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前端框架qiankun之原理与实战 ( 转载)

原文地址: 微前端框架qiankun之原理与实战_夕山雨的博客-CSDN博客_qiankun原理

目录

    一、微前端概述
        1. 基本原理
        2. 微前端的主要优势
        3. 当前微前端方案的一些缺点
    二、qiankun与single-spa实现原理
        1. single-spa实现原理
            (1). 路由问题
            (2). 应用入口
            (3). 应用加载
        2. qiankun实现原理
            (1). 应用加载
            (2). js隔离
            (3). css隔离
            (4). 应用通信
    三、qiankun实战
        1. 搭建基座应用
        2. 搭建子应用
    总结

一、微前端概述
1. 基本原理

在正式介绍qiankun之前,我们需要知道,它是基于另一个微前端框架:single-spa 搭建的。qiankun在它的基础上进行了封装和增强,使其更加易用。本文我们会先从single-spa入手,一步步介绍qiankun的实现原理。在讲解两者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为微前端。

微前端的概念借鉴自后端的微服务,主要是为了解决大型工程在变更、维护、扩展等方面的困难而提出的。目前主流的微前端方案包括以下几个:

    iframe
    基座模式,主要基于路由分发,qiankun和single-spa就是基于这种模式
    组合式集成,即单独构建组件,按需加载,类似npm包的形式
    EMP,主要基于Webpack5 Module Federation
    Web Components

严格来讲,这些方案都不算是完整的微前端解决方案,它们只是用于解决微前端中运行时容器的相关问题。除了运行时容器,一套完整的微前端方案还需要解决版本管理、质量管控、配置下发、线上监控、灰度发布、安全监测等与工程和平台相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中的大部分工作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frame:是传统的微前端解决方案,基于iframe标签实现,技术难度低,隔离性和兼容性很好,但是性能和使用体验比较差,多用于集成第三方系统;
基座模式:主要基于路由分发,即由一个基座应用来监听路由,并按照路由规则来加载不同的应用,以实现应用间解耦;
组合式集成:把组件单独打包和发布,然后在构建或运行时组合;
EMP:基于Webpack5 Module Federation,一种去中心化的微前端实现方案,它不仅能很好地隔离应用,还可以轻松实现应用间的资源共享和通信;
Web Components:是官方提出的组件化方案,它通过对组件进行更高程度的封装,来实现微前端,但是目前兼容性不够好,尚未普及。

总的来说,iframe主要用于简单并且性能要求不高的第三方系统;组合式集成目前主要用于前端组件化,而不是微前端;基座模式、EMP和Web Components是目前主流的微前端方案。

本文我们主要对qiankun所基于的基座模式进行介绍。它的主要思路是将一个大型应用拆分成若干个更小、更简单,可以独立开发、测试和部署的子应用,然后由一个基座应用根据路由进行应用切换。

如果以前端组件的概念作类比,我们可以把每个被拆分出的子应用看作是一个应用级组件,每个应用级组件专门实现某个特定的业务功能(如商品管理、订单管理等)。这里实际上谈到了微前端拆分的原则:即以业务功能为基本单元。经过拆分后,整个系统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左侧是传统大型单页应用的前端架构,所有模块都在一个应用内,由应用本身负责路由管理,是应用分发路由的方式;而右侧是基座模式下的系统架构,各个子应用互不相关,单独运行在不同的服务上,由基座应用根据路由选择加载哪个应用到页面内,是路由分发应用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各个模块的耦合性大大降低,而微前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拆分和组织这些子应用。

为了让这些拆分出的子应用在一个单页面内协同工作,我们需要一个“管理者”应用,这就是我们上面说的基座应用,也叫主应用。基座应用一般是用户最终访问的应用,它会根据定义的规则,将不同的应用加载到页面内供用户使用。当然,这种架构下的每个子应用也具备单独访问的能力。

为了配合基座应用,子应用必须经过一些改造,向外暴露出相应的生命周期钩子,以便基座应用加载和卸载。实际上,一个典型的基于vue-router的Vue应用与这种架构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典型的Vue应用中,各个组件当然都必须基于Vue编写;但是在微前端架构中,各个子应用可以基于不同的技术框架,这也是它最大的优势之一。这是因为各个子应用是独立编译和部署的,而基座应用是在运行时动态加载的子应用,由于在启动子应用时已经经历过编译阶段,所以基座应用加载的都是原生JavaScript代码,自然与子应用所用的技术框架无关(qiankun甚至能加载jQuery编写的页面)。

