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从改变自己的态度出发,本书才能对你有所帮助。”——陈冬冬·《情绪剖面图》
作者丨谢丹儒
来源丨最后一米阳光
封面来源丨谢丹儒
走出情绪,情绪的“诅咒”消失了
我曾不止一次的深入自己的情绪当中,关于情绪的危害我自然深有体会。
然而,更多的时候,情绪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只是,我做不到这样啊。
我不能说走就走啊。
情绪留下的烂摊子就只能是我去收拾了!
冲动、愤怒、后悔、懊恼、焦虑、不安……以及各种因情绪所引发的过失,我自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是我的情绪,这是因我而起的,所以还得是我去处理。
但是,该怎么去处理呢?
狠话已经抛出,恶语虽非我意愿,各种小脾气……
即使这些能够被妥善处理,能够弥补他人的损失,也能够挽救情感……
可谁又能说这就结束了呢?
不,还没有结束,远没有结束。
在我这儿才刚刚开始啊。
我需要安抚自己的情绪,我需要不停地反省,需要各种自我安慰,需要尽快的将这一系列的影响尽快的抹除,我还需要警惕下一次类似的事情发生等等。
我有太多需要“善后”的事儿了。
如果我能够少一些情绪化,也许这些事就不会发生了,不是吗?
可是,我真的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吗?我不确定。
好像就是这样,情绪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来临。
说不出究竟什么时候就爆发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走了。
来的时候,我觉察不到;走的时候,我早已满心疲惫。
有时,我甚至觉得自己就是情绪的“奴隶”:只能听之任之,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然而,这还不是最严重,最严重的是那些因我情绪,最终因我行为而伤害过的人,他们可是我最亲近的人啊!
家人、朋友、同学、同事……都是我爱的,爱我的人啊。
我不想伤害他们,我不想伤害我们之间的感情。
更可气的是,无法保护他们,无法给他们以温暖,无法带给他们快乐,这也就算了,我竟还伤害他们。
自责、愧疚、悔恨、懊恼……我只能气自己不争气,怨只怨自己连情绪都控制不好。
就是这样的一种心理吧,好多年没有结识新朋友了。
不是不想,是不敢,是害怕伤害他们。
更是对自己没有信心。
于是,新朋友不懂你的老脾气,老朋友不懂你的新情况。
于是,我进入了一段情感的“空窗期”。
不敢打扰,无人可倾诉,所有的情绪只能自己消化。
我煎熬,我寂寞,我孤独,我有时甚至觉得世界和我失联了。
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不,我自己也快迷失了,快丢了自己了。
这一切都是情绪惹的祸啊!
反反复复,反复无常,偏偏还抓不着摸不透,无力,无奈,无助。
我能怎么办呢?
理性好像不在了。
我想不出来我能怎么办。
既然这样,那就去感受它——
区分每一种情绪,体验每一种情绪带来的变化,感受它给身体带来的影响,也尝试着去了解情绪发生的过程。
好像就是这样:过去因为不了解,所以恐惧,恐惧之后形成了“闭环”,一场情绪的“恶性循环”就这样一再上演。
我想过逃避,但能逃到哪里去呢?
不过是又一次,再一次,很多次,继续深陷“情绪的漩涡”罢了。
相反,当我正视这一切时,当我勇敢去面对它时,当我诚实的去感受它时,情绪的“诅咒”消失了!
它安定了下来,它不再成为阻碍了。
然而,那时我并不确定这是否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夕,所以我需要继续观察。
结果是理想的,类似的“情绪诅咒”不再上演。
对于过去的事情,我也慢慢看淡。
既然过去已经过去,活在情绪中,或活在过去,都是对现在和未来的不公,那就活在现在就好了,诚实于当下就好了。
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曾无数次怀疑是否会一直沦为情绪的奴隶,然而,等我真正走出的情绪的时候,我觉得这一切是值得的。
无论是因情绪而起的各种折磨,还是走出情绪后的自己,这些都让我在与自己相处,以及与他人相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带来巨大的转变。
其中,尤为值得高兴的是,我更容易感觉到快乐,也更容易快乐了。
这在过去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过去,我优柔寡断,容易患得患失,还容易被情绪左右,情绪化、冲动、愤怒,各种失控。
对于这样一个我,几乎可以说快乐与我是绝缘的。
现在,这一切终于结束了。
我终于走出情绪了,情绪的“诅咒”也消失了,真好!
