把握自己的生活”,既然我们明了“犯错误是学习成长的好机会”,既然我们知道“只能赢得孩子不能赢了孩子”,既然我们保持了冷静可以理性思考,那么面对孩子,即使是不良孩子,我们所需要的就只是永远的鼓励。

当我们把85%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关注15%的消极方面时,消极方面就会膨胀,而积极方面不久就会消失。我们看到什么就得到什么。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把85%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认可并鼓励积极的方面,消极方面就会很快消失,而积极方面就会增长到100%,因为这是我们所看的全部。

我们要鼓励孩子为了改善而努力,而不必期待完美。完美是一种极不现实的期待,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陷入深深的沮丧之中。我们只需承认孩子们的每一个进步,鼓励孩子继续前行,激励孩子继续努力。


《正面管教》,作者简·尼尔森,是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她是7个孩子的母亲,22个孩子的祖母或外祖母。她的这本《正面管教》畅销美国400多万册,被翻译成16种语言,让数百万孩子、父母和老师受益终生。这本书是正面管教的经典教科书,创新地提出正面管教就是和善的坚持,就是积极的边界(Positive Discipline)。

一位妈妈问自己三岁的孩子:
“你知道妈妈真的爱你吗?”
孩子回答:
“是的,如果我乖乖的,你就爱我。”
我们不知不觉地给爱附加了条件。
而《正面管教》,将会引导我们把爱回归本质,
我们的教育,就只是纯粹的无条件的爱而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面管教》,温柔而坚定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