概念性地讲,在微前端架构中,各个子应用将一些特定的业务功能封装在一个业务黑箱中,只对外暴露少量生命周期方法;基座应用根据路由地址变化,动态地加载对应的业务黑箱,并将其渲染到指定的占位DOM元素上。与Vue应用一样,微前端也可以一次加载多个业务黑箱,这称为多实例模式(类似于vue-router的命名视图)。
2. 微前端的主要优势

    技术兼容性好,各个子应用可以基于不同的技术架构
    代码库更小、内聚性更强
    便于独立编译、测试和部署,可靠性更高
    耦合性更低,各个团队可以独立开发,互不干扰
    可维护性和扩展性更好,便于局部升级和增量升级

关于技术兼容性,由于在被基座应用加载前, 所有子应用已经编译成原生代码输出,所以基座应用可以加载各类技术栈编写的应用;由于拆分后应用体积明显变小,并且每个应用只实现一个业务模块,因此其内聚性更强;另外子应用本身也是完整的应用,所以它可以独立编译、测试和部署;关于耦合性,由于各个子应用只负责各自的业务模块,所以耦合性很低,非常便于独立开发;关于可维护性和扩展性,由于拆分出的应用都是完整的应用,因此专门升级某个功能模块就成为了可能,并且当需要增加模块时,只需要创建一个新应用,并修改基座应用的路由规则即可。

不过这种微前端方案仍然存在缺点:
3. 当前微前端方案的一些缺点

    子应用间的资源共享能力较差,使得项目总体积变大
    需要对现有代码进行改造(指的是未按照微前端形式编写的旧工程)

首先,子应用之间保持较高的独立性,反而使一些公共资源不便于共享。虽然大型第三方库可以通过externals的方式上传到cdn,但像一些工具函数,通用业务组件等则不易共享,这就使得项目整体体积反而变大。由于改造成本不高,代码改造通常算不上很严重的问题,但仍存在一定的代价。

介绍完微前端的基本概念,我们就来看一下qiankun和single-spa的核心实现原理。
二、qiankun与single-spa实现原理

既然qiankun是基于single-spa的,那么我们就来看qiankun和single-spa在架构中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

一般来说,微前端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两大类:

    应用的加载与切换
    应用的隔离与通信

应用的加载与切换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路由问题、应用入口、应用加载;应用的隔离与通信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js隔离、css样式隔离、应用间通信。

single-spa很好地解决了路由和应用入口两个问题,但并没有解决应用加载问题,而是将该问题暴露出来由使用者实现(一般可以用system.js或原生script标签来实现);qiankun在此基础上封装了一个应用加载方案(即import-html-entry),并给出了js隔离、css样式隔离和应用间通信三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提供了预加载功能。

借助single-spa提供的能力,我们只能把不同的应用加载到一个页面内,但是很难保证这些应用不会互相干扰。而qiankun为我们解决了这些后顾之忧,使得它成为一个更加完整的微前端运行时容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接下来我们借助部分源码,分别来看single-spa和qiankun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运行时容器的。
1. single-spa实现原理

我们已经知道,single-spa解决的是应用的加载与切换相关的问题,下面就来看完整的实现过程。
(1). 路由问题

single-spa是通过监听hashChange和popState这两个原生事件来检测路由变化的,它会根据路由的变化来加载对应的应用,相关的代码可以在single-spa的 src/navigation/navigation-events.js 中找到:

...
// 139行
if (isInBrowser) {
  // We will trigger an app change for any routing events.
  window.addEventListener("hashchange", urlReroute);
  window.addEventListener("popstate", urlReroute);
...
// 174行,劫持pushState和replaceState
  window.history.pushState = patchedUpdateState(
    window.history.pushState,
    "pushState"
  );
  window.history.replaceState = patchedUpdateState(
    window.history.replaceState,
    "replaceState"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我们看到,single-spa在检测到发生hashChange或popState事件时,会执行urlReroute函数,这里封装了它对路由问题的解决方案。另外,它还劫持了原生的pushState和replaceState事件,关于为什么劫持这两个事件,我们后面会介绍,我们先来看urlReroute函数做了什么:

