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简案

第十三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导入

很多人说过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这确实是个现实的问题,可是问题出在哪里呢?让我们学习今天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和丁肇中教授一起探寻这个问题。

二、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及现实意义

2、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

3、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三、检查预习

1、作者: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字词:丁肇中(zhào)     授予(yǔ)     遵照(zūn)

彷徨(páng huáng)   实践(jiàn)   不知所措(cuò)

三、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什么是格物致知?为什么说传统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

明确: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王阳明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是探讨自己。不是格物,而是格自己。

四、合作探究

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变?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必须培养实验精神,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举例论证)

五、合作探究

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六、合作探究

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

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道理论证:第二段

举例论证:第四段,王阳明的例子。第八段,研究竹子的例子。第十二段,以自己为例。

七、结束语

同学们,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需要格物致知的精神,希望同学们都能够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你可能感兴趣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