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江街巷》99:美食大家李劼人

《老成都》(连载)

【文章:张义奇 ;配图:李劼人故居文馆所、完   璧】


                                                         指挥街小雅菜馆

        李劼人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也是一位实业家(编者注:新中国成立后的成都市副市长)。与当年绝大多数留学西洋的知识分子一样,李劼人也曾有过实业救国的理想。在他留学归来的30余年间,教书与创作的同时,还用了大量的精力从事实业活动。他既在机器修理厂厂长和造纸厂董事长兼总经理这样的高位做过,也在一条小街上的餐馆当过老板。不过当厂长是为了“实业报国”,而开餐馆则纯粹是为了生活。

        1930年夏,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与公立四川大学酝酿三校合一。成都大学校长张澜与军阀刘文辉意见相佐,愤而辞职。李劼人“自度在张澜先生走后,我也难以对付那些军阀。”所以在张澜离开之前就先提出了辞呈。

小雅菜馆店牌(李劼人故居文馆所提供)

        李劼人辞教之后,借了300元债务,在成都指挥街72号自己租佃的房子里,开起了一个小菜馆,店号“小雅”,其典故来自《诗经》。以古诗的描述暗指当时的社会,表达李劼人绝不回成都大学的决心;同时,也是为了解决辞职后的生计问题。

        餐馆掌勺大厨就是李劼人夫妇。经营的面食有金钩包子、炖鸡面、番茄撕耳面等;菜肴有蟹羹、酒煮盐鸡、干烧牛肉、粉蒸苕菜、青笋烧鸡、怪味鸡、黄花猪肝汤、厚皮菜烧猪蹄、肚丝绿豆芽、夹江腐乳汁蒸鸡蛋、凉拌芥末宽皮粉等;最受食客青睐的当数李劼人创制的豆豉葱烧鱼。这些很普通的家常菜,因烹制讲究而大受欢迎,文化界的名流乃至“五老七贤”都闻声而至。

        “小雅”的开张,大有“相如煮酒,文君当垆”的架势,李劼人与夫人杨叔捃轮流掌勺,只聘了一位白案师傅,跑堂的则是主动前来帮忙的李劼人学生钟朗华。李教授开菜馆,在成都引起了轩然大波。“文豪当酒佣”,“成大教授不当教授开酒馆,师大学生不当学生当堂倌”,大小报纸争相发表这一消息(许多年后,钟朗华还在回忆中写道:“李劼人先生开‘小雅’谋生,是向旧社会宣战,是对军阀、官僚恶势力的不妥协,是对那些社会寄生虫的嘲讽”)。

        李劼人夫妇都是美食家。李劼人又留过洋,所以“小雅”的经营很有特色。杨叔捃说,“开‘小雅’时,每周都是我们商量做菜,最后是他开菜单,他说我写下来。”“小雅”的面点和菜肴每周都要变换品种:面食有金钩包子、炖鸡面、番茄撕耳面;菜肴有粉蒸苕菜、酒煮盐鸡、肚丝炒绿豆芽、干烧牛肉、黄花猪肝汤、厚皮菜烧猪蹄,还有外国的番茄土豆沙拉等等。李劼人在酒馆的墙上写了几个大字:“概不出售酒饭,堂倌决不喊堂。”

        李劼人厨艺之精湛,他的中学同学李璜曾说:“劼人观摩有素,从选料、持刀、调味以及下锅用铲的分寸与火候,均操练甚熟。”再加上他经营的菜品都是当时其他菜馆所没有的。这种独具特色的川菜,得到了不少食客的青睐。“小雅”因此名声大振,许多人以为李劼人赚了大钱,于是引起了兵痞和绑匪的觊觎。1931年12月,刘文辉手下一个连长支使绑匪将李劼人刚满4岁的儿子李远岑绑了票。李劼人被迫举债1000大洋,通过袍哥大爷邝瞎子从中斡旋,才将儿子赎回。

        “小雅”仅经营了一年多便关张了。不过通过绑票事件,李劼人认识了邝瞎子,从而使他找到了《死水微澜》中的袍哥罗歪嘴形象的原型。站在“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角度,对作家李劼人个人来说,不算成功的经营却未尝不是成功的生活体验。正是由于长期与各种商人打交道,所以他谙熟商人们的种种嘴脸和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这些便成就了他20世纪40年代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天魔舞》。那群魔乱舞的情景,是抗战胜利前后成都最真实的写照!