function urlReroute() {
  reroute([], arguments);
}

    1
    2
    3

这个函数只是调用了reroute函数,而reroute函数就是single-spa解决路由问题的核心逻辑,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实现,由于该函数较长,我们截取其中体现核心思路的代码进行分析:
src/navigation/reroute.js

export function reroute(pendingPromises = [], eventArguments) {
  ...
  // getAppChanges会根据路由改变应用的状态,状态包含4类
  // 待清除、待卸载、待加载、待挂载
  const {
    appsToUnload,
    appsToUnmount,
    appsToLoad,
    appsToMount,
  } = getAppChanges();
  ...
  // 如果应用已启动,则调用performAppChanges加载和挂载应用
  // 否则,只加载未加载的应用
  if (isStarted()) {
    appChangeUnderway = true;
    appsThatChanged = appsToUnload.concat(
      appsToLoad,
      appsToUnmount,
      appsToMount
    );
    return performAppChanges();
  } else {
    appsThatChanged = appsToLoad;
    return loadApps();
  }
  ...
  function performAppChanges() {
    return Promise.resolve().then(() => {
      // 1. 派发应用更新前的自定义事件
      // 2. 执行应用暴露出的生命周期函数
      // appsToUnload -> unload生命周期钩子
      // appsToLoad -> 执行加载方法
      // appsToUnmount -> 卸载应用,并执行对应生命周期钩子
      // appsToMount -> 尝试引导和挂载应用
    })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这里就是single-spa解决路由问题的主要逻辑。主要是以下几步:

    根据传入的参数activeWhen判断哪个应用需要加载,哪个应用需要卸载或清除,并将其push到对应的数组
    如果应用已经启动,则进行应用加载或切换。针对应用的不同状态,直接执行应用自身暴露出的生命周期钩子函数即可。
    如果应用未启动,则只去下载appsToLoad中的应用。

总的来看,当路由发生变化时,hashChange或popState会触发,这时single-spa会监听到,并触发urlReroute;接着它会调用reroute,该函数正确设置各个应用的状态后,直接通过调用应用所暴露出的生命周期钩子函数即可。当某个应用被推送到appsToMount后,它的mount函数会被调用,该应用就会被挂载;而推送到appsToUnmount中的应用则会调用其unmount钩子进行卸载。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面我们还提到,single-spa除了监听hashChange或popState两个事件外,还劫持了原生的pushState和 replaceState两个方法,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像scroll-restorer这样的第三方组件可能会在页面滚动时,通过调用pushState或replaceState,将滚动位置记录在state中,而页面的url实际上没有变化。这种情况下,single-spa理论上不应该去重新加载应用,但是由于这种行为会触发页面的hashChange事件,所以根据上面的逻辑,single-spa会发生意外重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single-spa允许开发者手动设置是否只对url值的变化监听,而不是只要发生hashChange或popState就去重新加载应用,我们可以像下面一样在启动single-spa时添加urlRerouteOnly参数:

singleSpa.start({
  urlRerouteOnly: true,
});

    1
    2
    3

这样除非url发生了变化,否则pushState和popState不会导致应用重载。
(2). 应用入口

single-spa采用的是协议入口,即只要实现了single-spa的入口协议规范,它就是可加载的应用。single-spa的规范要求应用入口必须暴露出以下三个生命周期钩子函数,且必须返回Promise,以保证single-spa可以注册回调函数:

    bootstrap
    mount
    unmoun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bootstrap用于应用引导,基座应用会在子应用挂载前调用它。举个应用场景,假如某个子应用要挂载到基座应用内id为app的节点上:

new Vue({
  el: '#app',
  ...
})

    1
    2
    3
    4

但是基座应用中当前没有id为app的节点,我们就可以在子应用的bootstrap钩子内手动创建这样一个节点并插入到基座应用,子应用就可以正常挂载了。所以它的作用就是做一些挂载前的准备工作。

mount用于应用挂载,就是一般应用中用于渲染的逻辑,即上述的new Vue语句。我们通常会把它封装到一个函数里,在mount钩子函数中调用。

unmount用于应用卸载,我们可以在这里调用实例的destroy方法手动卸载应用,或清除某些内存占用等。

除了以上三个必须实现的钩子外,single-spa还支持非必须的load、unload、update等,分别用于加载、卸载和更新应用。

那么只使用single-spa如何进行子应用加载呢?
(3). 应用加载

实际上single-spa并没有提供自己的解决方案,而是将它开放出来,由开发者提供。

我们看一下基于system.js如何启动single-spa:


