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8读《中国国民性演变历史》

本书作者张宏杰,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师从著名历史学家葛剑雄先生。这是一本深入中国国民性的书,用历史发展的宏观视野,透视国民性演变的历史脉络,把演变历程和中国古代制度演进过程和因果关系呈现出来,读起来通透中兼具历史厚重感。

这本书主要揭示了中国国民性并非一成不变的,作者对中国国民性演变过程探究发现,古代的中国人和现代的中国人似乎真的不是一个物种,按作者的话来说,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的性格分别经历了贵族文化、士族文化、平民文化和流氓文化四个阶段,如同直跌下来的三叠瀑布,落差之大,让人惊讶。春秋时期的贵族文化、魏晋时期的士族文化、宋元时期的平民文化、元明时期的流氓文化,再到后来清朝的奴隶文化这五个发展阶段以及四次转折,每次国民性格的转换都和专制制度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关系。

今天先讲贵族文化,它可谓是中国国民性的源头。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观点,说西方社会充满了贵族精神,我们的文化基因里没有这个内容。其实并不是这样。作者在书里表达了贵族文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遵守信义;第二,珍惜荣誉;第三,勇敢尚武。在这三个方面,我们的古人其实一点都不逊色于西方人。

什么叫贵族精神呢?让我们先从宋襄公的故事讲起。

读过《毛选》的人都知道宋襄公的泓水之战。通过那一战,宋襄公被标上了“蠢猪式的仁义”的标签,成了后世中国人嘲笑的对象。

《韩非子》中是这样记载这个故事的,宋国与楚国打仗,宋国军队列好了阵,楚国军队渡过泓水来交战。宋国的军官对宋襄公说:“楚军比我军人数多,我们应该趁他们正在渡河马上发起进攻,那样楚军必败。”宋襄公却回答说:“不行,那不符合战争规则。君子说:‘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擒获须发已经斑白的敌人;敌人处于险地,不能乘人之危;敌人陷入困境,不能落井下石;敌军没有做好准备,不能突施偷袭。’现在楚军正在渡河,我军就发起进攻,不合仁义。等楚军全部渡过河,列好阵,我们再进攻。”(“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结果是等楚军全部渡过河后双方才开战。宋军因寡不敌众,落得大败,宋襄公也受了伤,第二年悲惨地死去。

用今人的眼光来看,这位宋襄公确实愚蠢呆板得可以。但是如果我们对宋襄公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就会知道他的选择,正是对“贵族精神”的诠释。《史记》当中就这样评价宋襄公,说他虽然失败了,但是很多君子认为他值得赞扬,原话是,“宋襄之有礼让也。”

宋襄公的形象是什么时候发生变化了呢?直到宋代苏轼写了《宋襄公论》,才开始以成败论英雄。当时苏轼明确指出兵败于楚,是宋襄公的最大罪过。毛主席也有一句著名的语录,叫作:“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由于这一最高指示,这个寓言被选进了中学课本,宋襄公成为全中国人都知道的著名历史人物,却可不是作为正面人物。那问题就来了,同一件事,为什么古人的看法和现代人的评价会出现这样两个极端?这本书就说,我们的国民性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贵族传统在中国大地断裂了。

这种讲究战争礼仪、遵守信义的情况其实在春秋时并不少见,再来看拯救《左传》中宋国公子城与华豹之间的一场战斗。双方战车在赭丘相遇,华豹张弓搭箭,向公子城射来,结果却偏离目标。华豹动作敏捷,又一次搭箭上弦。公子城一见,对他不屑地大喊:“不更射为鄙!”意思是战争的规则是双方一人一箭。你射了我一箭,现在应该我射你一箭了。你不守规则,岂不太卑鄙了!华豹闻言,就放下弓,老老实实地等公子城搭弓,结果公子城一箭射死了华豹。史书并没有嘲笑华豹愚蠢,相反却肯定他以生命维护了武士的尊严。

《左传·成公十六年》晋国和楚国在鄢陵打的一场大仗,也让我们看到春秋时代的“战争”是多么彬彬有礼。史书的原文是:“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在这次战斗里,晋国的大将军郤至前后三次遇到了楚共王。他每次见到楚共王,都脱下头盔,趋避到一边,以表示对楚共王的恭敬。

