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十九代真好啊真好

戴着粉丝滤镜,祖宗十九代满分。

德云社三个字出现在大荧幕上的时候,在第一排躺在椅子上的我,就像商演买到第一排的票一样激动。

去掉粉丝滤镜,摸着良心,祖宗十九代是郭德纲在幕后指挥着一帮人来了场单口相声。

说是相声因为技巧用的是相声惯用手法,单口是因为总觉得缺一个翻包袱的。

先说缺点。

故事主线是男主由于颜值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拿着家谱穿越到祖上“调整基因”,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就是追逐的过程。累计上溯了5个祖上,民国教授、怂秀才、武功高人、晋朝神医、女娲。最后的郭德纲和范冰冰cp就露了一小脸。

感觉整部没有节奏,捂脸。五个小番,实在有点多,虽然有能够感受到的详略安排,但是整个节奏被拖的拿不起来。可是,即便有了五番,还是和名字不相符,实在对不起“十九代”这个名字。如果拍成系列每年一部,倒是可以多给二少爷挣点奶粉钱。

男主在上溯祖先的过程中,主要诉求从调整基因,转变成观察先人情感生活。但好像没有明显的情节交代转变的原因。

从细节来看,整体节奏被拖垮的主要原因是讲了太多的闲篇儿。

这也是整部电影里充满了郭德纲的个人风格的标志之一。这种特点在跨界导演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前有韩寒的小说电影,郭敬明的ppt电影,后有郭德纲的相声电影。

为什么说是相声风格显著的电影。表现手法是典型的相声表演方式,我个人的理解是通过语言描述一个场景,然后在这个场景中构建不合时宜的人物角色或者任务行为。相声中脍炙人口的哏,比如“五星上将詹姆斯”-“下士”,“蒙古国”-“海军司令”,“在家里”-“修两趟高速公路”。这种包袱的方式在电影中被应用的非常多,“眼瞎的”-“四大名捕”,“木耳泡发在”-“洗衣机”,“渲染氛围要刮风穿越”-“雷劈”。这种方式在相声表演中更合适,通过语言(一维)在观众脑海中构建起画面(二维),但是本身就置身电影画面中,再采用这种技巧总是觉得力度不够。

第二个显著的特点,叙事闲篇儿多,整体节奏被拖垮的主要原因是讲了太多的闲篇儿。花了很多镜头塑造了一个眼基本瞎掉的名捕,但他只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的龙套,对主题情节几乎没有贡献。但这种叙事方式在相声、评书中非常受欢迎,在每一个小故事里都会塑造很多个龙套角色,济公传里各种老夫人、老太爷、家里兄弟姐妹都会讲一讲,这一帮龙套使得整个故事显得真实立体。在戏曲中,一个当差的、小丫鬟除了完成推动情节的规定动作,还会讲一些符合当时环境的笑话,作为丑角活跃剧场气氛。但数量过多势必喧宾夺主。当然了,郭先生拍这些镜头当然是有他的安排,捧一众徒弟:浪里白条张鹤伦,打记者的厨子李鹤彪,陪太子读书很不高兴的阎鹤祥,一跳成名太平歌词老艺术家张云雷。

第三个是缺个捧哏的,感觉没人在旁边翻包袱。可能是过于依赖通过台词推动情节、表现幽默。换句话说就是电影中镜头语言交代不清楚。受限于我自己水平一般,没办法精准的表达,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同为喜剧电影妖妖铃,其中有第三方的视角,通过第三方的眼睛看到反派在背后做妖,不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观众就能懂。当然了,即便我看了60年戏也还只是个观众,并不能完整的表述十九代缺了什么,扶额。

电影是讲故事,说书唱戏也是讲故事,但很明显他们都不只是讲故事这么简单,不然直接听“你妈妈的妈妈也听过的”故事盒多好。

所以说!作为一个粉丝滤镜无敌厚的观众,坐在电影院里和我妈指认德云社各个熟脸,跟去现场看了封箱一样高兴。

看见二公子举着手朝我跑过来真想抱过来亲亲,大林真是好看,老郭的红盖头我也想挑起来,唯一遗憾没看到我们崽儿。

还有我们老郭为了宣传电影逮着湖南台猛上综艺,又唱歌又唱鼓曲又来太平歌词的。我就是特别高兴,传播传统文化,藿香正气!每年都拍一部来个电视连续电影才好!

我就一血亏,就乐意看三俗烂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祖宗十九代真好啊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