... // system.js的相关依赖文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我们在调用singleSpa.registerApplication注册应用时提供的第二个参数就是加载这个子应用的方法。如果需要加载多个js,可以使用多个System.import连续导入。single-spa会调用这个函数,下载子应用代码并分别调用其bootstrap和mount方法进行引导和挂载。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single-spa的弊端。首先我们必须手动实现应用加载逻辑,挨个罗列子应用需要加载的资源,这在大型项目里是十分困难的(特别是使用了文件名hash时);另外它只能以js文件为入口,无法直接以html为入口,这使得嵌入子应用变得很困难,也正因此,single-spa不能直接加载jQuery应用。

single-spa的start方法也很简单:

export function start(opts) {
  started = true;
  if (opts && opts.urlRerouteOnly) {
    setUrlRerouteOnly(opts.urlRerouteOnly);
  }
  if (isInBrowser) {
    reroute();
  }
}

    1
    2
    3
    4
    5
    6
    7
    8
    9

先是设置started状态,然后设置我们上面说到的urlRerouteOnly属性,接着调用reroute,开始首次加载子应用。加载完第一个应用后,single-spa就时刻等待着hashChange或popState事件的触发,并执行应用的切换。

以上就是single-spa的核心原理,从上面的介绍中不难看出,single-spa只是负责把应用加载到一个页面中,至于应用能否协同工作,是很难保证的。而qiankun所要解决的,就是协同工作的问题。
2. qiankun实现原理
(1). 应用加载

上面我们说到了,single-spa提供的应用加载方案是开放式的。针对上面我们谈到的几个弊端,qiankun进行了一次封装,给出了一个更完整的应用加载方案,qiankun的作者将其封装成了npm插件import-html-entry。

该方案的主要思路是允许以html文件为应用入口,然后通过一个html解析器从文件中提取js和css依赖,并通过fetch下载依赖,于是在qiankun中你可以这样配置入口:

const MicroApps = [{
  name: 'app1',
  entry: 'http://localhost:8080',
  container: '#app',
  activeRule: '/app1'
}]

    1
    2
    3
    4
    5
    6

qiankun会通过import-html-entry请求http://localhost:8080,得到对应的html文件,解析内部的所有script和style标签,依次下载和执行它们,这使得应用加载变得更易用。我们看一下这具体是怎么实现的。

import-html-entry暴露出的核心接口是importHTML,用于加载html文件,它支持两个参数:

    url,要加载的文件地址,一般是服务中html的地址
    opts,配置参数

url不必多说。opts如果是一个函数,则会替换默认的fetch作为下载文件的方法,此时其返回值应当是Promise;如果是一个对象,那么它最多支持四个属性:fetch、getPublicPath、getDomain、getTemplate,用于替换默认的方法,这里暂不详述。

我们截取该函数的主要逻辑: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importHTML(url, opts = {}) {
  ...
  // 如果已经加载过,则从缓存返回,否则fetch回来并保存到缓存中
  return embedHTMLCache[url] || (embedHTMLCache[url] = fetch(url)
        .then(response => readResAsString(response, autoDecodeResponse))
        .then(html => {
          // 对html字符串进行初步处理
          const { template, scripts, entry, styles } =
            processTpl(getTemplate(html), assetPublicPath);
          // 先将外部样式处理成内联样式
          // 然后返回几个核心的脚本及样式处理方法
          return getEmbedHTML(template, styles, { fetch }).then(embedHTML => ({
                template: embedHTML,
                assetPublicPath,
                getExternalScripts: () => getExternalScripts(scripts, fetch),
                getExternalStyleSheets: () => getExternalStyleSheets(styles, fetch),
                execScripts: (proxy, strictGlobal, execScriptsHooks = {}) => {
                    if (!scripts.length) {
                        return Promise.resolve();
                    }
                    return execScripts(entry, scripts, proxy, {
                        fetch,
                        strictGlobal,
                        beforeExec: execScriptsHooks.beforeExec,
                        afterExec: execScriptsHooks.afterExec,
                    });
                },
            }));
        });
}

省略的部分主要是一些参数预处理,我们从return语句开始看,具体过程如下:

