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佛山古村落》3

古村落中最重要的装饰:

4)石雕

石料因其耐潮、耐磨、耐风化,且质地美观,被厂泛地用于南传烧建的柱子、柱基、台阶、栏杆、门帽、月果和地面等部位。建筑石雕是以建筑装饰为主要功能的石雕,包括各种建筑石构件和装饰件以及各种建筑附属的装饰石和纪念物,表现了民间工艺精湛的技艺、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创造力,

石雕的材料通常有汉白玉、青白石、花岗石和红砂岩等。佛山传统建筑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人文价值。多采用质地细的花岗石材,刻设计手法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分为浮雕沉、雕和透雕等。浮雕图像浮凸于石面,即在石料表面雕刻有立体感的图像,是半立体型的雕刻品。沉雕是将石料经平面加工抛光后,描摹图案文字,然后依图刻上线条,以线条粗细深浅和阴影体现立体感,多用于佛山传统建筑物的外壁表面装饰,有较强的艺术性。镂雕也称镂空雕,即把石材中没有表现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现物像的部分留下来。透雕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将背面部分进行局部镂空。

佛山传统建筑石雕主要运用于门鼓石、柱子、柱础、柁墩和雀替等建筑构件。门鼓石位于门框两侧,是门厅建筑装饰的石雕小品。两个鼓面的图案一般是相同的,多为象征意义的花纹图案,两侧一般为垂带图案,基座有的雕刻瑞祥动物图案,如麒麟、犀牛、狮、象等,有的则雕刻山水画面,有的则雕刻象征意义的松、竹、梅等。石柱和柱础,按断面分类有圆形、正方形、矩形、正六角形、正八角形和花瓣形等。石柁墩主要位于麻檐式祠堂门两侧的虾弓果之,常用石狮造型,起垫托作用,主要是将屋顶的重力承载给下层的虾弓梁进而分散到檐梁和山墙上。石雀替主要位于虾弓梁两端跟石柱和山墙相交处,与石柱串接合,承托着虾弓梁,以减少虾弓梁与石柱和山墙相交处的剪办防止垂直角度的变形。

(5)陶塑

陶塑是用陶土塑成所需形状后,进行烧制而成的建筑装饰原构件,然后用糯米作为黏结材料,把原构件黏结在预定部位,被广泛运用于传统民居、庙堂、宫观等建筑,采用陶塑人物、动物、花卉进行装饰,体现了岭南地区汉族民间建筑装饰浓郁的地方特色。

陶瓷构件艳丽光洁,质地适应佛山湿热气候,被大量地使用在佛山传统民居花窗、屋脊、护栏装饰上。2006年,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陶塑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湾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自古便是岭南重要的陶业基地。石湾人物陶塑是石湾陶塑的主要代表,体现华所在,传统的石湾陶塑主要以手工创作为主,艺人们留给后世成套的手工操作技法,促进了石湾陶塑技艺的传承,有利于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塑脊的成功塑造除了兼备雕塑所具有的技法,还运用了石湾陶塑艺人经过千万次实践和提炼形成的多种自创技法,其独特性和独创性不言而喻,具体归纳要有贴塑、捏塑、捺塑和刀塑四种。

贴塑,是艺术形象躯体基本塑造出来之后,再用泥片雕塑或者模印出细部,将其粘贴于躯体上,使形象更加完整。如“铁镜公主取令箭”中铁镜公主头上的凤冠就是用贴塑的方法完成。此外,武将的铠甲也用该技法塑造。贴塑在石湾陶艺界称为“瓦脊式”技法,运用它能塑造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并且能让人物具有明朗的体面感和空间感,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捏塑,多用于石湾围泥条和泥板卷筒塑制的公仔,是用手直接把泥捏成各类陶塑形象的一种造型方法,以手捏为主,工具塑造为辅,重在概括表现对象的主要特征,着重突出神韵。

捺塑,是介乎贴塑、捏塑之间的表现技法,当陶塑作品雕塑手工基本完成后,用手指或简单的工具在形体表面捺塑出细部或者各种装饰纹样,考古学上称之为“附加堆纹”,捺塑技法原于装饰的需要,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得到各界的认可。

