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最舒服的关系,是恰到好处的距离感

作家李银河说:“没有亲密关系,人会感觉孤独;关系过于黏稠,人会感觉沉重。”

深以为然。

所有的关系走得太近都是一场灾难。

无论亲情也好,爱情也罢,都要学会保持适度的距离。

人与人最舒服的关系就是恰到好处的距离感,不因距离太远而生疏,也不因距离太近而负累。

亲疏有度,才能久处不厌。

朋友处得再好,也要懂分寸

曾在知乎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小敏的好姐妹佳佳失恋了,整日郁郁寡欢,出于好心,小敏主动邀请佳佳来家里,借此开导她。

可谁也没想到,短短的两周,姐妹俩就心生隔阂。

原来,两人相处时,佳佳没有丝毫的分寸感,小敏家里的各种东西都会很随意地被她当成自己的物品使用,常常大清早上班时,小敏要满世界找自己的衣服和化妆品,虽有些许不满,但想着是姐妹,她便默默容忍。

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小敏无法冷静。

某天下班刚进家门,小敏就看到床头柜的抽屉没关,仔细一看,男友送的项链不见了。

心急的她赶紧给佳佳打电话,在得知确实是对方拿走项链以后,小敏终于不开心地说了一句:“请你以后借东西前先跟我打个招呼好吗?”

结果对方不以为然,轻飘飘地说:“那我不是觉得我们关系好才这样吗?”

生活中,像佳佳这样的人有很多,他们以关系好的幌子做着各种各样没有边界的事。

殊不知,即便关系再好,越界的行为仍旧是一种冒犯。

正如三毛所言:

“朋友再亲密,分寸也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好的友情,应该懂分寸、知进退,清晰地知道双方交往的界限在哪里。

懂得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也是一种交往的智慧。

作家晚情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

她有个闺蜜婚期已定,但临到结婚的前几天却突然通知她婚礼取消。

高情商的她马上意识到背后必定有不得已的原因,闺蜜没有多说,她也没有多问,而是默默地叮嘱了一句:“有需要随时找我。”

简单的行为既保全了闺密的自尊,又很好地维系了两个人的关系。

毕淑敏说:

“亲近地保持距离,才是最恰当的交际方式。”

维护一段友谊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距离”。

这个距离,不是冷落,不是傲慢,不是不尊重,不是不在意,而是不过分干预他人的生活,始终拥有恰当的分寸感。

再亲密的伴侣,也需要独立的空间

看《圆桌派》时,听牛津教授约翰·贝利说过这样一句话:“和妻子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在一起孤独。”

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夫妻相处的真谛,即使再亲密的伴侣,也要在相互陪伴的同时,给予对方独立的空间,敢于在爱里孤独。

曾看过一部电影《我想和你好好的》,剧中冯绍峰饰演的亮亮与倪妮饰演的喵喵在一场意外中邂逅,喵喵性感迷人,又遇上冯绍峰英雄救美,两人很快陷入爱河。

然而好景不长,处于热恋期的喵喵始终得不到安全感。

她限制男友跟其他女性靠近,稍有不慎,就醋意大发,假如对方出门,必须先报备去哪里,问不出来就限制出行。

某次二人吵架,亮亮夺门而出,前脚刚下楼,后脚她就跑到阳台上威胁亮亮要自杀,不只如此,为了把控男友的举动,她还偷偷在家里装了监控。

如此疯狂的控制让人无法喘息,当两个人的相处变成一个人的囚笼,结果必然是分道扬镳。

纪伯纶的诗歌里有一句话:

“不管你们多么相依相伴,彼此之间都要留出间隙,让回旋在空中的风在间隙中舞动。”

在《我们仨》这本书里,杨绛先生曾讲到她和钱锺书的往事。

她说:“我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保住了钱锺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让钱锺书的天性没有受到压迫,没有受到损伤。”

当年她生孩子住院,钱锺书天天来医院报告家里的坏消息:

“我把墨水瓶打了,把房东桌布染了。”

“我把台灯砸了。”

“我把门轴弄坏了,门不能关了。”

杨绛一律耐心地答:

“不要紧,我来洗。”

“不要紧,我来修。”

没有抱怨,更没有不耐烦,甚至她会觉得钱锺书不能自理的生活能力是一种淘气和可爱。

她不愿破坏这样的天性,始终给予钱锺书独立的空间,做最真的自己。

心理学家荣格说,每个人都有“人格阴影”,在成为夫妻前,我们都只是一个人,一个独立的个体。

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也要学会尊重对方,给对方适度的空间和自由。

婚姻生活往往是平淡而漫长的,适度的距离感就是柴米油盐之外的糖,给婚姻生活注入丝丝清甜,叫人唇齿留香。

父母最好的关爱,是保持适度的边界感

前段时间高考结束,父母干涉孩子报志愿的话题屡次登上热搜。

有位网友分享了自己当年报志愿的一段真实经历。

十年前,这位网友高考分数超出一本线30分,可以到一个相对不错的外国语学院学法语,他自小对语言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母亲却坚持让他报考财经学院的会计专业。

按照母亲的说法:“会计好就业,不愁找工作。”

网友对会计专业不感兴趣,多次跟母亲理论,但母亲以跳楼威胁,声称不按她说的报考就自杀。

被逼无奈,他选择妥协,将自己的第二志愿改成了会计。

然而母亲还不满足,偷偷将儿子第一志愿的法语和第二志愿的会计进行了调换。

待录取结果出来以后,母亲如愿以偿,他一言不发,但心里就此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诚然,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好,但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本质上就是一种自私。

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便对孩子加以控制。

傅首尔说过一段扎心的回忆,她按照母亲定制的“完美人生”走到现在,最高兴的不是她,而是她妈。

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应当学会保持适度的边界感,可以给建议,但不要干预。

看过一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其中芬兰的教育让人印象最为深刻。

在芬兰,父母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芬兰的家长如果有体罚孩子的行为,那是相当严重的,甚至面临起诉的风险。

这种平等的核心,其实就是清楚自己的边界和角色。在这些父母眼中,父母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只是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存下来的人,所以需要规矩和边界,而芬兰的孩子在这种教育环境下也变得自由而独立。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给孩子适度的自由和空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爱。

刺猬效应中指出,两只刺猬靠得太近会被扎伤,保持适度的距离既能相互取暖,又不伤害对方。

同理,人与人之间,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最大限度地感受对方的美好。

作为朋友,相处开心但保持分寸;作为伴侣,相互依赖,但拥有独立空间;作为父母,适度干预孩子,但不去控制。

最舒服的关系,是将周围人的距离调到刚刚好,亲密有间,疏而不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与人最舒服的关系,是恰到好处的距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