    检查是否有缓存,如果有,直接从缓存中返回
    如果没有,则通过fetch下载,并字符串化
    调用processTpl进行一次模板解析,主要任务是扫描出外联脚本和外联样式,保存在scripts和styles中
    调用getEmbedHTML,将外联样式下载下来,并替换到模板内,使其变成内部样式
    返回一个对象,该对象包含处理后的模板,以及getExternalScripts、getExternalStyleSheets、execScripts等几个核心方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processTpl主要基于正则表达式对模板字符串进行解析,这里不进行详述。我们来看getExternalScripts、getExternalStyleSheets、execScripts这三个方法:
getExternalStyleSheets

export function getExternalStyleSheets(styles, fetch = defaultFetch) {
  return Promise.all(styles.map(styleLink => {
    if (isInlineCode(styleLink)) {
      // if it is inline style
      return getInlineCode(styleLink);
    } else {
      // external styles
      return styleCache[styleLink] ||
      (styleCache[styleLink] = fetch(styleLink).then(response => response.text()));
    }
  ));
}

遍历styles数组,如果是内联样式,则直接返回;否则判断缓存中是否存在,如果没有,则通过fetch去下载,并进行缓存。

getExternalScripts与上述过程类似。

execScripts是实现js隔离的核心方法,我们放在下一部分js隔离里讲解。

通过调用importHTML方法,qiankun可以直接加载html文件,同时将外联样式处理成内部样式表,并且解析出JavaScript依赖。更重要的是,它获得了一个可以在隔离环境下执行应用脚本的方法execScripts。
(2). js隔离

上面我们说到,qiankun通过import-html-entry,可以对html入口进行解析,并获得一个可以执行脚本的方法execScripts。qiankun引入该接口后,首先为该应用生成一个window的代理对象,然后将代理对象作为参数传入接口,以保证应用内的js不会对全局window造成影响。由于IE11不支持proxy,所以qiankun通过快照策略来隔离js,缺点是无法支持多实例场景。

我们先来看基于proxy的js隔离是如何实现的。首先看import-html-entry暴露出的接口,照例我们只截取核心代码:
execScripts

export function execScripts(entry, scripts, proxy = window, opts = {}) {
  ... // 初始化参数
  return getExternalScripts(scripts, fetch, error)
    .then(scriptsText => {
      // 在proxy对象下执行脚本的方法
      const geval = (scriptSrc, inlineScript) => {
        const rawCode = beforeExec(inlineScript, scriptSrc) || inlineScript;
        const code = getExecutableScript(scriptSrc, rawCode, proxy, strictGlobal);
        (0, eval)(code);
        afterExec(inlineScript, scriptSrc);
      };
      // 执行单个脚本的方法
      function exec (scriptSrc, inlineScript, resolve) { ... }
      // 排期函数,负责逐个执行脚本
      function schedule(i, resolvePromise) { ... }
      // 启动排期函数,执行脚本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 schedule(0, success || resolve));
    });
});

这个函数的关键是定义了三个函数:geval、exec、schedule,其中实现js隔离的是geval函数内调用的getExecutableScript函数。我们看到,在调这个函数时,我们把外部传入的proxy作为参数传入了进去,而它返回的是一串新的脚本字符串,这段新的字符串内的window已经被proxy替代,具体实现逻辑如下:

function getExecutableScript(scriptSrc, scriptText, proxy, strictGlobal) {
    const sourceUrl = isInlineCode(scriptSrc) ? '' : `//# sourceURL=${scriptSrc}\n`;

    // 通过这种方式获取全局 window,因为 script 也是在全局作用域下运行的,所以我们通过 window.proxy 绑定时也必须确保绑定到全局 window 上
    // 否则在嵌套场景下, window.proxy 设置的是内层应用的 window,而代码其实是在全局作用域运行的,会导致闭包里的 window.proxy 取的是最外层的微应用的 proxy
    const globalWindow = (0, eval)('window');
    globalWindow.proxy = proxy;
    // TODO 通过 strictGlobal 方式切换切换 with 闭包,待 with 方式坑趟平后再合并
    return strictGlobal
        ? `;(function(window, self, globalThis){with(window){;${scriptText}\n${sourceUrl}}}).bind(window.proxy)(window.proxy, window.proxy, window.proxy);`
        : `;(function(window, self, globalThis){;${scriptText}\n${sourceUrl}}).bind(window.proxy)(window.proxy, window.proxy, window.proxy);`;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核心代码就是由两个矩形框起来的部分,它把解析出的scriptText(即脚本字符串)用with(window){}包裹起来,然后把window.proxy作为函数的第一个参数传进来,所以with语法内的window实际上是window.proxy。

