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论
古希腊有两位最重要的哲学家,一位是柏拉图,一位是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当然是最早的一位。但苏格拉底这个人述而不作,他的的思想更多是被柏拉图记载的,所以我们就来看看西方古希腊最重要的唯心主义思想家,甚至是西方古希腊的形而上学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柏拉图。
我们首先简单讲讲柏拉图这个人的生平。柏拉图出生于雅典的豪门,他的父系和母系都是名门望族,在雅典的政治生活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正因为柏拉图的这个豪门出身,后来在恢复了民主制的雅典,他就遭到了很多平民的记恨。而且,他最后追随苏格拉底,但苏格拉底被处以死刑,于是柏拉图在雅典就更待不下去了,于是就和苏格拉底其他的弟子们一块儿作鸟兽散。
柏拉图跑到了西西里,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意大利西西里岛。在西西里,当时有一个古代的希腊城邦--叙拉古,今天叫锡拉库萨(Syracuse)。那么,叙拉古当然有一个统治者--国王,柏拉图就想说服这个国王,就像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想说服统治者接受他的思想一样。于是,柏拉图就跟这个叙拉古的国王讲他的治国理政的一些思想,结果这个国王对他的这套思想不感兴趣,但是这个国王倒是把他聘为太子师,让他教自己的儿子。不幸的是,他讲的这套思想,国王还是不感兴趣。最后,国王一怒之下,就把柏拉图给送到了奴隶市场,准备把他当奴隶卖掉。结果正好在奴隶市场遇到一个柏拉图的熟人,这个熟人就自己花钱,把他给赎了下来。所以从此以后,世界上就多了一个哲学家,少了一个奴隶。如果不是这件事情,可能就不会有柏拉图这个思想家存在。
后来柏拉图当然就离开了西西里,又到别的地方去流亡。不久以后,叙拉古的国王死了。柏拉图认为自己的机遇到了,因为继任国王正是他之前教过的太子。于是,他又回到了叙拉古,想向他曾经的学生、现在的新国王传输他的这套思想。这套思想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的理论。但是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学生对他的这套东西也不感兴趣。所以,柏拉图几度来到西西里,都碰了壁,最后他只好灰溜溜离开叙拉古,然后就回到了雅典。
雅典有一个废弃的体育场,于是柏拉图就在这个体育场建立起他的学校,开始收徒授学,史称柏拉图学园,又叫"阿加德米"(Academy)学园。今天的大学"学院"就是从"阿加德米"这个词来的。柏拉图就在这个地方传授他的思想,一直到去世。后来,柏拉图的弟子们接过他的衣钵,柏拉图学园也跟毕达哥拉斯学园一样,存在了八九百年,一直到基督教全盛时代,才把这些希腊的学园给解散。
当然我想顺便说一下,阿加德米以前是一个体育场,柏拉图在这个地方建立了学园。柏拉图这个人他是身体很棒的,他长得一表人才,跟苏格拉底很不一样,而且他热衷于运动,他的摔跤很厉害。据说,他曾经在某一个类似于奥林匹亚竞技会的全希腊的运动会上,获得过摔跤的冠军。所以他这个学园教两样东西,一个是教他的思想,一个是教摔跤。柏拉图的本名并不叫柏拉图,柏拉图是个绰号。柏拉图是什么意思呢?是"大块头"的意思。柏拉图长得很壮,所以被称为"大块头"。乃至于他的名字反过来大家都不怎么说了,他的绰号--柏拉图就成为了他后来的名字。所以,柏拉图实际上是个"大块头"的意思。
总的来说,柏拉图学园在希腊影响非常大。而且最重要的是,虽然后来柏拉图学园被解散,但柏拉图的思想却传承到了后来的基督教,被基督教神学所吸收。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对后来的基督教神学产生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成为后来西方的显学。再往后到了近代西方的唯心主义,又是顺着柏拉图的话题往下研究,把柏拉图的思想发扬光大。
所以,可以说一直到今天,柏拉图的影响仍然非常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前面讲过,英国20世纪的哲学家怀特海说,"整个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对柏拉图哲学的一个注脚。"原因是柏拉图影响太大了。
二、柏拉图的主要思想
那我们就讲了柏拉图的生平以后,我们就讲讲柏拉图这个人他的观点是什么?