刀塑,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陶塑脊饰的塑造除了用手这个最好的“工具”,精细部分还必须借助其他工具,最主要的是刀具,如刮刀、三角刀等,运用雕、刻、画、挑等手法雕琢,这类作品造型精细,人物表情、体态、性格得到充分刻画,陶塑脊饰生动传神的造型特征主要是通过刀塑这一技法实现的。

(6)彩绘

广东建筑彩绘是一种融合了功能技术与形象表达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它不仅能够通过油漆色彩起到保护作用,使其免遭日晒雨淋和受潮,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同时还可以勾取物象,状物抒情,或浓墨重彩,或淡雅飘逸,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力,具有可观性和实用性,在岭南建筑装饰中具有重要地位。

檐下封檐板和墙楣彩绘壁画是佛山地区各种类型传统建筑立面装饰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封檐板木料采用樟木和水曲柳等不怕水的上等木材,木板以黑色为底色,彩绘或配以雕刻,题材以吉祥花鸟和岭南佳果为主,富有岭南特色,也称“花檐”。檐下和墙相彩绘壁画作用是加宽屋顶与建筑墙面之间的过渡带,丰富立面效果,通常这种装饰带都以小幅主题彩绘壁画紧密排列连接而成或以灰塑工艺配合进行装饰。如佛山三水区乐平镇范湖片赤东村邝氏大宗祠,祠堂内彩绘从门廊到室内墙壁,数量达上百幅,可以说是清代彩绘的大观了。这些彩绘题材多样,有花鸟鱼虫、人物、山水和历史故事等;尺寸也大小不一,图形有方有圆,有扇面有花篮式样。同时,彩绘的笔法也十分飘逸,线条流畅,色彩明快,极具功力,有着强烈的民间艺术特色。

佛山传统建筑彩绘材料配制和工艺步骤很讲究,按照古代传统的方法,先熬制灰油、配制油满、制砖灰、捉缝披麻等,然后抹细灰、打平磨光才能作彩绘。传统工艺主要分为批灰打底、绘图放样彩绘着色等步骤。批灰打底是先将基层表面清理干净,满刷一道用三倍松香水稀释的生桐油,使其渗入一定深度起加固基层的作用,干燥后打磨扫净,然后用较细的油灰腻子满批一遍,要薄而密实,平面用薄钢片刮,曲面用橡胶板刮。干后满磨,要将板迹和接头磨平,扫清掸净。随后用更细的油灰加入少量光油和适量水调成的材料满批一道。干后磨至表面平整不显接头,扫净浮灰,接着满刷没有加过稀料的原生桐油,并渗进油灰层中,达到加固油灰层的目的。表面如有浮油及时擦净,等干透细磨、扫清掸净绘图放样,基层处理完成后,即可测量尺寸绘制图样。先准确量出彩绘绘制部位的长宽尺寸,然后配纸,以优质牛皮纸为好,长宽不够可以拼接。彩绘图案一般上下左右对称,可将纸上下对折,先用炭条在纸上绘出所需纹样,再用墨笔勾勒,经过扎谱后展开即成完整图案。大样绘完后用大针扎谱,扎孔时可在纸下垫毡或泡沫等。在对构件放样前,用砂纸将生油地仗满磨一遍,用水布擦净。接着定出构件的横竖中线,将纸定位摊平,用粉袋逐孔拍打,使色粉透过针孔印在地仗上,则彩绘的纹样便被准确地放印出来。彩绘着色是一项关键的工序,工匠们为不同颜色设定了代号,一米色、二淡青、三香色、四硝红、五粉紫、六洋绿、七佛青、八石黄、九紫色、十黑烟和十一红等。将代号直接写在地仗上,然后根据色号将各种色料对号入座,涂刷着色一两遍,待干后再刷一遍光油罩光,以起保护作用。

村十番会至今得到较好延续,由一批老艺人培养新手,组成新老传承的队并时常参加表演总体上,佛山古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了中原文化传统,并保中原遗俗,但又与当地自然环境和多元文化背景融合,呈现出丰富多彩,物开放,灵巧精细的文化特色。