通过这些故事可以看出,中国贵族文化的首要标志是“礼”,即便是血腥的战争中,优雅有礼仍然是春秋时代贵族的基本追求。虽然彼此的目的都是击败对方,但他们言辞却仍然处处得体。郤至对敌国君主不失尊敬,而楚王在危难之际,竟然也不忘去褒扬对手,并派人给他送去礼物。春秋时代的上层社会中,“礼”如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就如同今天的“钱”无所不在一样。就是在战场上,人们也需要遵守“战争礼”。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说“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也就是仍不离开‘礼’的约束”。

《论语》也说:“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翻译过来就是: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事情。如果有所争,一定是射箭吧!相互作揖然后登堂;走下堂来,然后喝酒。那一种竞赛是很有礼貌的。

所以古代中国贵族之间打仗,还是很讲究战争规范的。比如,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擒获须发斑白的敌人,敌人处于险地,不能乘人之危,敌人陷入困境,不能落井下石,敌军没有做好准备,不能实施偷袭。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就可以了解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并非是心血来潮。作为殷朝贵族后代、从小受到严格贵族教育的宋襄公,讲究贵族风度是他根深蒂固、深入骨髓的观念。在战争中,他既要取胜,也要赢得“漂亮”、赢得“合理”、赢得“高贵”。甚至在一定意义上,风度大于胜败。那些今天看起来迂腐的礼仪其实不仅仅是仪式和礼节,更是一个阶级不可更改的文化信念。宋襄公的“愚蠢”,其实是那个时代贵族风度的光彩流露。这就是贵族文化的第一个特点----遵守信义。

除了遵守信义,贵族文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在于贵族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尊严和风度,也就是珍惜荣誉。1793年1月21日,法国大革命正值高峰的时候,路易十六和皇后都被送上了断头台,而皇后在上断头台的那一刻,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她下意识地说了句:“对不起先生”。这证明了贵族文化的首要特质就是优雅,而此刻她的丈夫路易十六,面对杀气腾腾的刽子手,留下的也是一段坦然的遗言:“我清白死去,我原谅我的敌人,但愿我的血能平息怨恨的怒火”。可见贵族对自己荣誉和风度的珍视。几分钟后,路易十六和皇后便身首异处,两个世纪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密特朗在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的庆典上曾真诚表示,路易十六是个好人,把他处死是件悲剧。

其实,珍惜荣誉这一点在我们春秋时期同样也经常发生。比如最著名的孔子的学生子路,他在战争中阵亡,但临死前做的最后一件事竟然是系好被对手砍断的帽缨,正冠而死。有人可能说这是教条。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国民性演变之后的国人已经完全无法理解春秋时期贵族精神对于仪表和荣誉的珍视了,子路的最后一个动作,不叫迂腐,体现的是教养和贵族风度。

在前面提到的鄢陵之战中,晋国将军韩厥打败了郑国的君主郑伯。郑伯乘车逃走。为韩厥驾车的驭手杜溷罗说:“赶快追。他的御者左顾右盼,心不在焉。很快就能追上。”韩厥却说:“算了吧。不能再次羞辱国君了。”他命令驭手掉转车头,放过了郑伯一命。

这个故事反映了贵族社会的一个重要信条,就是对对方的君主保持尊重。因此晋国的将军在战争中遇到楚国的君主,也要行礼致敬。春秋小霸郑庄公有一次大胆地挑战周王室,在战场上大获全胜,还射中了周王的肩膀。不过,在周王逃跑之时,郑军并没有追击。庄公说:“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就是说,我与周王作战,是迫不得已,怎么敢再凌辱天子!当天晚上,郑庄公专门派了使者去探周王,并且问候他的左右近臣。