柏拉图有30多篇对话录,都留存到今。而这30多篇对话录,都是以苏格拉底为对话的一方。里面记载着苏格拉底跟各种各样的人对话,有些是真实发生的,有些是他自己有点牵强附会的拉在一块儿的。比如说,有些人都不是苏格拉底这个时代的人,他也说是苏格拉底与这些人对话。比如《巴门尼德篇》,巴门尼德跟苏格拉底根本不是一个时代人,但他也可以用巴门尼德跟苏格拉底之间的对话方式来表述思想。重要的不是是否真实发生,而是这种思想的碰撞。
而且,柏拉图的著作早期的对话,基本上是比较忠实的反映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但是到了中后期,柏拉图的对话录,都是借苏格拉底的嘴来抒发自己的观点,所以这个就是柏拉图的观点了。那我们说,苏格拉底由于他一生述而不作,那么,他对柏拉图的影响主要在哪里?他给柏拉图产生了什么样的重要的思想启发,这是我们可能要重点强调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最重要的功劳就是通过归纳论证,来寻找一般的定义。苏格拉底自己非常形象的说,他是从她母亲那里,学来的精神接生术,因此他也通过各种各样的结论,不断的深入,最后得出一个关于这个概念的一般定义。所以,一般定义问题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而这个一般定义问题,就涉及到"定义"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本身是有内涵的,所以到了柏拉图时期,就发展出理念论。
唯心主义本体论--理念论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什么东西呢?柏拉图认为任何事物的最重要的就是它的本质规定性,而这个本质规定性就是它的概念,因为概念本身是含有内涵的。当我说每个概念的时候,你们都听得懂,是因为你们懂这个概念的内涵。比如,如果是小学生来听课,他就听不懂了。有很多概念小学生就不懂,比如我说动物马、牛,他能懂,但是我要说"悲剧",他就不懂悲剧是什么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我说这些哲学概念时,你们听得懂,这是因为你们不仅听得懂这个声音,而且你们懂这个声音发出来的这个词的内涵是什么,我们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交流。虽然每个人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差异,而且每个人很难精确的把这个概念的定义给表述出来,但是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涵我们是知道的。
实际上概念本身不仅是一个词,不仅是一个声音。概念,它是含有概念所包含的那个内涵定义的,以及它这个定义所支撑的那个对象的。这就涉及到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而柏拉图的哲学实际上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柏拉图就是接着苏格拉底的一般定义,通过归纳论证,找出一个概念的一般定义,顺着这个往下走。所以,柏拉图一上来就表述了一种理念论的思想。
柏拉图说我们可以说美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我们说有美的人、美的树、美的马,一方面我们说有美本身。这样就把美分开了,美的人,比如貂蝉、西施;美的马,比如,赤兔马等等,因此,任何事物都有美的东西。而另一方面还有美本身,而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它分有和摹仿了美本身。这句话内涵很深,首先,我们说这个二分法大家应该是听得懂的,就像我们中国当年公孙龙和惠施讨论的"白马非马",白马不是马,当然黑马也不是马,灰马也不是马,那马到底是什么呢?
