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这是一本有关阅读的永不褪色的经典。”
本书是由大英百科全书的编委主席和“the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program”发起人阿德勒于1940年所著,并于1972年和查尔斯·范多伦重新修订。
作为可能是当时世界上阅读量最多的几个人之一,阿德勒把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和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提升心智的毕生心法都提炼成为一条条简洁的阅读规则,希望通过本书给予读者最实用的指导,可以称之为“书之书”。而读完此书,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以前的书都白读了“,从此以后,阅读会变成一件完全不一样的事,事实上这篇读书笔记就是应用这本书上所提出的阅读方法整理而成。
这本书讲了什么?
根据目标的不同,我们可以把阅读分为三类:
为了娱乐消遣的阅读;
为了获取资讯的阅读;
为了获得理解的阅读;
如果我们把阅读的本质看作是作者和读者通过文字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交流,那么很显然前两种阅读作为读者只需要被动接收信息即可,而第三种为了获得理解的阅读则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思考和技巧才能达到(即主动阅读的艺术),而本书的目标正是为读者提供这种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为了达到对作者书中主旨的理解,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又可以把阅读分为递进的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也就是能够看懂书面语言所表达的意思;
检视阅读,也就是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通常很短)抓出一本书的重点;
分析阅读,也就是全盘、细致、完整的阅读,并且一边阅读一边提出系统的问题,并尝试在书中找到解答;
主题阅读,也是最高层次的阅读,通过阅读不同的书找到某一特定主题的答案;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基础阅读没什么需要详细解释的,所以本书分三篇详细阐述了在其余三个层次的阅读中应该采用的方法,这些方法以不同的规则呈现,并在第三篇中分别说明了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如哲学书、科学书、历史书等)如何运用这些规则。
检视阅读
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全盘细致地细细品味,事实上,真正值得的书少之又少。但很多时候我们拿到一本书,并不知道它里面到底说了什么,是否值得仔细研读,是否对增进我们的知识有所帮助,这就是检视阅读发挥作用的时候了。通过阅读书名页,作者序,目录,索引,作者简介以及随意翻看几章,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为下面的问题找到答案,
这是一本什么类型的书?
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
书中是否有我还想深挖的内容?是否值得投入时间和注意力?
以上是检视阅读的第一种类型,可以称之为略读,用来快速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你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
检视阅读的第二种类型是“粗读”,即是我们常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这种方法尤其适合阅读那些难懂的好书,用很快的速度过一遍全书,跳过那些晦涩难懂的部分,快速接收能够理解的信息。想想看有多少次我们是因为一本书的某一部分太难懂而没有继续读下去? 事实上这些难懂的部分可能只占全书内容的10%都不到,而因此损失向作者学习剩下的那些精华部分又是多么地遗憾。
这里还涉及到了关于阅读速度的问题,作者提倡真正高效的阅读应该是有快有慢,阅读速度本质上取决于我们的理解力而不是一分钟看了或读了多少字。
如何做一名有追求的读者?
作为一名有追求的读者,关于一本书,你一定要提出四个主要的问题: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
作者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
这四个问题可以说是阅读的基本规则,要想做一名有追求的读者,就是要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不断提出这几个问题,并试图在书中找到答案。
分析阅读的规则
下面这十二条分析阅读的规则可以说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规则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
规则二: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者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规则三: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架构。
规则四: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
规则五:找出关键字,透过它们与作者达成共识。
规则六:圈出最重要的句子,找出其中的主旨。
规则七:从相关文句的关联中,设法架构出一本书的基本论述。
规则八:找出作者的解答。
规则九: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规则十: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规则十一: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作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规则十二: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区分是什么原因,并且针对这些原因做出证明,这些原因包括:
作者的知识不足
作者的知识错误
作者不合逻辑
作者的分析和理由是不完整的
相信看了这十二条阅读规则,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这样读书得多累啊?” 的确,没有人会真正这样读书,这些只是阅读的理想标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面对伟大的经典著作时,或多或少应用这些规则去达到一个更好的理解水平,甚至达到与作者同样的高度。正如书中所说:“当我们说某人读书‘读得很好’时,我们心中应该要有这些标准来作为衡量的依据。”
小说、戏剧和诗
对于像本书这样的实用性作品来说,在理解了作者所给出的阅读规则之后,只需判断作者所提出的规则是否真实合理,然后照着去做就可以了,但想象文学呢?它既不能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指导效果,也不能显著提高对某一未知领域的知识,那为什么还要去读想象文学?为什么人类历史上的大多数经典也都是想象文学?我个人总结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想象文学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而非教育。好的文学作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就获得自己所没有的经验和体验,可以把阅读本身变成一种享受。第二个原因在于:人类本身就是通过概念、故事、信仰等等这些虚构的东西来认识世界、达成协作进而演化到当前的文明社会,而阅读小说、戏剧和诗歌等想象文学就是在寻找和认识我们与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联系,找到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相处的准则。人们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肤色,但是都同样会被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所打动,会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逃出监狱的那一刻拍手称快,会透过《西部世界 》这样的作品来重新思考人与AI的关系等等。所以阅读想象文学最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接受作者所创造的世界和体验,不要抗拒,不要质疑,不要批判。
针对阅读故事书,作者提出的建议是快读,并且全心全意地读,一个故事应该一口气读完。只有全部读完一本小说才能了解情节的关联和事件的前后顺序,才能谈你是不是把这个故事读通了。
阅读史诗就相对比较难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真读下去,能读完就很不容易了,作者推荐了六本经典史诗:《圣经》、《伊利亚特》、《奥德赛》、《埃涅阿斯纪》、《神曲》和《失乐园》。而对于近现代抒情诗,最重要的规则只有两条,
第一:不管读不读得懂,一口气读出来,不要停;
第二,再读一遍,大声地读出来。伟大的抒情诗值得再三玩味,多读几遍,而在放下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对这首诗所有的体会,可能更超过我们的认知。
历史书
关于阅读历史书,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历史书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阐述和解释,找到事情发生的原因和行为的动机,所以即便好的历史学家不会去编纂过去发生的事,他也一定要有一套理论或者模式来解释这些事。因此如果非要分类不可的话,我们应该把历史(即过去的故事)归类为小说,而非科学。
那么阅读历史的要点有哪些呢?
第一,对你感兴趣的事件或时期,尽可能阅读一种以上的历史书,这样可以获得不同的角度。
第二,阅读历史时,不只要关心在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真正发生了什么事,还要读懂在任何时空中,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动。
科学和数学著作
作为门外汉,我们阅读科学经典著作并不是为了要成为现代专业领域的专家,相反地,我们阅读这些书是为了了解科学的历史与哲学。因为在今天科学论文已经变成专家写给专家看的东西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要跟上科学发展的脚步,只能退一步到能读懂的科普书,以及当年就是写给普通读者看的那些科学经典巨著。
阅读科学著作有下面两个难题:
第一点是科学基本上是归纳法,要了解归纳法中的论点,我们就得了解支撑这些论点的论据,而这些论据,不管是观察经验还是科学实验,普通人都很难像科学家那样去考证。尽管如此,作者还是推荐我们尽量去亲身体验和亲自动手,你不必做完《化学原理》中所有的实验再去读这本书,但亲自动手做出一些实验会让你对这本书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二个难题就是数学了,很多人都很怕数学,我也很怕,但其实数学只是一种语言而已,而且是一种非常优美的语言。我们完全可以用学习语言的方式去掌握数学的词汇与语法,就是一堆特定的符号以及符号之前的关系,只是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来看待数学而已。还有一点就是很多科学书只是在书中涉及了数学的部分,而数学的部分并不影响全书的主旨,如果实在是怕数学的话,可以采用跳读的方式来阅读这些书。
哲学书
记得自己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跟一个数学系的朋友聊天,吐槽数学系将来不好就业,为了安慰他我就跟他说:“那你说哲学系的同学将来能干啥?”确实,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哲学是看起来特别高大上的类似于玄学的一门学问,哲学书看起来也是一头雾水特别艰深,但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其实伟大的哲学家所提出的深刻的问题,正是孩子们所提出的问题。读哲学书要搞清楚的,就是哲学家所提出的这些简单而又深刻的问题,以及作者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大体上可以把哲学所讨论的问题区分为两种主要不同的哲学领域:
第一组,关于存在与变化的问题,与这个世界上存在与发生的事有关,这类问题在哲学领域中属于理论或思辩型的部分。
第二组,关于善与恶、好与坏的问题,和我们应该做或者探寻的事有关,我们称这是属于哲学中实用的部分,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规范(Normative)的哲学。
在此基础上可以再做细分,如果是在理论或思辨哲学中讨论“存在 ”的问题,属于“形上学”;如果是在讨论“变化”的问题,属于自然哲学;如果主要是探讨知识的问题-关于我们的认知、人类知识的起源、确定与不确定性的问题-就属于认识论(Epistemology)的部分;在理论和规范哲学领域,如果是关于如何过好生活、善与恶的标准等,这都与伦理学有关;如果是关于良好的社会、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行为问题,则是政治学或者政治哲学的范畴。
虽然哲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思考,别无他物(可以认为就是空想),但真正好的哲学家并不是茫然空想,脱离了人类共通的现实经验去思考,他们需要通过思想实验去检验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否合乎逻辑,所以阅读哲学著作真正的难点是要像作者一样真正深刻地去思考他所提出的问题,通过自己的经验去验证作者的想法,形成自己的选择,做到了这一点,哲学书也就不再是高不可攀了。
社会科学
关于阅读社会科学作品,首先要明确的是:什么是社会科学?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定义:
诸如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的学科,都是组成社会科学的核心。此外,我么相信大部分社会科学家应该会认为,大部分有关法律、教育、公共行政的作品,及一部分商业、社会服务的作品,再加上大量的非从生物学角度探讨心理学的作品,也都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个人觉得这个定义虽然说不上精确,但足以帮助我们来区分社会科学作品了。
那么阅读社会科学有容易的地方也有困难的地方,容易的地方在于作者所说的内容大多数读者有着相当的经验,所使用的词语也大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般不会出现特别难以理解的东西。但难的地方也在于此,因为社会科学杂糅各个领域的专业内容,各领域间的界限又非常模糊,每个人的经验也各有不同,很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各个作者之间讨论同一个问题采用的语言规则不统一,读者阅读的时候容易出现混乱和曲解,所以阅读社会科学作品往往是需要着眼于一个特殊的事件或者问题,确定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之下读好几本书,找出不同作者关于同一个问题的用语和答案,这样有助于更透彻的理解。
主题阅读
由社会科学组品的阅读作者引出了阅读的最高层次:主题阅读。简单来说,主题阅读就是确定一个主题去阅读两本以上的相关书籍,但实际上书中所提的到主题阅读的方法更适合于写论文或者是深入研究某个专业领域。作者提到主题阅读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准备阶段,另一个是阅读本身:
观察研究范围(准备阶段):
针对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
浏览书目上的所有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主题阅读:
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至少绝大多数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解释。
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至少绝大多数的作者都要在书中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整理列出不同意见。
分析这些讨论,解读各个作者的观点,引用他们文章中的话来表述。
矛盾的地方在于作者认为主题阅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阅读开始提出的问题和过程中发展出来的问题提供最终答案,而是在一个主题下,把不同作者的观点和论述集合起来,保持一种“辩证的客观”。我想这种矛盾其实是跟作者所提倡的阅读的最终目标:即获取心智成长一致的,如果按照上述步骤来进行一次主题阅读的话,读者势必要深入理解多本书中的观点,并且对各个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这样所获得的成长肯定比仅仅找到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答案要多太多,这样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主题阅读才是阅读的最高层次的原因。
收获与成长
回顾本书,自己最大的收获主要有三点:
书分好坏,在这个出版物爆炸的年代,真正的好书不足万一,烂书根本不值得浪费时间,而这本书就教会我如何分辨好书烂书;
即便是好书,不同的读法获得的收获也是大不相同,要读懂好书,就要费脑,就要带着问题去读书,在书中寻找答案,获得提高;
读完这本书只是开始,应用书中的方法去读书才是真正读懂了这本书,不过现在已经体会到读完这本书后再读书的不同了;
虽然这本书已经读完快一个月了,但是这篇读书笔记却像挤牙膏一样拖了这么久才写完,虽然很慢也写得很烂,但是这个从0到1的过程却是非常值得的,对我来说至少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意义:
第一,再一次梳理了这本书中精华的内容,相当于重读一遍,以前忽略的一些地方也注意到了,理解得更清楚。
第二,离开校园后第一次完整地写作完比较长的内容,是练习写作的开始,一个小小的里程碑,但愿以后能越写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