2009年指挥街川菜小吃店(完璧摄影)
指挥街川菜小吃店(疑为72号当年李劼人租居及小雅菜馆旧址);70号院落为四川日报社宿舍(完璧摄于2009年)


                                                          笔下川菜亦飘香

       李劼人先生是乡土文学大家,也是乡土美食大家。他的作品不但时代风云激荡,而且处处美食飘香。阅读“大河小说”,稍不留神就像书中人物黄澜生一样与川菜美食碰上了。且看《大波》一段文字:“黄澜生一凝神,才发觉自己的大腿正撞在一口相当大的乌黑瓦盆上。要不是两只大手把瓦盆紧紧掌住,它准会从一条板凳上打碎在地。光是瓦盆打碎倒在其次,说他赔不起,是指盛在盆内、堆尖冒檐、约莫上千片的牛脑壳皮。这种用五香卤水煮好,又用熟油辣子和调料拌得红彤彤的牛脑壳皮,每片有半个巴掌大,薄得像明角灯片;吃在口里,又辣、又麻、又香、又有味,不用说了,而且咬得脆砰砰地极有趣。这是成都皇城坝回民特制的一种有名小吃,正经名称叫盆盆肉,诨名叫两头望,后世称为牛肺片的便是。”

        这类文字在李劼人笔下比比皆是。从粗犷的平民食物到精致的官宦宴席,从菜肴的原材料到烹制工艺,在李劼人的作品中都能读到。如天回镇的红锅饭店、正兴园的鱼翅席、枕江楼的醋溜鱼和鲜醉虾;具体写到的美食就更多了,温鸭子、活水鱼、肉八碗、陈麻婆、宫保鸡丁、夫妻肺片、叫花鸡……不一而足。李劼人作品简直就是一部川菜大全。

李劼人选集(李劼人故居文馆所提供)

        李劼人早年跟随做官的长辈出入大场面,见多识广;母亲又是烹饪高手,因此李劼人的厨艺既有真传又有创新实践。中学时代的李劼人有个绰号叫“精致”,是说他爱好修洁。其实这正是他的性格,做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在烹饪上他也同样讲究精致,从选料到制作一点不含糊。在法留学时,为做烟熏兔,他非要用花生壳熏不可,叫两个跑采买的同学画起花生图形,跑遍了巴黎城的旮旮角角(编者注:川话,即每一个角落),最后才在郊外一吉卜赛人手中买到两斤。还有一次李劼人要做豆瓣酱烹制正宗川菜,采买同学跑遍巴黎,最后找到一位西班牙商贩专程进口了几斤。商贩大惑不解:“你家到底有多少电灯罩?”原来当地人用辣椒仅仅是作灯罩装饰。

        李劼人之于川菜,有实践、有理论。1947年,他在《四川时报》连续发表43篇文章,总标题就是《中国人之衣食》;后来他将这组文章收进《漫谈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在这部17万字的作品中,李劼人阐述了中国菜特别是川菜的历史沿革、制作工艺及其特征,各派菜系风格的比较等等。在现代作家中,对川菜有如此精妙的理解,李劼人之外没有他人。讲川菜如夫妻肺片、毛肚火锅、强盗饭、叫花子鸡等,他不仅详细写出了它们的起源,而且清楚说明了它们的制作工艺、原料来源、以及受到食客青睐的程度。

      (下篇:《渐行渐远烟袋巷》)

你可能感兴趣的:(《锦江街巷》99:美食大家李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