哲学是要动脑子的。至少我们得承认有三个东西,首先就是马所指称的那个对象,但是这个对象和你看到的白马、黑马不一样,对吧?但是你不能说没有对象,这个马完全是你虚构的,肯定不是的。但是你又不能在现实中看到这个马,你看到的是白马、黑马。但是你得假定马这个概念所指称的对象应该还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你眼睛看不到,你用思想可以把它抽出来。就像命运你看不见,你不能否定客观上存在命运。
其次,这个概念本身有它的规定性,就是这个概念是有定义的。何为马?马之为马,一定得有它的一个规定。这个定义,可能不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精确的表述出来,只有从事各行各业的专家才能精确的表述他所知道的这个定义的内涵。
第三,就是这个词,它叫什么。桌子它叫桌子也好,叫table也好,都是指这么一个东西。这是最浅的一步了。至于它叫什么东西,它发什么音,它用什么语词来表述它,这又是另一步了。
总之,首先是这个概念指称的那个客观的对象,其次是这个概念的一套定义、内涵,最后就是概念的这个名称,柏拉图他强调的概念、理念,当然是把这些都包含在内了,既有它所指称的东西--美本身。同时,美作为美,又是有一套定义的。最后,还有美这个词,是指称这个概念的,用于表述这个概念。
问题就在于,到底是先有美的人,才有美本身,还是先有美本身,才有美的人?我说的"在先",既包括逻辑上的在先,也包括时间上的在先。
我们的朴素常识认为,那肯定是美的东西在先,我们看过美的树、美的马、美的人,然后我们把所有它的差异去掉,抽出一个共同的特点叫美。然后,在头脑中形成美的本身、美的概念。
柏拉图他则告诉你是先有美的概念、先有美本身,而后才有美的人、美的树、美的马。而美的树、美的人、美的马,是怎么样成为美的树、美的人、美的马呢?是因为它分有和摹仿了美的理念。后来,包括基督教神学、包括希腊主要的唯心主义,西方主要的唯心主义都是这个观点。黑格尔哲学从哪里开始?从概念开始、从逻辑开始,世界都不存在、自然界都不存在、人类社会不存在,什么都不存在的之前是有概念在先的,这是西方的一套主流思想。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柏拉图他是坚持概念在先的,idea就是概念。但是在柏拉图的时候,我们把它叫做理念论,有时候也把这个理念翻译为相,或者叫理型,但是最主要还是翻译为理念。
理念是个什么样的观点呢?我们说了,我们受的教育是先有美的东西,比如美的人、美的树、美的马,然后,我们形成美的概念。柏拉图则认为先有美本身。所以,柏拉图认为,这个世界是两个世界构成的,一个世界就是我们看到的千姿百态的不同美的事物,或者各种各样的事物构成的;另一个世界则是由一大堆概念构成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们眼睛看不到的,但是我们的灵魂可以把握的。这个概念构成的世界叫理念世界,我们看到的千差万别的事物构成的世界叫感觉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对立的。感觉世界是一个非真实的世界,虽然你也不能说它不存在,它也是一个实在的世界,但是它确实不是真实的实在,它转瞬即逝,如过眼云烟。
而真实的世界是理念构成的世界,那个世界才是一个本真的世界。但是理念世界却是你眼睛看不到的,那个世界只有人的思想才能把握。所以柏拉图明确提出了这样一个美的东西和美本身之间的对立。当然,推而广之到一切,桌子本身和桌子的对立,马本身和各种各样的马之间的对立。这些所有的对立,它都是代表:一个方面有概念,概念构成了这个系统;一个方面有摹仿、分有这些概念的具体的东西。当然,至于怎么摹仿、怎么分有?这才是重要的问题。柏拉图此时就表现出他诗人的特点,他说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他不讲了。
所以,后来亚里士多德批判他的老师,说柏拉图这种摹仿说,它就是一种诗意的比喻,不是一种哲学的辨析、不是一种逻辑的推理,而是一种诗意的比喻,柏拉图像做诗一样的做哲学。但是,我们其实可以为柏拉图辩护的,柏拉图为什么要说理念比具体的事物更加本真,在逻辑上和时间上更加优先?
第一,我们举个例子。我们说你用各种样的精密仪器,可以画各种各样的圆,但世界上最圆的圆是哪个圆?最圆的圆是πr²。那是最圆的圆,那是一个概念。是吧?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中国的中庸也是这个意思。中庸就是理想状态,真实情况是你永远都会在两边偏,过或者不足。中庸实际上是理想状态,理想状态一定是概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完美相来说,到底是概念更好、更优越,还是具体数更好、更优越?当然概念更优越。因此,我们只能说不完美的东西,是对完美的东西的摹仿,而不能反过来说,不能说完美的东西是对不完美东西的摹仿。
第二,我们再从发生学上为柏拉图辩护。最初这些美的、具体的东西是怎么来的?比如我们拿桌子来举例,一方面有桌子的概念,一方面有这张桌子。我们说,桌子的概念和这具体的桌子相比,哪一个在逻辑上和时间上更具有优先性?我要站在柏拉图立场,我就为他辩护,我就问你,世界上第一张桌子是怎么来的?
