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王崧舟老师《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是李大钊女儿写的一篇对父亲的回忆性散文。王老师抓住“回忆”二字提出问题:回忆谁?谁回忆?接着问:“十六年前是哪一年?回忆十六年前是哪一年?”简单的问题一下子把课文脉络梳理了出来。让孩子感受到课文的年代感。这样一篇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章,孩子们不一定能走进去课文深入体会。王老师让孩子提前查阅了1927年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孩子们生活的年代不一样,革命故事真的需要借助当时的时代背景帮助孩子们理解。

          初步梳理课文后,王老师再次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通过时间节点划分课文的段落。接着快速默读课文寻找关键信息找出事件。学生一次次的浏览,一次次带有目的性的读,理清文章脉络。

        刚开始我没有明白王老师为什么要强调十六年前的回忆?后来才明白王老师要让大家感受到十六年了还能回忆如此清晰,寻找细节刻画。孩子们找到了:神态、言行、外貌。一个个细节让学生感受到回忆仿佛就是昨天。王老师提问:为什么记得那么清晰?生:因为反常!这个时候课文的高潮开始来了。

        读课文理解以下问题:1.找反常表现。2.为什么会有反常表现?3.反常记忆中有怎样的品格?这些问题把学生推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品读细节,深入思考,理解李大钊的品性。王老师更厉害设计是:作为父亲的李大钊有什么品质?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有什么品质?让孩子们站不同角度思考。一堂课,一个人物,却能多方面锻炼学生,真可是设计者的用心!

        最后的拓展真的就是激起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不是我们平时为了拓展而拓展。王老师的拓展是文化的传承,是为了帮助孩子更深层次理解革命精神。每个故事的拓展都能入情入景地点出——伟大的力量,对革命事业的信心。真可谓是投一石,起千层浪。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王崧舟老师《十六年前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