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古诗四首:寒露正催黄菊晚,一林寒露紫梨繁

时序移至古老的节气寒露。寒露是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天的倒数第二个节气,寒露节气的到来,标志着中国进入传统的晚秋。也就是秋季的最后一个月。

当然用当代的气候指标,当平均温度持续5天低于22度,才算入秋,实际寒露时节,可能刚刚应对现代气象学的秋天。

寒露节气,是太阳越过赤道,向南移动的15天到30天之间,此时开始真正的秋凉,白天减短,黑夜增长,虽然白天的太阳仍旧有着威力,宛如阳春三月,但是晚上,却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虽然这个时节多晴少雨,正是昼夜温差大的缘故,近地面水汽容易凝华成露珠。

和初秋偶尔形成的白露,略微不一样的是,白露出现的时间短,只是给漫长的酷暑带来一点点凉意,但此时的露水,显然是在气温更低,夜晚更长的时段形成,繁露如星辰如雨水洒在秋天的草木上,让人真正感到的清寒。所以,这一阶段,叫作“寒露”。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

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

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唐朝·元稹《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

寒露节气一般出现在农历的九月初,所以又有寒露九月节之称。

元稹的二十四节气诗,自中唐流行到晚唐,是唐朝重要的科普家常节气诗,寒露节气是其中的一首,好让人们在诗中领会节气,在节气中寻找诗意。其中又包含了很多古老的气候知识,虽然也不免有局限。但是仍旧不失为描写寒露节气的好诗

寒露节气到来,寒露出现的时候,你会忽然发现,时间流淌得真快,又到了一年秋天的尾巴了。

但是九月秋天,菊花应节而开,你可以一早上,看到摇曳在晨风里,带露的菊花。

菊花恰恰是需要在昼短夜长,且温度在10度到20度之间,才会萌生花芽,虽然不同品种的菊花开花时段略有不同,整体而言,晚秋是大部分菊花最为绚烂蓬勃的时期。

而寒露的露水和此后的霜降,提供了菊花所需要的水分营养。

所以菊花称为晚秋花,九月花,寒露花,霜花,重阳花,都是对的。一种寒苦而清冽的芬芳,是大自然送给人们晚秋最美的礼物,可食可药,可观可用,可安慰可崇敬。


菊花装点着晚秋,但是晚秋大的自然景象是如何呢?

虽然初秋就有树叶开始凋落,但是秋意并不浓,经过两个月时间的推进,大部分落叶树木,此时都已经树叶斑斓,树木开始进入秋冬的休养期,而树叶则进入大面积凋落的时段。

实际黄叶可以无风自落,但是此时从北方吹来的冷凉空气,加速了树叶的脱落。

于是可以看到一阵秋风吹过,到处都是翻飞的树叶。落叶也有一种壮美,比如在唐朝长安,十三条交通大道上种植柳树,楸树,槐树,还有各种遮阴树种,通常这种树种属于夏天子夜茂密的落叶乔木。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如同郁达夫说,北方的秋,格外深浓。

北方的秋,格外深浓,你朝天上看,没有太多树叶遮蔽视线,那大雁在湛蓝的天空,背负秋天明丽的太阳,一行行南飞。

少年人想飞,而多少在长安城漂泊的青年人,中年人,遥想回不去的故乡。


元稹时代,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和认识有限,夹着各种历代传下来的奇闻。

比如,像燕子这样小型的鸟类也会在秋天集体飞往南方越冬,而海边也会有海燕海莺海鸥海鸟在这个季节冲向风浪,又或者它们越过海洋寻找新的栖息地。

但是古代的人们认为大海之外还是大海,那些消失的鸟群,最后去了哪里呢?

人们发现晚秋是海边有花纹贝壳最多的时候,那些斑斓的贝壳上的条纹,像鸟类五彩的羽毛,古人相信,有些鸟,堕入海中,化作了贝类。

元稹是说,如果不是因为天气变冷,那些鸟何以会又经历生命的轮回。

而农民此时是最忙碌的,有些农作物必须抢着收割,有些蔬菜必须早点种植和采摘,因为担心不久之后,会有更多的雨雪风霜。

只有这个万木凋零的晚秋,人们会分外认识到松柏的四季常青,作为人,也要像松柏一样,激励内心的斗志,来抗击即将到来的冬天。

古人对于冷,是分外敏感,因为唐朝,棉花还没有被发现和引种,人们御寒的物质不多,所以要开始春捂秋冻。尤其是夜晚,体感的冷,固然能沉淀身心,但也是一个让人多思多虑的时段。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唐朝·戴察《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和元稹的寒露节气诗不同的是,元稹以大入手,描写节气的物候变化,戴察则专门写寒露时节的寒露。不过这真要勇气和观察力。