欧洲政治中也有一个类似的传统,那就是做过国王的人即使被从王位上推下来,也会受到必要的礼遇。这是骑士精神的表现之一。因此,欧洲权力斗争中的失败者鲜有被处死的例子。人们无法容忍一个国王杀掉另一个国王。他们不是不知道养虎遗患的道理,可就是不愿破坏自己的骑士风度。1688年,威廉三世征讨英国,从自己岳父詹姆斯二世手中夺取了王位。之后他网开一面,故意在囚禁岳父的城堡前的大海上不设防备,让他顺利乘船逃到法国。第二年,他的岳父就组织了一支精良的雇佣军在爱尔兰登陆。威廉三世不得不从英法战争中腾出手来对付卷土重来的岳父,虽然最后将詹姆斯赶回了法国,却因此在英法战争中失利。不过,似乎没有人因此而批评威廉的不智。

春秋时代的战争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插曲。比如发生在楚国与晋国的另一次战争邲之战中的一个画面。那场战争晋国被打得大败。在逃跑时,晋国的许多战车陷入泥坑,狼狈不堪。楚国士兵不但不乘机追杀,反而还跑上前教晋军如何抽去车前横木,以便冲出陷坑。晋军脱离困境后,还回头对楚军开玩笑说:“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就是说,还是你们逃跑有经验啊!

钱穆先生对此评价说:“当时的国际间,虽则不断以兵戎相见,而大体上一般趋势,则均重和平,守信义。外交上的文雅风流,更足表现出当时一般贵族文化上之修养与了解。即在战争中,尤能不失他们重人道、讲礼貌、守信让之素养,而有时则成为一种当时独有的幽默。”这就是贵族文化的第二个特点----珍惜荣誉。

伴随荣誉的是承担精神。今天中国人往往认为贵族只意味着特权。有好处时先上,有危险时先逃。其实,权力也意味着责任。打个比方,西方航海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在一艘船沉没时,船长必须最后一个逃生。贵族在上古社会中的作用就如同船长。在享受特权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在关键时候必须能挺身而出,为国家和君主献出生命。

《左传·昭公元年》和《国语·鲁语下》说公元前541年,在郑国的虢地,各诸侯国召开盟会。这个大会叫“弭兵大会”。“弭”就是停止的意思,弭兵大会,就是停战大会,停止战争,呼吁和平,号召各国和平相处。但是这个大会正在进行中时,鲁国的大夫季武子就出兵征讨莒国。消息传来,出席大会的楚国代表主张杀掉鲁国的代表叔孙豹泄愤。晋国的大臣乐桓子赶紧去通知叔孙豹,表示要帮他做做工作,免于大难。不料叔孙豹听到消息后,却拒绝了乐桓子的好意。为什么呢?叔孙豹说:“我来参加诸侯大会,就是为了保卫社稷。我如果避免了大难,各国必然要派兵联合讨伐鲁国。这不是给鲁国带来了灾祸吗?如果他们在这个大会上把我杀了,那也相当于惩罚了鲁国,鲁国就不会遭遇大兵压境之险。所以我宁愿死在这里。”这就叫承担精神。

一个更有名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48年的夏天,齐国大臣崔杼设计杀害了君主齐庄公。事后崔杼找来太史伯说:“前几天主公调戏我的夫人,被人杀了。为了照顾主公的面子,你一定要写‘先君害病身亡’。”不想太史伯却回答说:“按照事实写历史,这是太史的职责。”遂在竹简上直书:夏五月,崔杼弑君庄公。崔杼大怒,抽剑杀了太史伯。按惯例,太史之弟继承乃兄之职,新太史在记载这一段时,仍然直书:“崔杼弑其君”,崔杼又把他杀了。可是第三个太史还是照样写。崔杼叹了一口气,只好作罢。一个叫南史氏的太史听说几位太史都被杀了,大义凛然,“执简以往”,准备续写史书,走到半路,听说已经直载其事,才回去了。春秋时代的贵族们就是这么简单,这么执着,这么硬骨头。

在死亡面前的尽责不苟和从容不迫,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大船即将下沉的时刻,船长没有选择逃亡,而是走进了船长室。设计师先生对女主人公的那句话深深地印在了观众的脑海里:“我没能为你造一艘足够坚固的船。”然后他也选择了与他的船待在一起。这就是贵族精神在资本主义早期的遗存:尽责任,敢相当,在关键时候勇敢地迎向死亡。