这样,当在执行这段代码时,所有类似var name = '张三'这样的语句添加的全局变量name,实际上是被挂载到了window.proxy上,而不是真正的全局window上。当应用被卸载时,对应的proxy会被清除,因此不会导致js污染。而当你配置webpack的打包类型为lib时,你得到的接口大概如下:

var jquery = (function(){})();

如果你的应用内使用了jquery,那么这个jquery对象就会被挂载到window.proxy上。不过如果你在代码内直接写window.name = '张三'来生成全局变量,那么qiankun就无法隔离js污染了。

import-html-entry实现了上述能力后,qiankun要做的就很简单了,只需要在加载一个应用时为其初始化一个proxy传递进来即可:
proxySandbox.ts

export default class ProxySandbox implements SandBox {
  ...
  constructor(name: string) {
    ...
    const proxy = new Proxy(fakeWindow, {
      set () { ... },
      get () { ... }
    }
  }
}

每次加载一个应用,qiankun就初始化这样一个proxySandbox,传入上述execScripts函数中。

在IE下,由于proxy不被支持,并且没有可用的polyfill,所以qiankun退而求其次,采用快照策略实现js隔离。它的大致思路是,在加载应用前,将window上的所有属性保存起来(即拍摄快照);等应用被卸载时,再恢复window上的所有属性,这样也可以防止全局污染。但是当页面同时存在多个应用实例时,qiankun无法将其隔离开,所以IE下的快照策略无法支持多实例模式。

关于快照模式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接下来看一下qiankun如何实现css样式隔离。
(3). css隔离

目前qiankun主要提供了两种样式隔离方案,一种是基于shadowDom的;另一种则是实验性的,思路类似于Vue中的scoped属性,给每个子应用的根节点添加一个特殊属性,用作对所有css选择器的约束。

开启样式隔离的语法如下:

registerMicroApps({
  name: 'app1',
  ...
  sandbox: {
    strictStyleIsolation: true
    // 实验性方案,scoped方式
    // experimentalStyleIsolation: true
  },
})

当启用strictStyleIsolation时,qiankun将采用shadowDom的方式进行样式隔离,即为子应用的根节点创建一个shadow root。最终整个应用的所有DOM将形成一棵shadow tree。我们知道,shadowDom的特点是,它内部所有节点的样式对树外面的节点无效,因此自然就实现了样式隔离。

但是这种方案是存在缺陷的。因为某些UI框架可能会生成一些弹出框直接挂载到document.body下,此时由于脱离了shadow tree,所以它的样式仍然会对全局造成污染。

此外qiankun也在探索类似于scoped属性的样式隔离方案,可以通过experimentalStyleIsolation来开启。这种方案的策略是为子应用的根节点添加一个特定的随机属性,如:

  data-qiankun-asiw732sde
  id="__qiankun_microapp_wrapper__"
  data-name="module-app1"
>

然后为所有样式前面都加上这样的约束:

.app-main {
  字体大小:14 px ;
}
// ->
div[data-qiankun-asiw732sde] .app-main {  
  字体大小:14 px ;
}

经过上述替换,这个样式就只能在当前子应用内生效了。虽然该方案已经提出很久了,但仍然是实验性的,因为它不支持@ keyframes,@ font-face,@ import,@ page(即不会被重写)。
(4). 应用通信

一般来说,微前端中各个应用之前的通信应该是尽量少的,而这依赖于应用的合理拆分。反过来说,如果你发现两个应用间存在极其频繁的通信,那么一般是拆分不合理造成的,这时往往需要将它们合并成一个应用。

当然了,应用间存在少量的通信是难免的。qiankun官方提供了一个简要的方案,思路是基于一个全局的globalState对象。这个对象由基座应用负责创建,内部包含一组用于通信的变量,以及两个分别用于修改变量值和监听变量变化的方法:setGlobalState和onGlobalStateChange。

以下代码用于在基座应用中初始化它:

import { initGlobalState, MicroAppStateActions } from 'qiankun';

const initialState = {};
const actions: MicroAppStateActions = initGlobalState(initialState);

export default actions;