因为晚秋下露水,多在半夜和凌晨,是一天中温度最低的时候,这个夜猫党比农民还要勤快,他就是要观察寒露时节的寒露。

在古代,秋露是一种养生的药材,据说有明目,收敛,长生的作用。大规模采集只有两种人,一种是道士,一种是想长生不老的皇帝。戴察何以对秋露感兴趣?实际是因为他的贫寒。

一个寒门士子的夜,格外漫长且孤独。

我看见已经萧条的梧桐叶上,在月光下,有露水开始凝结,并且汇聚成团。

那一滴叶子上露珠,涵盖了月亮的光彩,荧荧闪亮,带着晶莹,折射着五彩,却又那么寒冷。

当风吹动的时候,我担心它会掉落,果然,风吹过,就有无数的露水,从枝头滑落。

这露水,是在晚秋冷的空气里凝结,那露珠簌簌坠落的声音是那样细小,反而觉得夜是这样的寂静而漫长。

半夜里的露水,在空中凝结,覆盖了所有的草木,它润泽着万物,又这么干净。

不要笑我如此看着露珠,只是因为太阳要出来了,露珠在早上的阳光和温度里,会蒸发,从而再也没有夜晚那美丽的样子。

这说的是寒露中的他自己吧。那最美的夜,都是他一个人的,如同没有多少人看过爱着晶莹的寒露,如同善良慈悲的生命,默默走过。


“机鸣舂响日暾暾,鸡犬相和汉古村。

数派清泉黄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

衰翁正席矜新社,稚子齐襟读古论。

共说年来但无事,不知何者是君恩。”唐朝卢纶《晚次新丰北野老家书事呈赠韩质明府》

寒露节气真正的农村田园,在唐朝是怎样的景象呢?

没有文人那么多悲愁,这是时节农村正热闹着。

那织布机轧轧在响,那是乡村妇女最忙碌的织布的时段,秋收的粮食,男人们正在舂米,分离谷壳,太阳温煦地照在古村落上,鸡犬鸣叫,这是从汉代就有的古村落。

在山间的数条清泉边,菊花茂盛的开放。

下过寒露的枝头,挂着累累梨树的果实。

那老年人正端坐在酒席的上头,主持着古老的秋社聚会。

那小孩子穿着整整齐齐,正在被先生教育读书。

朋友们聚会,都说着今年这里没有什么大事,自然这边远的地方,也就不知道朝廷有什么变化了。没有灾害,丰衣足食,自然不用皇帝赈灾。

寒露时节有着高秋之美,你看到这如世外桃源,一派和煦忙碌的生活,这才是真实的寒露节气,农家的安定和丰收。


“虽无酒令与诗筹,喜约明盟访旧游。

寒露正催黄菊晚,断云不锁碧山秋。”宋朝叶秀发《兴国寺》节录

寒露节气乃至于整个九月,都是菊花的主场,露润花开,花共露明。寒露节气的十五天,往往包含了重阳节,当然特殊的闰月除外。所以这段时间,都是菊花盛赏。此时不定是重阳节那天,会在这个时间,登高登山,旅游回乡,看江山风物,和朋友把酒言欢。

虽然我们没有酒令和诗社,但是聚会在一起,难得故人相见。

你看看这寒露时节的寒露,正催着晚秋菊花的盛放,你看看在天边,云彩也难遮住这美好秋山秋色啊。

虽然没有酒,好在心中有诗,那种内心的高秋畅快,都在满地带露菊花,和满眼望中秋色里。

古人也观察到有露水的早晚,白天基本都是最明净的晴天。

这倒和现代的气象知识吻合。因为高空此时被北方干燥的冷气团所垄断,而近地面,露水其实就是空气中的水汽,当凝结成露水之后,空气中的水分会减少,空气能见度会更高。


所以,此时不乘兴旅游,饱览美丽山河,领略金秋壮美,更待何时呢?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寒露节气古诗四首:寒露正催黄菊晚,一林寒露紫梨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