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那些文人们之:
传说中击鼓骂曹的那个祢衡
京剧老生传统剧目有一出著名的戏《击鼓骂曹》。讲述名士祢衡被孔融推荐给曹操,曹对其轻慢失礼,让祢衡在大宴时作为鼓吏击鼓为众人取乐,借以侮辱他。祢衡乃击鼓骂曹。曹操想要杀他又怕遭天下人非议,就派他去刘表处,想要借刘表之手以杀祢衡。
戏中写祢衡唱到:“明日进账将贼骂,拼着一死染黄沙。纵然将我头割下,落一个骂贼名儿扬天下。”并且他在痛骂曹操之时,还把曹操手下的文武大臣说成是一群酒囊饭袋:“荀彧、荀攸,可使吊丧问奠;郭嘉、程昱,只好看墓守坟;李典、乐进,只好牧羊放马;许褚、张辽……只好击鼓鸣更。曹子孝呼为要钱太守;夏侯惇称为完体将军。余下诸人,尽都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碌碌之辈,何足道哉?”本只是一介书生,却傲视天下,将曹操等人视若草芥。
此戏一向为许多京剧名演员所喜爱,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精彩的演绎。谭鑫培先生将这个角色演绎得出神入化,广受赞誉。梁启超曾写诗说:“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载轰如雷”。
其实此剧情源自《三国演义》第23回“弥正平祼衣骂贼”。《三国演义》里说祢衡英才卓识、博闻强记,同时又性情刚傲,对位高权重的曹操,他也不放在眼里。有一次,曹操大宴宾客,令祢衡击鼓,企图借此侮辱他。祢衡竟裸体击鼓,并当众责骂的曹操品行,使其大出其丑。然而这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只不过是民间传说,翻翻史书,真正的历史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的。“击鼓骂曹”是把在不同时候发生的事情,通过合理想象给搬到了同一个场景之中了。祢衡击鼓有之,骂曹亦有之,不过将其说成是“击鼓骂曹”,那就是后人的艺术加工了。
祢衡(173年-198年),字正平,平原郡般县人,魏晋时期的名士。个性狂放,恃才傲物,他和孔融交好。前面我们说过,孔融也恃才傲物,不过和祢衡比起来,孔融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后汉书》上说:“(祢衡)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常称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也就说,他的大儿子孔融和小儿子杨修还像个样子,其他的人,就不值得一提了。看看吧,就算是祢衡还看得上眼的孔融和杨修,也让他给当成了儿子辈(多说一句,这里的杨修就是众人皆知的“杨修之死”里面的那个才子杨修)。当时祢衡才二十岁,孔融已经四十多岁了。
他年少时就有文采和辩才,但是性格刚直高傲,喜欢指摘时事、轻视别人,所以长时间无人推荐使用他。他在许都时无处可去时,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投奔陈长文(陈群)、司马伯达(司马朗)?”祢衡回答说:“我怎么能和杀猪卖肉的人结交呢!”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有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累封颍阴侯;而司马朗是司马懿的哥哥,乃是“司马八达”之一,颇有政绩。这样两个声名显赫的人,却被祢衡说成“杀猪卖肉”的人,不屑于与之结交,可见其狂傲到极点。还有人问过祢衡:“荀文若(荀彧)、赵稚长(赵融)怎么样?”祢衡见荀彧长得帅,赵融是个大肚子,便说:“荀文若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赵稚长可以让他管理厨房膳食。”
他刚来许昌时为求进用,曾写好了一封自荐书,打算毛遂自荐,但因为看不起任何人,结果自荐书装在口袋里,长时间送不出去,字迹都磨损得看不清楚了,
孔融很喜爱他的才华,多次向曹操称赞他举荐他。曹操也想见他,但祢衡一向看不起曹操,十分厌恶曹操,就自称狂病,不肯前往,而且对曹操还多有狂言。曹操也因此对他怀恨在心,但因为祢衡的才气和名声太大,又不想也不敢杀他。
曹操听说祢衡擅长击鼓,就召他为鼓吏,于是就大宴宾客,检阅鼓吏们的鼓曲。各位鼓吏经过时都让脱掉原来的衣服,换上鼓吏的专门服装。轮到祢衡上场,他正演奏《渔阳》鼓曲,容貌姿态与众不同,鼓曲声音节奏悲壮,听到的人无不感慨。祢衡上场径直来到曹操面前停下,下吏呵斥他说“(你这)鼓吏为何不换衣服,就胆敢轻率进见吗?”祢衡说“好!”于是先脱掉近身的衣服,接着脱掉剩下的衣服,赤身裸体站在那里,又慢慢取过鼓吏专门的衣服穿上,完了,又去击鼓之后离开,脸色一点都不惭愧。曹操笑着说:“本想羞辱祢衡,没想祢衡反而羞辱了我。”此时的曹操还能笑得出来,不能不说是有一点心胸。这也就是后世传说中的“击鼓”。