在世界上没有桌子之前,是那个创造第一张桌子的工匠,他头脑中有这么一个概念,不管这个概念叫桌子还是叫table,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头脑中已经有了这么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它是有规定的、有它的内涵的。工匠要造这么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用来吃饭的、用来写字的,它和用来坐的是不一样的、和用来睡觉的地方也是不一样的,然后工匠们按照这个概念创造了一张又一张的桌子。任何桌子都是不完满的,只有一个桌子是完美的,那就是桌子的概念。
人造物,我们姑且相信,果然是概念在先。因为人造物是人造的,人在造物之前肯定头脑中先有一个概念,然后按照这个概念把它造出来。最初没有灯、最初没有麦克风,我们都是先有了这个概念,要造出这么一个具有这种功能的东西,然后我们就把它造出来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肯定是概念在先。但我们说那自然物呢,西方人是唯心主义,认为这个世界是神创造的,神怎么创造这个世界呢?因为希腊的神创说水平还比较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希腊人的上帝创造世界是需要材料的。
按柏拉图的说法,就是有一个叫Demiurge的神,这个Demiurge的神把理念加到一堆原始物质上,理念和原始物质一结合,就成了一张一张的桌子。把这个过程分解一下,木匠怎么做成桌子?他头脑中有一个桌子的概念,然后他再把木头按照桌子的概念,把它整合在一块儿,就做成桌子了。所以,是概念加到材料上,就构成了一个一个具体的事物。
同样,柏拉图认为,这个Demiurge创造世界,它也是这样的过程。Demiurge把概念加到了原始物质中,实际上它所说的原始物质就是他的哲学对手德谟克利特所说的原子。在柏拉图看来,那是一堆垃圾,那什么都不是,必须加上理念,它才成为东西。把桌子的理念加在原子上,就构成了桌子;把椅子的理念加到原始物质上,就构成了椅子。所以正是这样,理念才是决定性的,而这一堆原始物质是惰性的,它不重要。正是因为这样,所以理念在先。
到了后来,基督教更玄了。基督教说上帝是玩空手道的,不需要物质了,上帝创造世界以前什么都没有,既没有原始物质、没有原子,甚至连时间、空间都没有。什么都没有,那么上帝怎么创造世界呢?上帝是用语言创造世界的,叫道成肉身,这个道是word,是语言。上帝是把世界说出来的,《圣经》里面很清楚记载这一点,"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最初是没有光的,上帝说要有光,第一个"光"是什么光?是光的概念,第二个光才是真的光。上帝说要有山,先有了山的概念,于是就有了喜马拉雅山、比利牛斯山、阿尔卑斯山等具体山的出现。
所以基督教就玩空手道,用概念创造世界。也就是上帝在创造世界以前,他头脑中是有一套世界的模型的,而这个就是世界的概念。上帝在创造山以前,他头脑中有一个山的概念,这个山既不是喜马拉雅山,也不是比利牛斯山,也不是任何具体山,但是所有的山都是从这个山的概念里边分有和摹仿出来的。
上帝就犹如一个建筑设计师,这个房子没建之前,他的头脑中已经有蓝图了,房子是按照蓝图建的。不能说蓝图是按照房子产生的,没有这样的道理。这是颠倒逻辑了嘛。所以柏拉图的观点看起来很违背我们的常识,但是非常符合西方的这种思维方式--概念在先。
所以正是这样,柏拉图的理念就构成了这么一个模式,理念是一大堆理念构成的事物,那个时候没有一个东西是真实的东西。这个理念世界本来它就存在那里,就像我们看到一个个的感性世界好像也存在那里,但是这个理念世界是根本、是本质,这个理念世界本身又按照高低又分成六个层次。
最低是自然物的理念。自然物的理念水平最低,但是它也是理念。我说的自然物的理念不是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而是山;不是黄河、不是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而是河。我们说的河不是哪一条河,而是河的理念、山的理念、树的理念、花的理念,这些都是自然物。这些自然物的理念构成了一个理念世界最低的水平。
其次人造物的理念。桌子、椅子、床、衣柜、电灯,那时候当然还没有电灯,这都是人造物的层次,这又是一个层次。
