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强迫症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比如,电视广告对购物心理的暗示作用。

我的内心一直有一个小魔鬼,每次SY之后,我都会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告诉自己:接下来会有一件倒霉的事情发生,搞笑的是,每次这样的预测都能“应验”,比如这件事之后,考试没有发挥好名次下降了,和同学发生了不愉快的争论,早上开车的时候不小心剐蹭,甚至是今天走路摔了一跤等等。

学习心理学的时间久了,我又接触到一个新的名词:墨菲定律

1949年,一位名叫爱德华·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对他的某位运气不太好的同事随口开了句玩笑:“如果一件事有可能被做坏,让他去做就一定会更坏。”

一句本无恶意的玩笑话最初并没有什么太深的含义,只是说出了坏运气带给人的无奈。或许是这世界不走运的人太多,或许是人们总会犯这样那样错误的缘故,这句话被迅速扩散,最后竟然演绎成:如果坏事情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引起最大可能的损失。

这个时候,我知道,之前的那种心理暗示久而久之会让我慢慢病态化,如果我不能够跳出我的心理暗示的怪圈,可能就会进入一种思维到行为的自我强迫的状态,这个状态如果再前进一步,它就可能会演变成一种心理疾病:强迫症。

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虽然说墨菲定律最终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定律,而是可以经过验证的数学推理[1],但是墨菲定律在心理学上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即负面心理暗示会对人的心态及行为造成不良影响。要打破墨菲定律的“诅咒”,就要有坚定的自信,稳定的心态,积极的心理暗示,以肯定式的语言做表述,对自卑感等负面情绪或不良念头采取零容忍策略,一旦察觉立即打消。即便遭遇挫折,也要有“尽人事听天命”的觉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勇敢应对,始终以正面、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2]

在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我也一直在矫正自己的“强迫症”,和自己心里的小魔鬼苦苦斗争了很久,我慢慢发现,其实我们不妨把SY理解为只不过是一种正常人的性需求方面的发泄或者自我满足而已,就像一个正常人,饿了就得吃饭,困了就得睡,累了就得休息。反过来说,难道你吃饱饭,睡好觉就会有倒霉的事情等着你?

SY可能会让人觉得这是罪恶,是不道德,对不起别人(比如你幻想的那个人或者你幻想的那个人从伦理道德上讲是不对的(不应该的,不合时宜的),比如已婚人士还幻想和其他女人xxoo),当然这些是身体层面的发泄和自我满足,从道德上看这个到底是不是合乎礼,我想一百个人有一百个看法,毕竟这个世界每个人的三观不同,有些人有精神洁癖,有些人却向往自由,有些人甚至以出卖自己的道德来生存,那其实这又是另外一个层面的话题了,不在我们这里的讨论范围之内。言归正传,从事物发生的内在关联和外部联系这两个层面的逻辑上讲,一个人SY只不过是动用了自己的身体的几个器官和部件来满足或者发泄了自己身体内部的某种需求,那些倒霉的事情是怎么会来到你身上的呢?其实相反,如果没有这样的负罪感和内疚感,可能做事的时候思想更集中,反而不会有倒霉的事情发生,其实这就是墨菲定律在心理学上的反应进而影响到行为:比如你今天取了10万块钱现金带在身边,如果你一直担心钱被偷,那么你下意识的行为是隔三差五的去摸一下你用来装现金的袋子或者箱子,这样反而会暴露你有10万块钱现金随身带的事实,让贼惦记,从而增加了10万块丢失的风险或者甚至是增加了自己的压力,导致精神不集中,自己就把钱给遗失了的可能性。

这样看来,这些个心理暗示,墨菲定律,强迫症等始作俑者是谁呢?还是自己的内心。也就是我们要扭转乾坤就必须要杜绝这样的心理暗示,不然墨菲定律起了作用进的结果就是会引发强迫症。那如何去杜绝这样的心理暗示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认知:你做了这件事不会对你有这方面的影响,你这样想了,因为墨菲定律的存在,反而会加大你担心的事情发生的概率。

当然,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需要解开这个困扰,需要自己反复练习,反复验证。给自己相反的暗示,也就是上文里提到的积极的暗示:比如,暗示自己:我今天SY了,我的欲望发泄了,我有更多的精力去认真的做事了,这种感觉就像:我饿了好几顿,食欲很强,我现在吃饱了,我可以心无旁骛地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1. 在数理统计中,有一条重要的统计规律:假设某意外事件在一次实验(活动)中发生的概率为p(p>0),则在n次实验(活动)中至少有一次发生的概率为P=1-(1-p)^n。由此可见,无论概率p多么小(即小概率事件),当n越来越大时,P越来越接近1。 ↩

  2. 毛世英.打破墨菲定律的“诅咒”:人力资源,2014年:8期 ↩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强迫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