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泽东传》札记】五年时间,三十而立,师范生做对了什么?

【读《毛泽东传》札记】五年时间,三十而立,从师范生到中央局成员,他做对了什么?

1923年4月,毛泽东离开湖南,秘密前往上海,到中央工作。6月份,他参加了在广州举行的三大,进入中央局。

此时,离他从湖南一师毕业恰5年时间。中国人常说三十而立,他是如何用五年时间立起来的呢?或者说,这五年他做对了什么?

一是拒绝出国,立足本土做事。

1918年8月份,他从湖南一师毕业,时年25岁。毕业后,他接着就和一批同学到北京去,主要是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事宜。他为组织留法活动出力不少,但最后决定,不去法国了。

他当然也想去,但最后他选择留下。理由是先研究好中国,以后再出国去留学。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革命形势发展迅猛,他以后也就没有机会留学了。

但是,读书自修这件事帮他补足了西方文化。当时翻译事业已经很发达,欧洲主流的社会政治思想,他都有所了解。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更吸引他,因为他曾亲自聆听过第一个传播者李大钊的演讲。

正是始终立足中国实际这一点,使他具有不同凡响的视角,能够在革命困顿之际,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并推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是积极靠近时代核心人物。

来到北京,他在杨昌济的推荐下,到北大图书馆做起了管理员。一开始可能没有人理会他,但终究是在同一栋楼里,和当时的风云人物有交往还是做得到的。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知道他,陈、李在随后几年也都看好他。

年轻人要想成长快,就要多见识大场面、接近大人物。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也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一时俊杰,风云际会。即使图书管理员,在这里也能感受到不一样的气氛。更何况,他们都是同一座小楼里。

三是投身基层社会运动。

他在北大呆得时间并不长。因为按照当时师范生的规定,他一年内不能考北大;留法这件事组织完毕,留在北大图书馆当图书管理员意思也不大。于是在1919年3月,他离开北平到上海,送别留法人员后,回到长沙,做起了老师。

他积极投身社会运动,立足湖南,发动了一些社会活动。如驱除张敬尧运动、发动湖南自治运动、筹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和湖南共青团等。他领导湖南工人运动,十次运动胜利了八次半,显示出发动群众的天赋。当然,在这期间,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参加了一大。

这些活动不是全国性的活动,但由于他的人脉关系,不仅受到当时在京一些湘籍人士的帮助与注意,也正是因为他离开北京在地方上搞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如果他一直留在北京,可能不会有太多机会做这些事。这一点,似乎可以给犹豫于一线城市还是回家乡发展的年轻人借鉴。

四是做新闻舆论家。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的变量就新闻媒体。晚清开放报禁,社会活动家通过新闻媒体制造舆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都是办报纸、打舆论战的高手,甚至当时的军阀也都积极使用新闻媒体维护权力。

毛的新闻舆论才华自然也不遑多让。这一阶段,他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自己动手写稿,鼓吹革命思想,曾引起胡适的注意。

这五年,他立足湖南一地,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才干,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在30岁那年,进入当时党的领导核心层。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毛泽东传》札记】五年时间,三十而立,师范生做对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