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4

上午将前一阵子,在新浪网上转存的一个在线试听播客(随机游走)节目听完了。李连江老师讲话可真是实在。不过他说的也有一定道理,先生存了,才有机会去想别的,要务实一些。理想与现实之间如何选择,首先是生存。他所说的生存不仅仅只是解决温饱的基本生存,更多是指能做自己选择意义上的自我实现上的生存。海德格尔所说的人的存在。海德格尔的书我还没看,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这本书我倒是翻过,就是还没有耐心的阅读。

将我早上听到的,对我有启发或者引起我思考的片段记录一些。1.读到博士阶段时,实际上90%是写,而不是看,看多了甚至会有挫败感,别人都写了。阅读要有选择性,为自己研究所用的,就去阅读,但还是要落实在写,创造。写作才算是在工作。阅读,不算。

(我眼下还是需要多去阅读,花一两年时间,将本科,硕士阶段欠下来的债,在进入博士阶段前,多还一点吧。写作能力不好,那就得多写一些。)

2. 当自己还很弱的时候,那就去遵循规则,之后再思考更大层次,更大意义上的研究。务实一些。时间不是按照3年,5年的阶段,最好按照每一天的阶段,将每一天中的一些黄金时间,拿出来“还债”。学术界的生存本身就是难以避免焦虑。在规定黄金时间里多去还债,是解决焦虑的唯一办法。(找到自己的“黄金时间”,要用来促进自我发展。规划在于每一天的时间,而不是几年。这还是要务实。)

3. 方法这类的东西,是要学,但是眼下需要什么就去学什么,方法太多,也学不完。在使用中学习。

4.打磨自己的文章时,要多想想,自己的研究对别人是否有“用”,有填补别人的缺陷吗。如果能做点这一点,那也算是有点价值的。

5.现在的师生关系更多的是一种“有用”关系的链接,毕竟连教授也不存在“铁饭碗”也都需要完成考核,才得以保住自己的“饭碗”。(也可以理解对“自己没有用处”的学生关注就会少,学生对老师的期待也应该务实一些。自己该做的事情,该下的功夫不能指望老师。话虽然糙了一点,也似乎显得没有人情味,好像生活中倒处都充满了实用主义至上。可当下的学术生存环境,确实也不太友好。如果都来讲究规则可能大家还能相对轻松一点。至少要做一个对别人有价值的人,这也不算是错的。)

理想也需要,但是眼下更需要的是实用,毕竟只有通过了这些考核,才能算是实现了一个阶段的“小理想”。总体感受是,这位老师很谦虚很务实。很受启发。要做学术,如果不是真的喜欢,这样的生活恐怕也真的是很枯燥,又累,又压力巨大,甚至还看不到什么希望。也只有真正喜欢的人,才会沉浸其中吧。

最后是关于语言。我原本认为语言就是交流的工具,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今天听到语言是生活方式的体现。西方经历语言哲学的转型,而我们貌似错过了。当下我们使用的一些语言,暴露出我们文化生活的堕落。既然每个人都不得不关注生活的现实,文化被压缩在角落里,不能带来好处的文化,自然也是会被遗弃的。

虽然是碎片化的知识,但是有些有用的还是即时做一些调整吧。比如生活规律,要拿出一些时间做促进自我发展的事情,要长期的。另一个就是不要迷信专家所言,有自己的独立的思考,就比如“内卷”这个词的翻译。可能都提内卷,但是对内卷翻译之前(似进是退)本义是什么,就忽略了。

现在学习外语的环境比上一辈人的环境好,选择也多,可貌似依然学不好,甚至英文水平根本比上没有系统学过英语的上一辈人。这是第二个头疼要改的大问题。

总结起来就是,写,学,固定时间,长期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