了解情绪发生的过程,才能更好的走出情绪
纵观我走出情绪的过程,想必聪明的朋友已经知道了,“了解情绪发生的过程”是必须正视的关键。
事实也是,只有真正的了解情绪发生的过程,你才能更加清醒而理性的分解情绪,并从中找到“关键性问题”,以及作出正确的反应。
那么,情绪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当下最清醒的无疑是情绪本身了,毕竟情绪已经产生了。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最好问一问自己:现在是处于怎样的情绪?
这既是转移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同样,它也能够让自己尽快的恢复理智。
在得出结论之后,比如当下是愤怒,是怨恨,是恼怒,是不满。
接下来,就应该问一问自己:自己到底是因为什么而产生了这种情绪呢?
是因为对方的缘故,对方某些方面做的不够好;还是因为事情没有按照自己期待的那样,与自己期待的结果背道而驰;或是因为自己的主观评价,故而心生不满等。
尝试着去分析,可以从对方,事件本身,以及自身原因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并从中寻找答案。
当然,得出答案并没有结束。因为除了当下、已然发生的事情,我们还需要考虑到下一步该怎么做。
所以,紧接着,最好问一问自己:理想状态是怎样的,以及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呢?
简言之,这是问真实的需求。
你只有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才能确定方向,寻找到正确路径,这样才是与理想的结果紧密相关的啊!
此时,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恭喜你已经差不多走出情绪,并逐渐恢复了理智了。
接下来我想不用多说你也知道,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和自己最迫切想要实现的目的联系起来了。
然后,就是作出决策,付诸行动。
自然,情绪也日渐不攻自破了。
事实就是这样,情绪不是山洪猛兽,它并没有多么可怕,了解情绪发生的过程,恢复理智,这时候还有什么能阻碍到你去实现梦想呢?
我相信,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些,等你回过头再去看这件事,你一定不会觉得情绪是可怕的。而且,长此以往,你形成了良好的习惯,你可能会发现,好像很多事情处理起来感觉轻松多了,不仅效率高了,甚至人缘也在慢慢变好。
说到底,谁也不希望和一个反复无常的人待在一起,而情绪稳定则能够较好的相处。
所以,了解情绪发生的过程是必要的,只有了解了它,才能更好的走出情绪来,才能更好的专注于当下,生活、工作、家庭,以及真正重要的事情。
有效改善自身情绪,共创美好生活
不得不说,人们是如此容易被引导,甚至诱导,误导。情绪可能是本能反应,也可能是因某件事诱发,还可能是受他人影响等,诱因可能有很多,那么,如何才能有效改善自身情绪呢?
毕竟,我们也知道,情绪并不总是消极的,它同样可以有积极的一面。
正如老子所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而且,情绪憋得太久,也很可能突然就爆发,从而造成破坏性的结局。
我想,那场面应该不会是人们所乐见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想到人类之所以能存活下来,情绪在其中起到了生死攸关的作用。
同样的,关于情绪的作用还有很多,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同情心、同理心、社会伦理等,这些何尝不是由情绪在引导着我们,触发我们的感情,带来以温暖,以感受,以及构建我们的生活等等。
可以说,“情绪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正因为有情绪,才让我们的生活如此生机勃勃。”
所以,如果能够有效改善自身情绪,尽可能消解情绪的负面影响,能够理性的看待情绪,并做好引导,情绪则将赋予我们发现美好,收获美好,共创美好生活。
比如开心、自信、自豪、欣赏和爱等,这些正面的情绪不仅对我们自身有着强大的能量,同样它们也将在我们与他人相处时潜移默化中感染别人,带给别人以能量。
那么,应该怎样做呢?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到一本书了,《情绪剖面图》。
《情绪剖面图》,作者陈冬冬,“火山模型”理论提出者,百仕瑞高级顾问,长期为世界五百强、央企及大型民企提供培训咨询服务。
《情绪剖面图》一书提出情绪的“火山模型”,从六个层面“情绪化行为”、“诱发事件”、“内心的情绪”、“主观的评价”、“当下的需求”和“心智的模式”来解释情绪。
书中内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能让人清晰了解情绪发生的过程,并掌握相应的化解工具,从而帮助我们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并轻松应对他人的情绪。
此书适用于每一个想了解或改善情绪的人。
“有效改善情绪”的关键就在于书中提及的“火山模型”。
那么,“火山模型”理论具体讲的是什么呢?