第三个层次更高一点,叫数理理念。这些层次是一个比一个抽象,数理理念就是长、圆、三角、方形、大于、小于、等于等等。数理理念和山、床这些人造物、自然物不一样,再往上叫范畴理念。范畴理念就是抽象程度是最高的了。比如说存在、非存在,一、多、动、静,这些都叫范畴。
然后,柏拉图又往上面放了两个东西,因为柏拉图这个人是个诗人性质,而且他的老师苏格拉底执着于道德、伦理的问题,所以他把道德和审美理念放的更高。柏拉图认为道德和审美理念是更高的理念,比如说正义、勇敢、美,这些理念他认为是更高的了。
最高的理念是善的理念。善照亮了整个理念世界,而善只有一个,就是善本身。善是最高的理念。而柏拉图说的善实际上已经超出了苏格拉底的道德意义上的善。柏拉图说的善,实际上就是后来他在理想国里面表现的,叫做正义。这个善叫什么?叫各随其类,各安其分。各守各的道,遵循各自的规则,这就叫善。这个善已经不是一个道德含义了,它扩展到整个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包括自然界所有的事物,各寻其道、各安其职、各守其分,这就叫善。万物都遵循自己的规定,这就叫善。所以善是最高的标准。
这样一来,柏拉图就构建了一个理念世界。这就是柏拉图的一套思想,所以他实际上是三分法,理念毫无疑问是存在、是真实的;原始物质是非存在的,因为它杂乱无章,它什么都不是,它没有获得规定性以前,它就是什么都不是的东西。
然后两者共同结合,构成了这个感觉世界,就是既存在,又不存在。所以是不真实的存在,这样它就用三分法取代了巴门尼德的二分法。个别事物都趋向于它的理念,低级理念趋向高级理念,所有的事物都趋向最高理念,善是最高的,所以它有一个向上的模型。
先验主义认识论--"回忆说"
有这样的本体论,也就会有相应的认识论,本体论上主张理念论,认识论上就必然主张回忆说或者先验论,所以柏拉图提出先验论,就是我刚才讲的,他认为这个世界本身有一个理念世界,有一个理念加注原始物质上形成的感觉世界,这是两个世界互相对立的。
同样,我们在认识上也是这样。我们的灵魂在进入肉体以前,曾经生活在理念世界里边,所以灵魂已经有了关于理念的知识。但是大家记住,这是关于理念的知识,不是关于一张张桌子、一张张床、一张张椅子的具体知识,而是关于桌子、床、椅子的理念知识。但是灵魂进入肉体以后,把它忘了,我们肉体不仅是蒙蔽灵魂眼睛的这个屏障,而且也是引诱我们道德堕落的魔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灵魂到肉体以后,就受到了双重的遮蔽,一个是遮蔽了灵性的眼光,一个是在德行上开始堕落。
所以,我们的学习是什么呢?通过这种感性事物的刺激,看到一张张桌子、一张张床,然后我们就回忆起床的概念、桌子的概念。
如果你还是不理解,我举个例子说明。我和狗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桌子,但是我能形成关于桌子的概念,狗形成不了,狗只能认识一张张的桌子。为什么?柏拉图说,因为你的灵魂跟狗的灵魂不一样,你的灵魂在进入肉体之前带来了桌子的理念,所以通过一张张桌子的具体刺激,你就能回忆起桌子的理念,而狗的灵魂没有带来桌子的理念,所以它怎么也不可能回忆起桌子的理念,它只能形成对一张张桌子的认识。我们说,这是后天抽象出来的,所以我们叫经验论。而柏拉图说,这我原来就有,只是后来通过感性刺激使我回忆起来了,所以他叫先验论。
后来,康德基本上也是这个观点,我们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都有这样一种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我们只要一感知事物,我们必然把它放在空间、时间里边来感知,我们只要一思考事物,我们必然就把它放在因果关系、必然性、偶然性,一和多,质和量,这样一种范畴里边来考虑。我们没有办法摆脱这个模式,就像鸡看世界,它一定看到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因为它两只眼睛长在两边。鸡看到的世界跟我们不一样,它看到的空间跟我们不一样。
你的主观的禀赋不一样,时间、空间存在这一切都是不一样的。