3.2佛山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

3.2.1历史价值

佛山古村落作为历史上佛山人民创造的历史遗存,是乡土民众运用所能到的建筑材料和所掌握的建筑技木创造出来的生存空间,它反映当时佛山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木、文化艺术宗教信仰,风情习俗等。而从佛村落的产生、发展变化中,可以从侧面了解佛山在发展过程中历史变还和的变化。保护和传承好佛山古村落,能帮助人们去感受、认识和传承博大的传统文化和风貌特色。调研村开村时间跨度,上测西汉,晚至清未,以宋元时期建村为主,明代为辅。这反映了佛山击村落历史悠久,区域开间早,而宋元时期则是佛山经济大发展时期,并促进上地的大规模开发

32.2科学价值

佛山古村落是岭南水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岭南传统建筑的重要体这些村落开垦拓荒,建设桑基鱼塘,丰衣足食,历经几百甚车上千年能保在来,与其对选址,朝向和布局等密切相关,其中蕴含着防灾避难,降温除诸多科学原理,很值得当代城市规划建设者进一步研究、学习和借鉴面传统建筑多运用简单、朴素和环保的地方性材料,却历经上百年而吃不还有建筑材料的防腐防潮,装饰漆料的色泽耐久性等技术,至今仍社止。然而这些建造技术和工艺很多已经失传,只能靠仅存的传统建筑作为研究古人建造技术、材料配方、工艺流程等的重要线索。又如佛山古基鱼塘的传统生产模式,充分体现了佛山乡土民众朴素的生态观和学的管理模式,对当今提倡节能,环保与生态理念有着重要启示,佛山古村落的这特点集中体现了其蕴含着尊重自然又改造自然的宜居宜业的科学价值。

3.23艺术价值

佛山古村落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村落及建筑给人以审美、欣赏、借鉴以及美木史料等方面的价值。其古村落环境往往是河涌流水潺潺,两岸绿树成荫,山林木郁郁葱葱,村民怡然自得,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景观风貌,给人愉悦闲适的生活感受。建筑屋顶、入口、山墙、门窗和梁架等部位,采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和彩绘等工艺,表现“穆桂英挂帅”“姜子牙封神”“牛郎织女”“三星拱照”“八仙祝寿”“将相和”“三顾茅庐”和“渔歌唱晚”等故事,表达忠、孝、仁、义、礼的道德规范和福、禄、寿、喜、财的生活愿景。在审美上给人以艺术启迪和美的享受;在精神上给人以艺术欣赏,陶冶情趣;在工艺上可以借鉴其艺木表现形式、手法技巧等,从中吸取精华并加以创新;而在美术史料上可以作为研究美术史的实物资料,可谓既志存高远,又接乡土地气。

3.24社会价值

古村落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文化对当代社会环境所起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佛山古村落是历史上佛山人建造的实用遗产,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和起居生活的场所。虽然目前许多村落面临物质性老化和结构性衰落的问题,但只要进行适当的修缮和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依然能延续村落的历史功能,满足人的居住需求,缓解一部分社会住房压力。

佛山古村落是凝聚侨胞的重要场所。佛山是有名的侨乡,而侨胞的文化之根大部分在乡村,以宗族祠堂为核心的古村落往往是侨胞连接家族血脉的重要载体,是他们寻根问祖的归属地。如果丧失了这些古村落,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侨胞的凝聚力。

佛山古村落是维持一些传统农业循环经济特征的关键场所。如桑基鱼塘的生产模式,村民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把当地的土壤、地形地貌、耕种技艺和动植物生长习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生产出高产肉质鲜美的鱼类产品和质优价美的蚕丝。这套科学的生产模式,一旦村落消失也将难以存在。

佛山古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它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与当代城市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成为城市人乐于体验、追求和向往的场所,具有潜在的旅游价值。基于乡村旅游的致富之路,在国内外已有众多成果案例,浙江的乌镇、上海的周庄、安徽的宏村等。有的依托村落优美的物质形态和生态环境,发展休闲、度假、会所、娱乐、疗养等旅游产业,有的直接以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来引领绿色农副产品的栽培和生产,实现第产业和第三产业相随相伴,走出一条绿色的、可持续的农村农业发展新道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佛山古村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