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我在抗疫岗位
疫情之下的上海,这个“五一”不同寻常。在抗疫一线,多少人在不同的岗位上挥洒汗水,守护万家,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劳动之美、敬业之德。
用生命担当使命,用挚爱护佑苍生
讲述人:上海新国博方舱医院W1舱负责人、武汉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
早晨6点半,阳光已洒满房间,微信群“滴滴”响个不停。作为W1舱的负责人,我每天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刷手机”,仔细查看值班医生群和工作群里的内容,确保对昨晚舱内的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
8点钟,抵达方舱医院的清洁区。不一会儿,凌晨5点上岗的同事陆续出舱。大家脱掉防护服,摘下口罩和护目镜,脸颊上的勒痕清晰可见,不少人眼睛里还布满了血丝。虽然有些疲惫,但是精神状态都很饱满,还互道“五一快乐”,为彼此加油鼓劲。
进舱后,我带领团队先去看望监护室的重症病人,顺便慰问坚守在舱内的医务人员。最让我高兴的是,舱内一位百岁老人出院了!这位老人伴有基础疾病,有一天凌晨突然发病,医护人员一直守护在老人病床旁悉心诊疗,终于使老人转危为安。临别之际,老人的儿媳妇眼含泪花,不停地道谢。
作为“生命方舟”,方舱医院是中国战疫的一大创举。我们医院这批来沪的医疗队员一共52名,都是武汉江汉方舱医院的原班人马。大家过来已经有20多天了,但是从没有人叫苦喊累。用生命担当使命,用挚爱护佑苍生,大家努力奔跑的身影,正换来越来越多的患者康复出院——曙光,就在前头!
作为医护人员,就该挺身而出
讲述人: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方舱医院护理部负责人、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肾内科护士长吴鹤瑾
凌晨4点不到,手机里突然传来舱内护士焦急的声音:“一位智障老年患者不见了!”我腾地从宾馆的床上翻身而起,立刻打电话指挥护士分头寻找……不一会儿,老人在舱内被找到——原来睡到了其他床位,虚惊一场!
“吴老师在不在?”中午时分,对讲机那边又传来急促的呼叫声。“舱内有位3岁小孩,中耳炎严重,有高烧现象,需要及时就医!”于是,我立即联系上海市儿童医院,将孩子及时转院治疗。
…………
这个“五一”,我和同事依然是在处理一个接一个的突发状况中度过的。
回想起4月3日夜里,在位于苏州河畔的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方舱医院,我们迎来了首批患者。此后,身为护理部负责人,我每天的安排准时而固定:对在岗护士提出工作建议与指导;组织患者检测核酸,每天大概2000多人次;进行舱内工作巡视,按医嘱落实给药,并提醒患者按时服药;为有需要的患者拆伤口缝合线、留置或更换导尿管、做甲沟炎切开引流等治疗……
方舱内有不少老年患者,有的还伴有行动不便、智障或失明、耳聋的情况。为了方便照顾,我们尽可能地将他们集中在三楼相对独立区域,提前配置好制氧机、心电监护仪、血糖检测仪等急救物品,还准备了常用急救药。
每天在方舱里从早忙到晚,对精神与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但疫情来袭,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同时也是共产党员,此刻不挺身而出,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同心抗疫,温暖随行
讲述人: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派出所民警周雅萍
今天是我疫情期间在岗值班的第36天。早晨刚过8点,值班室的电话就响了起来:“我妈妈住在你们附近,电水壶坏了,麻烦你们去帮个忙好吗?我们在封控中出不来。”
疫情发生以来,所里接到的基本都是求助电话。在向居委会和街道核实情况后,遇到解决不了的,我们会请有关部门帮助协调解决。当然,也有居民长时间待在家憋闷了,会打来电话发发牢骚。这时,我们就耐心倾听,尽量帮他们打开心结。
中午12点多,匆匆吃完午饭,我来到常德路新丰路路口开始街面巡查。最近,一些“黑快递”偶有出现,成为疫情防控中的不稳定因素。对配送寄递人员,我们要求做到逢车必检、逢人必查。每请一位外卖小哥出示电子通行证、48小时核酸阴性证明和24小时抗原阴性证明后,我都为他贴上已查验的小贴纸,并道一声“辛苦了”。
傍晚时分,穿戴好防护装备,我又开始了社区巡逻。突然,路边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不是小王吗?你出来做什么?”“周警官,我正准备去找你呢!”原来,他出门倒垃圾忘记带钥匙,手机也被锁在了家里。小王的父母住在郊区,之前还在电话里托我照顾这个有点“小马虎”的儿子。我马上给居委会打电话,确认小区的防控情况,又找来锁匠师傅。问题解决了,小王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天黑了,我又坐回值班室,要等到半夜12点才会有同事来换岗。电话还在不断地打进来,本想视频连线一下住在爷爷奶奶家的宝贝儿子,可一直都没倒开空,那就等明天吧。
高空驾驶室就是我的“作战室”
讲述人:上海城投环境老港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桥吊驾驶员倪陈将
船只进港、集箱吊装、垃圾转运、焚烧处置……5月1日,是我在疫情期间驻厂守岗的第39天。
我叫倪陈将,是上海城投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下属老港废弃物处置公司的一名80后桥吊驾驶员。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深入,来自城市封控住宅的专项垃圾量逐渐增多,我们专门组建起一支19人的专项垃圾处置应急队伍,包括两名现场管理、3名桥吊工、12名驾驶员和两名消毒人员。
3月份,我所在的党支部发起战疫保运动员令。作为桥吊班组副班长,同时也是一名退役军人,这个时候,我必须顶上去!于是,我接替同事进驻专项垃圾处置点,开启了“5+2”“白+黑”的连续工作模式。每天早晨7点,我穿戴好防护装备,爬上12米高的桥吊驾驶室,开始12个小时高强度的吊装作业。在与孤独相伴的12个小时,位于高空的驾驶室就是我的“作战室”。
结束了1200多吨专项垃圾的吊装作业,目送着专项物流船只返航,我回到码头上的“临时卧室”。套着防护服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湿了一遍又一遍,简单洗漱后,便迎来了一天中最期盼的时光——同女儿视频通话。“爸爸,你的头发变长了,不过依然是最帅的爸爸”,耳边传来女儿略带调皮的声音。
清运专项垃圾,正是我们参与抗疫的行动。疫情之下,每个人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水滴,汇聚在一起,便拥有了澎湃江海的无穷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