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爸爸讲中国地理:开篇的话

中国历史告一段落,下一个大专题好像自然就该是中国地理吧。历史和地理是密不可分的,因为那一幕幕的历史剧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呀。中国历史脉络比较清楚,所以单讲了,以后还打算聊聊世界历史,那是多条线索并进的,我就打算以世界历史地理的形式来谈,说一个地方,串起一段历史。

聊中国地理,也会和历史事件结合起来,如果单纯的讲这块地方的水文、地貌,那就太无聊啦。除了地理特征,我们会说说这里发生过哪些历史上的大事,出过哪些名人,有什么特产,尤其是有什么好吃的(已经流口水了)。所以咱们聊的这个地理,可以叫历史地理,或人文地理。

不知70、80后的朋友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爸爸是地理通,哪个城市在哪个省的什么地方,顺嘴还能讲两句那个地方的方言。妈妈则是地理盲,说起一个城市,拿起地图也得找半天。现在好像也没什么变化吧。关键是孩子们跟妈妈在一起的时间居多,我感觉地理盲的范围要扩大呢。

了解一点地理还是有好处的,它能培养从宏观思考问题的习惯,比如谈起长江三角洲近几十年迅速繁荣的原因,如果你的眼前能立刻展开环绕着上海的一圈城市带: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嘉兴,地理就给你提供了一个直观的分析视角。它能培养联系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比如为什么从汉唐至宋元,首都经历了西安-洛阳-开封-北京,自西向东的变迁,这就要从地理上去找原因。

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欣赏古诗词,了解了四川盆地的地理构造,读《蜀道难》就更能体会那“猿揉欲度愁攀缘”的惊险,熟知河西走廊和西域的地理,才能体会“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苍凉落寞。还有,最起码的,它能增加谈资啊,遇到一位新朋友,最适合切入的话题就是故乡在哪,有什么特产之类的吧!

其实胡爸爸算比较宅的,地理知识多数从书上读来。虽然全国各省都跑到过,但基本都是出差,办完公事立即返回,没怎么在各地转过。了解地理,亲身体验很重要,但有人说一年要出去旅游几次,才能开阔眼界,我觉得这是个误区。这种认识是从著名的老话里来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是,古人行万里路,那真是“行”啊,跟咱们坐高铁1小时350公里完全是两码事。

真正的行万里路是怎么个行法?不说古代,举个现代的例子,学生时代的毛爷爷,在暑假和同学不带钱,徒步游历湖南五个县,沿途乞讨(其实沿途都得到一些乡绅和名士的接济),露宿或是在寺庙借宿,他们对每个县的人口、经济、社会结构、社会矛盾等等都做了极为详尽的了解。你看,古人说的行万里路得是这个行法,咱们有多少人能做到?反正我是做不到。所以还是舒舒服服坐在家里,跟着胡爸爸一起聊聊地理吧。

当然出门见见世面还是有好处的,记得刚上大学,和同学一起坐火车,大家都是第一次独自离家,难免拘谨,独有一位好像是上海的同学,挥洒自如,沿路给大家介绍经过的城市、景点。原来他上了高中后,家里就让他自己一个人外出旅游,别看才十八九岁,已经独自去过好多地方了。我也有这种想法,高中以后,可以几个孩子结伴独自出去旅游,别跟旅行团,除了看景点,还要在当地逛逛街、和人们聊聊天,这就有点行万里路的意思了。咱们的地理课,就当是给你们提前做攻略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胡爸爸讲中国地理:开篇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