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读后感

深度工作是一种心智上的技能: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通过训练可以习得的技能。网络剥夺了专注和沉思的能力,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消耗了大量的时间,永久性降低深度工作的能力。大脑使用有一个惯性,在习惯分心的环境状态下,想要专注很难,所以增强“心智力量”需要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摆脱这种积习。网络工具带来的好处不足以抵消其负面作用。

  主动选择环境,减少外界刺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工具对你越有吸引力,你就越难在重要的事情上集中注意力,要掌握深度工作的艺术,你必须摆脱各种各样的诱惑。这种注意力支离破碎的状态不可能带来深度工作的体验,深度工作要求长时间无干扰的专注思考。工具的兴起,辅以智能手机和可联网办公电脑的广泛使用,将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肢解消耗。刻意塑造环境,用刻意塑造的环境减少环境里的干扰。

  深度工作是有极限的:深度工作的时间和刻意练习的时间类似,都有极限时间,每天一般不超过4个小时。一旦你在一天中达到了深度工作的上限后,继续试图增加深度工作效果就会下降。工作 90 分钟,然后休息 90 分钟,如此循环两到三次——此时你的大脑将达到一天专注工作时间的极限。找到自己的最佳时间,预先安排自己最佳时间的工作任务。这样可以降低任务选择的意志力消耗,更快的投入到工作中。

  进入深度工作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这点认识是正确的,在另外一本书上讲过,通过固定的仪式来加入引导自己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像前述的重要思想家一样严格内化的习惯。自己的习惯需要实验尝试,因此要乐于去做。根本目的培养习惯,减少精力消耗。习惯本身就是节省精力的结果。

  训练有两目的:高强度提高你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克服分心的欲望。

  (社会和科技的进化导致人类技能的持续更新,如果无法学习,就无法成功。)两类人注定会成功:·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换一种说法:深度工作并非是我们的经济中唯一有价值的技能,不培养这种能力也有可能做得很好,但是不需要深度工作的职业会越来越少。深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特殊技能,是学习其他高级技能的前提。

  深度工作和专注力的培养,是产出能力的基础,没有产出,就没有效益,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熟。想要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你必须高度专注,不能有任何干扰。换言之,学习也是一种深度工作行为。

  高质量工作产出 = 时间 × 专注度

  记录深度工作的时间:记录深度工作时间是对自我改变的一种反馈,有助于自我习惯的养成。所以必须要有一个总体目标,以保证分心的时候可以把你拉回来,同时对自己行为做记录,做记录就是一种反馈。这就是一种良性循环。方向是最重要的,方向也是行动的总体目标,只有在总体目标的驱使下来拟定自己的行动方法才是有可能有效的,而一开始的行动也别指望一下就进去状态,行为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 有计划的做事:没有计划,你的时间很可能被浮浅事务占用——电子邮件、社交媒体、浏览网页。没有目标也就无从安排计划,没有预先设定的计划,人的行为就容易向懒惰和娱乐妥协。

  把每天的时间分割,安排固定日程深度工作,有利于习惯的养成,固定日程生产力是一种简单却影响广泛的超习惯。

  深度的生活不仅仅可以让你从经济上获益,还能让你变得充实起来。人们在工作时比想象中更愉悦,而在放松时则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一个人的身体或头脑在自觉努力完成某项艰难且有价值的工作过程中达到极限时,往往是最优体验发生的时候。

  深度工作带来的心流经历可以为你带来深度满足感,这是一条经过验证的道路。将脑力开发到极限、专注、在一项活动中达到忘我,心流能产生愉悦。幸福感取决于自我意识的选择,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如果你关注的是癌症诊断,你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幸福、暗无天日;但是如果你关注的是夜间的一杯马提尼,你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身处令人分神的开放办公室中,专门设计的工作环境,人们整天都在抵抗欲望,欲望是常态,而非个例,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但如果你能够布置一些精妙的惯例和固定程序,

  创新类公司的结构设计:名词--集中的创新,创新公司的一种环境设计,这种隔音办公室与宽阔公共空间的组合,形成了中心辐射型的创新建筑结构,在这里偶遇的意外发现和与世隔绝的深度思考都能实现。偶然创造力的创新产出理论。关键在于保持一种中心辐射型的布局,也就是说知识与知识必须要有链接组成网状结果,才能提升效率。

  原则 1 :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简化选择,有助于组织和集中足够的精力来达成实在的成果,执行需要专注于少量“极端重要的目标。

  原则 2 :抓住引领性指标:引领性指标则“衡量了实现滞后性指标的新行为”。在面包房的例子里,接受免费试吃样品的客户数量就是一个不错的引领性指标。这个数字可以通过分发更多的免费试吃样品而直接增加。

  原则 3 :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记录当周的深度工作时间,其实就是对专注时间的反馈。

  原则 4 :定期问责:每周回顾的习惯,他们指出此类回顾的会议可以压缩到几分钟的时间内,但是必须经常举行,以确保其效果能被人感受到。作者称这才是“执行的真正实现”。

  在你屏蔽工作的晚上可以填满时间的各种活动——与在自然中行走都有同样的注意力复原作用,简单来说,停下工作放松有利于精力的恢复。

  定期休息大脑可以提升深度工作的质量。蔡加尼克效应( Zeigarnik effect )未完成的任务主导我们注意力的能力。这种效应告诉我们,不管你在做什么,下午 5 点钟就直接停止工作,建立完工仪式,这种策略去抵抗蔡加尼克效应。种仪式确保了所有任务都不会被忘记:每一项任务都会在当天得到回顾,并在恰当的时间得到解决。你的头脑从每时每刻都要追踪这些工作的职责中解放出来——你的完工仪式接过了大脑的责任。提及的系统化悠闲时光是必需的。完工习惯固化需要一到两周的时间,即直到大脑足够信任你的这种仪式,但是一旦形成习惯,这种仪式就将成为你生活永久的一部分。

  重塑大脑:你就必须重新编排自己的大脑,使它可以从容地抵挡令人分心的刺激。因为大部分的时间仍然是屈从于分心。实际上减损这种能力的行为是,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这使得你的大脑不能容忍没有新奇性的东西。预先计划好你使用网络的时间,然后在这些时间之外完全避免使用网络。分心屈服的次数,这样就增强了自己控制注意力的力量。

  面对一个难题时,你的大脑会尽可能地避免浪费过多能量。这是人类演化的结果。其节省能量的一种方法就是避免深度思考难题,

  注意力控制练习:记忆力训练带来了意外的收获:个人专注能力的提升。这个能力的提升可以很好地应用到任何需要深度工作的任务上。提高个人记忆力的同时(意外地)获得了进行深度工作的优势,这对于学业十分关键。我们的大脑不适合去记抽象的信息,而是十分擅长记住场景。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度工作》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