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黄仁宇先生,大家熟悉他,多是因《万历十五年》一书,最近读他的《中国大历史》同样深受启发,获益良多。
在本书中,作者倡导的大历史,即主张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压缩,以大跨度时间尺度为轴,为我们构建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的纲领,使我们对整个历史有一个宏观政体的概念,从而利于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线索。这一点上,本书和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类似。
黄仁宇先生特别注重经济、技术、制度方面的分析,同时和西方的社会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比较,以自己独特的角度解释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传统制度和现代社会的冲突,以及现代化社会是如何艰难建立的过程。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回顾,从多个角度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同时也分析现代社会发展的历程。
有几点个人体会比较深,现分享了如下:
一 、统一集权国家为何会出现?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这是和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分界点,中国从此走上了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这在政治上属于非常早熟,并且从此成为几千年以来的传统。
问题是,为何在中国会出现这种独特的政治形式? 有三个主要的原因:
1 防洪治水
因为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而黄河因为流经黄土高原,水中含沙量巨大,导致淤泥阻塞,河道泛滥,所以需要有一个集权中央,来统一调配资源,统一协调,否则各行其事,容易祸及他国。《春秋》中记载,公元前651年,齐国曾召集各国进行“葵丘之盟”。可见治水需要统一协调,方能有效实施。
2 救灾互助
古时候农耕条件下,基本靠天吃饭,但是因中国气候特点,雨水往往分布不均,导致各地收成不同,灾荒时有发生,饥荒时,如果国家领土较大,控制资源较多,则能有效地赈灾,有利于国民生存,这也是催生大型统一政权的一个因素。
3 抵御外敌
因为自然气候原因,中国北方沿长城一线往北,由于降水量低于400毫米,所以不适合农耕,只能游牧,易受气候影响,抵御灾荒能力较差。而内陆农业繁茂,所当以气候不利,游牧民族常常抢掠农耕地区,为了低于草原民族,中国便有了最长的边防线,以至于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同时需要强调强大的边防能力,这也需要集权的国家才能完成。
总之,特殊的地缘自然气候条件,使得中国农业社会的官僚机构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体系。
二 、中国中央集权系统为何能维持千年?
中国之外也有早期的帝国,如居鲁士大帝的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还有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但是这些帝国一经分裂,就再也难重归统一。而中国在历史上保持了长期的统一格局,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呢?
1 文官士大夫阶层
中国的春秋末期,出现了一个士大夫阶层的知识分子,他们游走于各国,有点类似今天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本身并没有背景和势力,不同于贵族和军事首领,一般不会犯上作乱。所以受到国君的喜欢,用来推行政令,制衡贵族。秦国统一天下用的人才多是客卿,像商鞅、范睢、吕不韦、李斯等皆是此类。
秦汉以后,文人士大夫便成为一个职业的官僚阶层,成为国家管理的主要力量。 后来科举制度的建立,儒生官僚成了保持社会流动性,联系帝国上下,各区域的重要力量。
2 儒家思想影响
儒家思想是伴随这中国集权形式壮大的,在汉代以后,成为中国官方和民间主要的意识形态。
它的强大之处,在于建立了一个完成的思想体系,把国王,官僚,宗族,家庭全部囊括在内,使得社会成为思想政治一体化的结构,具有超强的稳定性。
年轻人考科举需要学习儒家经典,官员乃至至君王都要尊从儒家的道德约束。官员退休以后成为乡绅,同样以儒家来治理和影响地方的生活,儒家思想实现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
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意识形态统一,是中国几千年来维持统一的关键关键因素。
3 自耕农为主的经济形态
中国农业社会保持了以自耕农为之的经济形态,为帝国提供了财源。中国依靠强大的官僚机构,很早便制定了户籍制度,土地调查和管理制度,使得中央有了较大规模的税基,为之中央政权的所需的庞大财政收入有了可能,财政能力是维持中央集权的又一关键因素。
三 、中国的中央集权有哪些弊端?
1 管理技术相对比较粗糙,很难细致到位。
由于当时通信,统计,财务,法律等技术并不成熟,所以很多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很难做到位。经济管理,人才选拔,官员绩效等等往往不到位。以国家的经济政策为例:
对于户籍和土地的管理,民间财富的掌控,在王朝初年尚可,但经过一短时间,社会不断地发展,实际情形可能早已不同,中央却往往难以及时掌控。
王朝初期看似合理的政策,在王朝的中后期往往弊病丛生。王朝初期征收人口税,因为地多人少,所以人民负担较轻。随着人口增加,地少人多,同样的税率则人民实际的负担加重,所以到了晚期,百姓才不堪重负。
另外因为地域自然条件差异,各地方具体发展情形不同,但是中央制定的所有政策均是统一制定,忽视差异化。同样的税率,有些地方肯能已经饱和,不堪重负,有些地方则富庶有余。
以上种种,导致中央的财政力不从心,尤其是中后期更加明显,加上官僚系统腐化堕落,民间权贵豪强兴起,税收愈加困难,常常爆发严重的财政危机。
2 思想意识强控制,抑制社会活力。
中国的政治统治是以道德思想为核心,以强调人伦关系为主的社会结构体系。
任何一道德为主的政治必然要求专制和强控制。而强控制必然必然带来僵化和停滞,必然抑制社会的发展,也会压制社会发展的其他可能性,比如中国商业历来不受重视,从而使得社会失去活力。
金观涛先生在《兴盛于危机》一书中写道,“一个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结构的社会,哪怕并不是那么的十全十美,甚至有很多毛病,也比一个看上去完美但不能改进自己,不能进步的社会优越。”
而任何社会只有持续发展和变化才会有活力力,只有不断改进的社会结构才能不断地发展,而传统的中国则失去了发展的动力。
所以中国商业一直无法蓬勃发展,商人从来没有成为一种政治力量,当然也就无法诞生资本主义。西方重商,中国重农,中国在近代的世界中逐渐落后。
3 社会结构组成因素的异化发展
任何一个中央集权王朝,最终都会面临两个因素的破坏:官僚膨胀贪腐、人口问题。
官僚机构和人数随时间,越来越庞大,例如:明朝初期,文武官员只有24000余名,一百年后宪宗时期,已经有80000余名,宦官初期只有数百人,到了末期有近十万人。这些都成为国家承重的财政负担,中央往往裁员欠薪,而官员则自寻财路,搜刮民脂民膏,百姓苦不堪言。
同时随着官僚不断发展,有了自己的利益和集团,贪腐堕落,人浮于事的情况大量出现,政令不通,无人办差,成为国家的蛀虫,激化社会矛盾。
其次是人口问题。新王朝的建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口也随之增加,如此便会陷入马尔萨斯陷阱。加上由于土地兼并, 大量的流民产生,王朝末期往往都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小结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对历史要抱有温情与敬意。
我们要正视历史,对于历史不可轻易否定,每一段历史都有其意义,或许那些失败就是社会演变成现在模样的必经阶段。
同时我们也要看出任何的社会结构和制度有其历史性,每种社会结构都有其优劣,有其适用的特定条件,没有永恒真确的制度。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回顾中国全部的的历史过程,我们要注重内部的节奏和特性,了解其演变的过程,把握历史运行的脉络和背后规律。
罗素说:哲学至少有一点好处,就是能减轻人的武断。
学历史也是同样的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