这里的actions对象就是我们说的globalState,即全局状态。基座应用可以在加载子应用时通过props将actions传递到子应用内,而子应用通过以下语句即可监听全局状态变化:

actions.onGlobalStateChange (globalState, oldGlobalState) {
  ...
}

同样的,子应用也可以修改全局状态:

actions.setGlobalStat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此外,基座应用和其他子应用也可以进行这两个操作,从而实现对全局状态的共享,这样各个应用之间就可以通信了。这种方案与Redux和Vuex都有相似之处,只是由于微前端中的通信问题较为简单,所以官方只提供了这样一个精简方案。关于其实现原理这里不再赘述,感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源码。

关于qiankun的核心原理到这里就介绍完了,下面我们看一下如果使用qankun搭建一个微前端项目。
三、qiankun实战

我们上面说到,qiankun是基于基座模式的,所以它必然有一个基座应用(主应用),来管理各个子应用的加载和卸载。我们以一个基于Vue的管理系统为例,来看如何搭建一个微前端项目。

目前主流的管理系统大都是基于以下页面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左侧menu是菜单区,点击不同的菜单会在content内容区域加载不同的菜单页,而顶部的header一般是一些用户信息,右侧的help一般是帮助区域。

一般来说,微前端的子应用不宜拆分得过细,应该以业务领域进行大致拆分,所以我们将menu、header和help这三个区域放在基座应用中实现;然后我们将每个一级菜单用一个微应用来实现。这样,当我们打开不同一级菜单下的页面时,就会发生应用切换;而在同一个一级菜单下进行选择时,不会切换应用。
1. 搭建基座应用

有了思路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搭建基座应用了。首先我们需要先搭建好一个常规的Vue应用,并编写好以上三个区域对应的组件,此时的根组件结构大概如下:

我们在内容区域写了这样一个标签

,它就像vue-router中的占位组件一样,用于后续加载子应用。

除了内容区域外,我们应该已经搭建好了一个完整的Vue应用。现在我们需要对它进行改造,使得它成为一个基座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安装qiankun:

yarn add qiankun

然后我们创建一个文件,来定义各个子应用的入口:
micro-app.js

const microApps: Array = [{
  name: 'module-app1',
  entry: 'https://app1.example.com',
  activeRule: '/app1',
  container: '#root-view',
  sandbox: {
    strictStyleIsolation: true // 开启样式隔离
  }
}, {
  name: 'module-shop',
  entry: 'https://app2.example.com',
  activeRule: '/app2',
  container: '#root-view',
  sandbox: {
    strictStyleIsolation: true // 开启样式隔离
  }
}, ...
];

export default microApps;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有子应用的name都不能重复,因为qiankun需要基于它进行缓存。

entry属性是定义子应用入口,基于qiankun的应用一般直接写子应用的入口html地址即可。

activeRule则是定义何时加载该子应用,该参数最终会被映射成为single-spa中的activeWhen参数,用于匹配url。它们的格式也是一样的,可以是字符串,或正则表达式,或是一个返回boolean值的函数。这里子应用1的activeRule定义为/app1,就意味着当url的hash部分是以/app1开头时,基座应用就需要去加载应用app1了。一般来说我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history模式,此时它直接匹配的就是域名后面的字符串。要启用history模式,只需要进行如下配置:

const router = new VueRouter({
  mode: 'history',
  routes
});

container是定义子应用的加载位置,还记得我们之前留出的id为router-view的标签吗,这里我们就是指定它为加载位置,整个子应用会加载为它的子树。

sandbox我们上面已经提到了,用于设置是否启用沙箱模式,默认为true。这里我们将其设置为对象,可以同时开启子应用的样式隔离。

有了这个数组,我们接着来看如何使用它。

实际上这只需要两步,第一是注册所有的微应用,第二是启动qiankun,这两步都有对应的api。我们现在希望在加载左侧菜单栏的时候去注册和启动qiankun,于是我们可以在对应的组件内这样写:
menu.vue

到了这里其实基座应用已经搭建好了。以history模式为例,根据qiankun和single-spa的实现原理,当我们点击菜单的时候,我们可能会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修改地址栏的地址:

window.history.pushState({}, '', '/app1/overview');
// 或者这样
window.location.href = '/app1/overview';

这两种方式都会触发hashChange事件,而qiankun借助single-spa所绑定的监听事件,会侦测到地址变化,从而执行single-spa的reroute函数;随后qiankun通过import-html-entry提供的能力,去下载app1对应的html文件,并从中解析出所依赖的脚本和样式文件。qiankun会将其封装在一个沙箱中,执行这些脚本并添加样式表,从而渲染出子应用。经过这些步骤,应用app1就会像一个原生的组件一样被渲染到基座应用的占位节点内。

