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改变慢慢发生

阅读是一种私人行为,但是阅读同样可以成为一种公共行为。同时阅读一本书,这就意味着我们通过这本书建构了一个暂时的精神共同体,我们从不同的阅读角度审视和解读这本书的思想,这是我们交流和争辩最好的语境。相反,如果不存在这样一个阅读共同体,我们的争辩就会存在理解的差异和交流的困境,想要达致一种共识就难上加难。我认为,这是《我来推荐一本书》的初衷。

首先来给我们推荐阅读书目的是鲍冬冬老师。因为回放才听完她的推荐,我暂且谈谈她的推荐的书。

她给我们推荐的是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关于观课议课,我买的有崔云漷教授的《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观课议课》,我初读,不懂;再读,即使带了一点思考,但依然记不住昨天读过的文字,所以半途而废。

鲍冬冬老师,不仅研读崔云漷教授的这本书,现在又来推荐我们读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只有经过深度思考,才能有如此深的见解!关于学校改革,教师如何发展?她给我们详细解释了陈大伟教授的“三愿七观”。

陈大伟教授建议中的“三愿”一是愿心,要有改善生活,改进教学的愿望和心态,使教学改革和自身发展有动力。二是愿景,有一面理想的镜子去照现实的问题是改革和发展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去追求。三是愿径,也就是要寻求大家愿意行走的有效途径,使改革和发展有可靠的方法和路线支持。

观课议课的实践与文化部分从七个"观",引导教师观察平时教学教研活动中的问题,引领教师领略改善这些问题后的美好风景,并给教师们提出实现改变的建议和途径。首先,第一个是改善生活的实践观。这里她给我们讲述了陈教授书中的一个案例。有一位校长在一次培训活动中接受了教师尽可能的接近学生,缩短与学生的空间距离,因此可以把教室里的讲桌放置在学生当中的建议。回到学校后,校长组织全校教师开会,交流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并且征求意见。我们学校里讲座的位置能不能便宜,便大家能不能把讲桌放在学生当中,教师们欣然答应,觉得没什么困难。第二天,校长巡视,发现所有讲座都在教室前面,位置没有变化。仪式,校长走进其中一间教室,讲讲着班到学生当中。过了一会儿,他又来到这间教室,发现讲座又回到原来的位置。后来校长再一次走进教室,发现讲座又到了学生当中。快要下课时,校长巡视,发现讲座再次回到了教室前面。后来校长叫住了上课的老师,昨天你第一个赞成将讲座放在学生当中,今天你怎么?老师一脸的尴尬,不是我不听,在你搬动讲座之前,我自己就搬动过,但是我发现将讲座放在学生当中,我找不到当老师的感觉了。

为什么老师们拒绝把讲桌放到学生中间呢?当前,教师的课程能力发展水平已成为实际制约新课程深化改革的关键因素。所以,新课程改革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于教师,最大的动力也是来自于教师。想一下,教师重复了几十年的教学模式突然变了,他们改如何适应?所以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将教师的阻力状态转变为动力状态。

第二个观是成长创造的幸福观。观课议课教研活动能让教师不断创造幸福,体验幸福。第三个观是促进思想的发展观。观课议课能促进教师透过教学现象了解现象背后的规律,做研究型、智慧型教师。第四个观是以学论教的质量观,观课议课致力于推进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第五个观是相互滋养的生态观。第六个观是境脉特征的真理观。第七个观是促进理解的对话观。

是的,一切正如鲍冬冬老师所说,美好的事物在向我们召唤,改变是痛苦的,但是如果我们不愿意改变,没有人能改变我们。改变也是快乐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自身、学生、同事的成长和滋养,针对教学中的案例或主题,倾听和表达观点,自信而不封闭,谦虚而不盲从,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让改变慢慢发生,做智慧型教师,体验幸福生活。

陈大伟先生“观课议课”的实践和主张在2010年第9期《人民教育》刊发,列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这本书确实值得我们研读!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改变慢慢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