看过《泰坦尼克号》的人们对当年“泰坦尼克号”在沉没过程中,甲板上的乐队一直坚持演奏这一幕印象深刻。在黑夜寒风中,忘我地演奏的乐手的形象,就是贵族精神的最佳诠释。它告诉我们,有一种死,比平凡的生更伟大、更永恒。

除了遵守信义和珍惜荣誉、敢于承担以外,贵族社会还有一个特征就是特别崇尚勇敢。俄罗斯几乎每个贵族都会把孩子送去当兵,沙皇也经常御驾亲征。在《战争与和平》里,贵族安德烈将要走上战场抵抗拿破仑的侵略,他的父亲老公爵对他说:“记住,儿子,你要是战死了,我会痛心,但如果你的行为不像我儿子,我会羞耻!”最后安德烈在战场上负伤而死。

春秋时期的贵族也特别崇尚武力。上古贵族几乎都是武士,贵族男子也都以当兵为职业。所以古代六艺一定会有射箭这个科目。商鞅变法那个时代是奖励军功以破除爵位的世袭,楚康王继位五年没有战事,竟然认为是自己重大失职。这在今天可能也是难以理解的。这种尚武的精神一直影响了后代很久。一直到唐朝都还是这种风尚。比如李白十五学剑术,一射两虎穿。下马能饮酒,上马能杀敌。很向往建功立业,所以边塞诗很发达,好男儿当马革裹尸还。

由于中国的贵族传统中断太久,今天的中国人确实已经很难理解先秦时代祖先们的内心世界。

好在大量的西方文学影视使我们对欧洲的贵族多少有一些了解。也许通过援引一些欧洲中世纪的历史,我们更容易理解我们的祖先,因为贵族社会的一些精神原则是一脉相通的。如果我们感觉宋襄公时代的“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过于古奥,那么,打这么个比方,也许就容易明白了:春秋时代的战争规则,其实就是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精神”。

欧洲骑士的行为准则是:不伤害俘虏,不攻击未披挂整齐的骑士。不攻击非战斗人员,如妇女、儿童、商人、农民、教士等。

欧洲骑士间的战争,和春秋时代的贵族战争一样,也是要摆好战场之后,堂堂正正地对攻。搞突然袭击,对真正的骑士来说,是一种可鄙的行为。骑士精神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畏强者,作战勇敢,不得贪生怕死,另一方面则是同情弱者,对失败者宽宏大量。当一名骑士俘虏了另一名骑士后,必须将俘虏待如上宾。英法战争期间在克里西及普瓦泰被俘的法国骑士,在英国人的军营中就经常受邀与胜利者英国人一起盛饮娱乐,活得安然舒适,直到被赎回为止。

这岂不正是我们嘲笑了千年的“宋襄公精神”?可惜的是,今天相当多的中国人崇拜骑士精神,却很少有人意识到它是“宋襄公主义”的欧洲版。

贵族精神之所以宝贵,是因为勇敢、尊严、优雅、荣誉心等品性的成长和发育非一朝一夕之功。贵族精神的产生和完善就像酿酒,需要一个代代承继、陈陈相因的漫长过程。所谓培养贵族需要三代,一般来说,第一代贵族身上的草莽味、江湖味、暴发味是很难随着时间的流逝彻底洗掉的。从第二代贵族开始,由于拥有良好的教育条件,他们开始形成与第一代截然不同的生命经验和价值观。从第三代开始,贵族们追求物质利益和开拓家族基业的激情开始淡化,贵族精神内化到他们的骨子里,举手投足、待人接物都透露出良好的教养和风度。

作者就在书里说,我们得重新定义文明与财富的关系。我们曾经说越穷越革命,越穷越高尚。其实贫穷从来不是好事。贫穷遮蔽了人的眼睛,让他看不到食物以外的东西;贫穷枷锁了人的身体,让他像动物一样不停地被原始欲望折磨。贫穷剥夺了人的力量、尊严和权利。在人类文明发展早期,贵族阶层与其他阶层相比,不仅在物质上,而且在精神上、文化上,有很大的优越性。财富和地位让贵族有了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关心自己的尊严,完善自己的风度,发展自己的精神世界。一代一代的贵族教育,在贵族这个阶层培养起一系列比其他阶层更为突出的品质。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2-18读《中国国民性演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