当点击其他菜单时,同样会触发hashChange事件,single-spa会重新执行reroute,卸载原子应用,加载新的子应用。
2. 搭建子应用

除了需要处理基座应用,子应用也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造。

假设我们现在已经启动了一个完整的概况页应用,地址为https://app1.example.com。我们现在希望这个页面可以像原生组件一样直接渲染到基座应用的content内容区域,那么按照single-spa的应用入口协议,我们必须在子应用内暴露出三个必要的生命周期钩子函数:
main.js

...
let instance = null;
// 定义渲染函数
function render (props: any = {}) {
  instance = new Vue({
    router: router(props),
    store,
    render: h => h(App)
  }).$mount(`#app`);
}
// bootstrap引导函数
export async function bootstrap () {
  console.log('[vue] vue app bootstraped');
}
// 挂载函数
export async function mount (props: any) {
  console.log('[vue] props from main framework', props);
  // storeTest(props);
  render(props);
}
// 卸载函数
export async function unmount () {
  instance.$destroy();
  instance.$el.innerHTML = '';
  instance = null;
}
// 在qiankun环境下,修正加载路径
if (window.__POWERED_BY_QIANKUN__) {
  // eslint-disable-next-line no-undef
  __webpack_public_path__ = window.__INJECTED_PUBLIC_PATH_BY_QIANKUN__;
}
// 在非qiankun环境下,直接执行渲染
if (!window.__POWERED_BY_QIANKUN__) {
  render();
}

我们看到,不同于之前的写法,这里使用export向外暴露出了三个生命周期函数。

给__webpack_public_path__赋值的语句是为了防止子应用资源路径异常,由qiankun官方推荐设置。

最后面的判断语句,检查了window.__POWERED_BY_QIANKUN__是否存在,这是为了检查当前子应用是否正在被qiankun框架所加载;如果不是被qiankun加载的,那么直接执行渲染即可。

现在的子应用已经符合了single-spa入口协议规范,理论上它可以被single-spa所加载,但这还不够。因为按照正常的打包规则,应用最终会被打包成为一个匿名的立即执行函数,single-spa仍然无法从中解析出这些生命周期钩子,所以接下来我们需要修改webpack配置,让它以lib的格式打包:
vue.config.js

module.exports = {
  ...
  configureWebpack: {
    output: {
      // 把子应用打包成 umd 库格式
      library: `micro-app1-[name]`,
      libraryTarget: 'umd',
      jsonpFunction: `webpackJsonp_micro-app1`
    }
  },
  // 以下配置可以修复一些字体文件加载路径问题
  chainWebpack: config => {
    config
      .plugin('html')
      .tap(args => {
        args[0].name = name;
        return args
      });

    config.module
      .rule("fonts")
      .test(/.(ttf|otf|eot|woff|woff2)$/)
      .use("url-loader")
      .loader("url-loader")
      .tap(options => {
        options = {
          // limit: 10000,
          name: '/static/fonts/[name].[ext]',
        }
        return options
      })
      .end();
  },
}

umd格式的应用会向外暴露指定的生命周期钩子函数,便于single-spa解析。jsonpFunction配置是webpack打包之后保存在window中的key,只需保证各个子应用不一致即可。其余配置主要是解决一些加载路径问题。

完成以上配置后,分别启动基座应用和子应用。当访问基座应用并点击概况菜单时,地址栏的url会发生变化,qiankun就会自动去子应用所在的服务下载html文件,并解析出脚本和样式进行渲染,于是这个子应用就会展示在图中的content内容区域了。至此,一个简单的qiankun应用就搭建完毕了。

总结

qiankun和single-spa的原理算不上特别复杂,使用起来也很方便。并且qiankun还支持加载jQuery技术栈的页面,对旧系统可以说是非常友好的。

从目前微前端的发展来看,webpack5的Module Federation可能会成为一个焦点功能,用于解决微前端应用间的资源共享问题(EMP已经做到了这一点,qiankun的维护者也表示会集成这一功能)。当然了,随着Web Components功能的不断增强,也许浏览器本身就是微前端最完美的运行时容器。除了运行时容器,本文开篇提到的版本管理、质量管控、配置下发、线上监控、灰度发布、安全监测等,也必将成为微前端领域接下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前端框架,前端,jav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