孔融回来后就责备了祢衡,顺便说了曹操对他的诚意。祢衡答应他去给曹操赔罪。孔融再次拜见曹操,说祢衡得有狂病,如今请求亲自来谢罪。曹操大喜,命令守门的,有客人来就通报,并且等待祢衡到了很晚。谁想祢衡却穿着普通单衣、缠着普通头巾,手里拿着三尺长的大杖来了,坐在大营门口,用大杖捶着地大骂。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骂曹”。至于他骂的什么,史书中没有细说,不过其内容我们可想而知,因为《后汉书》中写到:“吏白:外有狂生,言语悖逆,请收案罪。”(管事的官吏报告说:外面有一个狂生,言语违反正道,犯上作乱,应该治罪与他。)由此可见,反正不会是说曹操的好话。曹操很生气,对孔融说:“祢衡这小子,我杀他就像杀死鸟雀、老鼠罢了。但这个人一向有虚名,远近的人会认为我不能容他,现在把他送给刘表,你认为怎么样。”于是派人马把祢衡送走了。
刘表是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祢衡的才华让刘表颇为欣赏,最初对祢衡很好,但祢衡本性难移,很快又老毛病复发,多次侮辱、轻慢刘表,刘表觉得很羞耻,无法容忍,所以把祢衡又送给了江夏太守黄祖。
黄祖虽然是脾气暴躁的武将,但也知道祢衡的大名,很欣赏他。祢衡确实有才华,替黄祖做文书方面的事,孰轻孰重、孰疏孰亲,都处理得很恰当。黄祖拉着祢衡的手说:“先生,这正合我的意,和我心中要说的话一样啊。”
黄祖的长子黄射,为章陵太守,和祢衡相交甚深,情谊很重。黄射一次宴请宾客,有人送给他一只鹦鹉,黄射举着酒杯对祢衡说:“希望先生就鹦鹉作一篇赋,以此来使嘉宾高兴高兴。”祢衡提笔就写,中间没有任何改动,一气呵成,文辞色彩也很华美。
但是祢衡就是祢衡,不可能因为任何东西改变自己的性格,无论是对曹操还是黄祖,概不例外。后来黄祖在大船上大宴宾客,但祢衡出言不逊,使黄祖很难堪,他就斥责祢衡。祢衡呢,更是仔细地盯着黄祖,说:“死老头!这是什么话!”黄祖大怒,喝令护卫役卒把祢衡拉出去,想要用杖打他,祢衡更是大骂,黄祖气愤到极点,就下令杀了祢衡。因为黄祖的手下人一向讨厌祢衡,听到命令立刻就杀了他。黄射得知消息后,光着脚来救祢衡,没有赶上。黄祖后来也后悔了,便将祢衡厚葬。祢衡死时才二十六岁。
作为一名举世公认的才子,祢衡的作品流传下来的却很少,《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二卷,如今仅存一赋三文,赋为《鹦鹉赋》,文为《鲁夫子碑》、《颜子碑》、《吊张衡文》。
祢衡最有名的作品是《鹦鹉赋》。这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非常巧妙地把握了人(作者)与物(鹦鹉)之间的关系,在赋中人与物几乎达到了融合无间的程度。祢衡在赋里展示了自己的高洁之处,委婉地表现出了自己的身世,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无限辛酸。“惟西域之灵鸟兮,挺自然之奇姿。体全精之妙质兮,合火德之明辉。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这不正是祢衡的自喻吗。赋中描写具有“奇姿”、“殊智”的鹦鹉,却不幸被“闭以雕笼,剪其翅羽”,失去自由。而在此情境下,它依然是“逼之不惧,抚之不惊”。《鹦鹉赋》展示了一个乱世之中一位才子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反映出作者对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的强烈不满。该赋文辞华美,声韵谐畅,具有极其强烈的抒情色彩,对后世影响很大。
祢衡的《鲁夫子碑》也是一篇文采飞扬的文章。鲁夫子即孔子。这是祢衡早期的一篇作品,文章赞颂了孔子的丰功伟绩。文章多用排比、对偶等表现形式,文采斐然,偶对工致,气势磅礴,奔涌不绝。文章写道:孔子“受天至精,纯粹睿哲,崇高足以长世,宽容足以广包,幽明足以测神,文藻足以辩物。然而敏学以求之,下问以诹之,虚心以受之,深思以咏之。”
他的《吊张衡文》,被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哀吊》里称为“缛丽而轻清”。
观祢衡的一生,极为不幸,才气逼人却命运坎坷,终生怀才不遇,而又英年早逝,实让人伤悲。唐朝诗人李白在《望鹦鹉洲怀祢衡》一诗中写到:“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黄祖斗筲人,杀之受恶名。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锵锵振金玉,句句欲飞鸣。鸷鹗啄孤凤,千春伤我情。五岳起方寸,隐然讵可平。才高竟何施,寡识冒天刑。至今芳洲上,兰蕙不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