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网站粘性浅析

信息的分享与流动就像货币流动以制肘经济一样,在web2.0的发展之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是故,以分享信息为主的Web2.0,当用户不再积极的分享信息时,其核心竞争力必然下降,受欢迎的程度也会减弱。

不幸的是,国内大多web2.0网站的信息分享情况不甚乐观,潜水者与分享者的比例甚低。网站运营方通过不断烧钱,以投资回报率很低的方式来刺激网站初期发展(如大量雇佣编辑等手段),虽然短期内获得了大量的访问,但终究因为访问者不愿分享而使网站不具备粘性,而无法达到永续运转。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情况呢?

窃以为Web2.0的发展与两个重要元素息息相关:
1.分享内容定义的明确程度:让用户快速的认识到网站给予用户的服务是什么?这些服务对于用户有趣么?用户喜欢么?后面两个问题是基于第一个问题肯定答案之上。同时,内容的明确还基于使用体验与UI设计之上,毕竟人机对话是了解内容的第一步。

2.分享内容的效果追踪好坏;分享的内容要有回馈,能满足用户的成就感;同时若能看到朋友的喜好抑或反馈,便可以满足用户的好奇心。因此,对于分享内容的追踪及回馈的追踪,极大的决定了网站发展的态势。
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个象限来描述这两个因素:

quadrant 300x225 Web2.0网站粘性浅析  By Web2.0 盗盗

显然,第一象限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点毋庸置疑。而第三象限也不会有网站常驻其中。问题就在于大多数网站都囿于第四象限之中。原因或许多种多样,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或许是网站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中,给予使用者分享的空间不断拓展,而恰恰在拓展过程中,使用体验没有跟随而变,或者变化不能明确用户提供所内容的变化,致使了在这种的使用体验下,内容的明确程度大大下降,即出现了开篇所言之粘性下降。
比如:最近三个月,我的facebook一共更新了3次。这个数据较6个月以前,几乎向负面发展了10倍。网站对我的粘性突然之间消失了,不单单是我个人,我的facebook好友在这段时间内更新频率也在骤降。News feed和mini feed依旧好用,但是使用体验的更新却没有符合现在facebook多元化发展的步伐,让人感到(起码我这么认为)无所适从。
积极一点的例子就是豆瓣:还是最近三个月,我登录豆瓣的次数却是大大超过了从前,更新的次数达到了23次,几乎是同期facebook的4倍。而这个数据在三个月以前,远小于1。原因我想也不外乎前述的问题:内容在变动之后,使用体验与UI设计的变化应运而变。豆瓣从最早的分享读书、电影、音乐到现在群组与博文推荐主导。使用体验和UI设计,让我很快便明确了内容。
讽刺的是,大多数web2.0网站建立时都是在一象限,而随着快速发展,逐渐落到了第四象限。我想,这是广大同仁应该深刻思考和注意的地方。大而全没有错,错在了追求大而全,而丧志了内容的明确性。只有在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不断的因时而变以明确、突出内容,才能保持粘性!谨记!

有说的片面和不足的地方,望各位看官赐教

6 comments:

  1. y, 25. 03月 2009, 14:30

    首先 把你的wp用户界面汉化了再说。。。

     
  2. y, 25. 03月 2009, 14:31

    第二,把评论弄成 Ajax 再说

     
  3. 老猪, 26. 03月 2009, 8:54

    豆瓣和mtime都是web2.0的成功典范,事实证明过早的商业化不利于网站的长期战略,中国的web2.0不缺乏好的创新,但是缺乏坚持的决心。

     
  4. 小猪博客, 27. 03月 2009, 15:06

    顶上面的:)

     
  5. resteven, 28. 03月 2009, 2:44

    这与国情背景下的受众习惯也有关系,人们更喜欢文化快餐,思考的时间与空间有限,即便是碎片化切割后web2.0,也未必能适应中国人在思想层面喜欢索取而缺乏思考的特性,而豆瓣能够找到一个学习力的延伸载体,让人们能够在这个载体之上,有观点可谈,并且从谈实际观点当中获得进步,这便是豆瓣的价值所在吧。

     
  6. .ockt, 1. 04月 2009, 19:55

    合适的用户体验才是根本所在.
    FB为何不受我们待见,而豆瓣却让人忘返? 是FB的用户体验做的不好?
    不,是它不完全符合中国 而豆瓣却扎根于中国.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可他得先懂中国.

你可能感兴趣的:(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