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第14首)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苏轼 〔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创作背景

苏轼于公元1084年(神宗元丰七年)五月间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讲诗(作者:谢琰)

题目告诉我们,这首诗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的西麓。这样一种写作习惯在唐宋时期很常见:去寺庙、楼台的墙壁上,去名山大川的石壁上,题写优美的文学作品。

你去墙上题一首诗,有人看到了,就可能写一首跟你应和。后面还有人看到这两首诗,就会想,第一首写得好,第二首写得那么烂,还敢往上和!于是他就写个第三首,还在底下加了一段小评语:第一首写得好,第二首写得太烂,第三首是我写的。这有点像我们现在玩的贴吧,发一个主题,然后网友们一个一个跟下去,很有意思。

宋代很多题壁诗、题壁文学,就像今天的互联网一样,可以无限地轮转下去。等墙壁写满了,就拿灰粉把墙一抹,于是又有人往上题写新的。

既然说到这么鲜活的一个场景,那我们看这首诗时也应该尽量把它看得鲜活一点儿。什么叫看得鲜活一点儿?我们去复原苏轼是如何写出这首诗的。

这首诗本身,一点儿都不难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然后就讲哲理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你置身其中。这个哲理是什么?有人说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人说是看事物要从不同角度去看,不同的角度才会有不同的发现,把这些角度综合起来看才有可能把握真理。所以这首诗会引起很多人的联想,它确实写得好,从山水美景里抽象出一个很深刻、很具有启迪性的哲理。

世间不仅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更缺乏掌握智慧的头脑。

那我们看看这样一个哲理是怎么想出来的呢?苏东坡是个大天才,也是大话痨、大写手,诗词写得多,文章也写得多,平时没事就爱记点东西。他随手记的东西后人都非常珍惜,于是有一本书叫《东坡志林》,专门搜集了一堆苏东坡写的小文章,把它们编纂成书。

《东坡志林》里有一篇小文章叫《记游庐山》,是我们解读《题西林壁》的一把钥匙。《记游庐山》怎么写?说“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我”刚到庐山的时候,觉得庐山太美了,奇而且秀;“平生所未见”,从来没见过这么美的地方,都看不过来了,目不暇接。“遂发意不欲作诗”,苏东坡说“我”就看山看水得了,还写什么诗呢?但是忍不住啊!而且你们都忽悠我写,我就写吧,于是一连串写了好几首诗。

写着写着,中间还有一些小插曲。他说有人给他看了一篇文章叫《庐山记》,里边提到盛唐大诗人李白写过一首著名的与庐山有关的诗,大家想想是什么诗?就是《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之后,中唐诗人徐凝也写过一首题为《庐山瀑布》的诗。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呢?“虚空落泉千仞直”,就是瀑布有千仞之高,直直地就奔到底下的河水里去了,所以第二句叫“雷奔入江不暂息”,写得也很有气势。后两句说,“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意思是瀑布就像一条白练飞扬在青山之间,把青山的颜色分开成两部分。这个比喻可以和“疑是银河落九天”比一比。李白说瀑布啊瀑布,好比是天上的银河落到了人间!多美!多么有气象!多么有想象力!但是徐凝说,瀑布啊瀑布,你是一条白的布!白练就是白的布。想象力就差了不止毫厘了。

苏轼看到李白、徐凝都写过庐山诗,一比较,哈哈大笑,说徐凝你太丢人了。于是他大笔一挥来评价两个诗人。他讽刺得很刻薄,很恶毒。他说“帝遣银河一派垂”,老天爷让银河降落到人间。这句写的就是李白的千古名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于是他称赞“古来惟有谪仙辞”,自古以来就李白这句写得最好。那怎么评价徐凝的诗呢?苏轼说,“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意思就是古往今来瀑布流了这么多年,都洗刷不了徐凝你的耻辱,冲不走你这首烂诗呀!

说实话,徐凝的诗也没那么烂,也有人挺欣赏“一条界破青山色”一句的。那么我们就好奇了,苏轼你说人家李白写得好,说徐凝写得那么烂,你行你上啊!那么,苏轼有没有写庐山瀑布呢?

我们接着读《东坡志林》里的小文章。苏东坡继续游庐山,继续往下记,他并没有写庐山瀑布。等到最后,他和一个和尚一起到了西林寺,写了一首七言绝句,就是这首“横看成岭侧成峰”。写完之后,苏轼说了一句话,“仆庐山诗尽于此矣”。

现在我们就得问了,你怎么写到这儿就不写了呀?就以这首《题西林壁》作为总结了?我们一直以为你要跟李白、徐凝比一比呢!我们不妨将李白《望庐山瀑布》和苏轼《题西林壁》相比一下,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小奥秘?

李白是在写瀑布有多么美,写瀑布的“真面目”。但是苏轼呢?他不写瀑布,甚至也不细细写庐山。他写什么?他写我们应如何去发现庐山的“真面目”。庐山处处都美,横看也美,侧看也美,远近高低都有不同的美,我写那么多干吗?我再怎么写也写不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啊!那怎么办?我已经把徐凝骂了一遍,我万一写了一个比喻句还不如徐凝呢?岂不丢人?所以这时候苏轼狡猾起来:你们描写景物,那我就议论道理;你们咔咔拍照,我就告诉你,不如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探寻。

如果说李白是直接告诉你庐山瀑布有多么美,那苏轼就是在告诉你庐山的美应该怎么去发现。我们经常说,世间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苏轼告诉你,庐山的真面目你可能是看不清楚了,因为你没有跳出去,没有从整体上看,没有把所有东西都看完。于是我们不妨说,世间不仅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更缺乏发现真理的眼睛,缺乏掌握智慧的头脑。

苏轼用他的一篇小游记《记游庐山》,向我们揭示了千古名作《题西林壁》是怎么一步一步写出来的,这是一个巨大的跳跃、创新的过程,包含了创造性思维。面对庐山,大家都写它如何美,苏轼却来告诉世间人应该怎么去发现美,于是他掌握了智慧。

你可能感兴趣的:(背诵(第14首)题西林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