情绪的“火山模型”
在正式介绍情绪的“火山模型”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提及另一个理论,即弗洛伊德“冰山理论”:
“弗洛伊德冰山理论说的是,人的意识就像是漂浮在水上的冰山一般,能让别人和自己看见的只有露出表面的那一小部分,它们往往只是那一块冰山的一个小角;还有很大一部分则是藏于水下,而且越往下表示藏匿越深;而在两者之间就是潜意识,它是在水面与深处中间的那一部分,它可以隐隐约约地被看到,只要是一定的条件那么它就会很明显得展露在人们面前。”
“火山模型”与“冰川理论”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有共通之处的。
情绪的“火山模型”,将情绪分为六个层面:“情绪化行为”、“诱发事件”、“内心的情绪”、“主观的评价”、“当下的需求”和“心智的模式”。
其中,“情绪化行为”和“诱发性事件”是表现在外的,是我们能看到、听到的部分,就像火山喷发一样。这与弗洛伊德中讲的人的意识漂浮在水上的冰川是一致的。
“内心的情绪”、“主观的评价”、“当下的需求”和“心智的模式”则是发生在心理层面的,属于内在的,是看不到的。就像火山内部的活动,其实早已暗潮汹涌,我们却毫不知情。
对于情绪管理而言,看不见的那部分是至关重要的。就像要火山不喷发,不能等到火山喷发了,那就太迟了。
所以,从火山看不见的那部分入手,从原因层面着手,了解它发生的原理,进而采取相应措施,如此才能更好的让火山“偃旗息鼓”。
同时,这也就要求我们懂得从自身出发,去发现情绪的脉络,然后顺着这个脉络,找出控制的方法。
诚如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所言:
“任何人都会生气——这很简单。但选择正确的对象,把握正确程度,在正确的时间,出于正确的目的,通过正确的方式生气——这却不简单。”
那么,具体应该怎样应用呢?
首先,我们应该想到情绪发生的过程是:诱发性事件——当下的需求——主观的评价——内心的情绪——情绪化行为。
很多人可能有注意到,“心智的模式”怎么不见了?
其实,处理当下的情绪,不用考虑“心智的模式”,只需追溯到违背满足的需求就足够了。
之后,便是通过自身调节或借助工具化解情绪了。
自身调节的方式有,比如运动,跑步、散步、爬山等通过专注于当下而转移注意力方式;又比如相对静的方式,阅读、瑜伽、泡茶等通过一些简单的方式慢慢疏导情绪;还比如通过一些能够带来快乐的方式,美食、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等等。
借助工具在《情绪剖面图》一书中,主要讲的是将“火山模型”背后的原因分解出来,进行评估。
这主要是借助思维工具进行分析、评估的方法。
比如情绪化行为可分为:
我减少了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
我能及时发现自己产生了情绪;
我能及时观察出别人的情绪;
我能通过“责任分析法”来分析自己的责任。
其中,“责任分析法”也是属于思维分析工具的一种,同样的,书中还详细介绍了“诱发事件”、“内心的情绪”、“主观的评价”、“当下的需求”和“心智的模式”的各种引导我们思考和确定,以及正确评估的方向。
当然,要做到这些就像学习游泳一样,方法很容易就能理解,但没有假以时日的刻意训练,永远只能在岸上看别人在水中快活了。
所以,我们不要期待一夜之间就让情绪管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虽然过程中可能不乏充满挫败感的体验,甚至充满对自己是否能改变的怀疑,但是只要你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训练,必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些极为严重的可能已经不仅仅是情绪的问题,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厌食症、躁狂症等“习惯性情绪”,这些问题背后的创伤并不那么容易被克服和管理,这些请务必交给专业的心理医生。
在此,请允许我引用书中的一段话:“只有从改变自己的态度出发,本书才能对你有所帮助。”
改变对任何人来说都很难,但也正因如此,能够改变的人才更有机会,才能更好的把握机会。
最后,希望《情绪剖面图》能为你的改变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