人有一套人的认识的模式,人只能用这个模式来认识世界。但是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世界就是我们认识到的那个世界。这个问题极复杂,比如说一般人看到红色,都会认为它是红色,但是如果是一位色盲看到,他则会认为是黄的。不是他把红的说成黄的,而是因为他分不清楚红和黄,红的也是黄的,黄的也是黄的。我们说他眼睛有病,为什么呢?我们仔细想想,他为什么眼睛有病?因为他是少数,我们是多数。其实不是他眼睛有病,而只是因为他少数,少数服从多数,所以他就有病了。假使我们如果我们人类正好有一大半人全部都是色盲,那么认为红色是红色的我们就成为有病的了,因为我们成为了少数。
同样,如果我说的更极端,这时来了一条狗,狗如果能够听得懂人言语,狗说这些人很荒唐,讨论什么黄的、红的,这分明是灰的嘛。因为狗眼睛里边只有三种颜色,黑、白、灰。那我们说是狗看错了,还是我们人看错了。这个时候如果又来了一只蜜蜂、来了一只苍蝇,那它们看到的色彩就更不一样了,我们说到底是它们看错了,还是我们看错了,还是世界本身就没有什么本身,一切就是跟你的主观的这种感官、这种观察、这种感知和思维有关系。
我们说我们有一套所谓逻辑,我们说这个人非常有理性、非常讲逻辑,他完全按照逻辑来推理,逻辑是我们人发明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工具。一个精神病患者,我们说他有精神病,为什么?因为他思维混乱。但是,精神病有他的一套思维世界的方式,只不过他又是少数,所以他就成了精神病了。我们想如果这个世界,果然像我们今天说还有别的高级智能生命,在别的星球上、在核外星系,我想它的思维方式肯定跟我们不一样。那么,世界对它来说,就跟对我们来说呈现的是不一样的。所以,重要的不是世界是怎么样的,而是你是怎么样的。当然,我们人都是一样的,我们人是同一个构造,所以我们都会有同样的感官能力、有同样的思维能力、思维的模式。所以,我们总是叫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所以,柏拉图认为学习就是回忆。但是,柏拉图强调,回忆不是回忆起关于具体事物的知识,而是回忆起关于理念的知识,而且这个回忆是不断回头的、不断的上升的、不断的豁然开悟的。他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非常的有名,叫洞穴说。它说,我们每个人就像囚徒、罪犯,我们一生下来,天生就被捆在一个洞里边,手脚都被捆得老老实实的,我们就只能在那儿面对着洞壁而坐。我们的身后有一团火熊熊燃烧,但是我们的头不能回的,我们看不见火的,在火和我们的背之间有一些傀儡,比如马的剪纸、牛的剪纸、人的剪纸,这些傀儡,在火光的晃动之下,就把各种傀儡的影子投到我们前面的墙壁上。因为我们只能面壁而坐,所以我们生来就只能看到墙上那些晃动的傀儡,我们从来没见过别的东西,这就是真实的世界了。结果,有一个人摆脱了锁链、摆脱了束缚,回过头来,他豁然开悟,"原来我一直以为真的那些墙上的影子,其实都是一个倒影,而真实的事物是我背后在火光映照下的那些傀儡。"
然后,这个人进一步挣脱了枷锁,离开了洞。他一走出洞,就看到外边还有很多真实的牛、马、人。他这时才发现,原来洞里看到的傀儡也是假的。那只是对人、对牛、对马的摹仿。墙上的倒影是对傀儡的摹仿,傀儡又是对洞外的那些真实的牛、马的摹仿。
最后,这个人刚一出洞时,他的眼睛不能适应这个光,后来他慢慢开始适应了以后,他再抬头看到天上有个太阳,他才发现一切都是太阳光辉下的事物。所以,太阳就是最高的真理,太阳就相当于善。而外头的人、马、牛就相当于理念,而这个人背后的傀儡,就相当于摹仿理念形成的各种具体事物。而这个人墙上的倒影,就是对这些具体事物本身的进一步摹仿。
所以,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边认为,艺术是水平最低的,因为人是对人理念的摹仿,雕塑的人像又是对人的摹仿,是模本的模本,所以它的真实程度最低。而且,柏拉图又讲,人从洞外获得了真知,见到了太阳、见到了阳光下的各种各样的事物。然后,这个人兴致勃勃的回来告诉洞里的人,"你们看到的实际上都是假象,完全局限在假象中,你们不知道外边的世界。"但是,这个人却遭到了大家的痛斥,大家认为,"他在胡说八道,真实的世界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这就是我们说,像苏格拉底这样的先知,必然要被处死的原因。因为他触犯了众人的实践、触犯了成见。
本身这个故事充满了很多含义,这就是柏拉图的一套回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