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规范,拒绝表演——在公开课中历练成长

你喜欢上公开课吗?你害怕上公开课吗?

特级教师程红兵曾如是问。作为一名历经数十次公开课磨炼的资深教师,如今的公开课于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挑战。

第一次上公开课,是在2010年11月底。彼时刚刚入职,为了备好一节课,四处搜寻素材、观看相关上课视频,依葫芦画瓢,总算圆满完成任务,得到了时任校长及众多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因而也得到了难得的外出学习的机会。

第二节公开课是在外出学习回来后的汇报课。第一次外出学习,听了整整24节课,写了满满一大本听课本。听课的过程收获满满,总想着要把吸收到的干货在回校后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却与现场听课时大相径庭,殊不知脱离了学情的一味模仿总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

许是慢慢冷却了刚刚入职时的那股激情,接下来的日子里,不咸不淡地完成学校规定的一个学期一节公开课的任务,偶尔服从学校安排无参加区里组织的现场教学竞赛。琐事缠身,加之怀孕生子,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成绩已是万幸,专业发展无从谈起。

一直到2015年6月,彼时孩子慢慢长大,沉寂了好几年的我再次燃起认真磨好一节公开课的热情。正好市教研中心组织同课异构活动,我毫不犹豫地争取到了语文课的执教机会,与另一个学校的一位老师采取不同的方式执教《斑羚飞渡》。备课与上课的细节早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忘,但是评课时市教研员储老师的点评令我终身难忘。第一次听到一句简洁到极致却又一针见血、令我醍醐灌顶的点评,让我明白原来我的课还可以如此修改,也让我坚定了在公开课中成长的决心。

2015年至今,拒不完全统计,执教各级公开课、比赛课超过二十节。其中对我意义最为深刻的是2016年11月29日在深圳上的一节课。准备过程相当仓促,11月23日接到上课通知,11月26日出发前往深圳。短短三天的时间,在正常完成语文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的前提下,居然在没有熬夜的情况下磨出了一节自我感觉还不错的课。同时也感谢工作室导师,找外援、勤听课、巧评课,总算在出发前基本搞定。

由于是翻转课堂的形式,因此需要跟学生提前一晚见面。11月28日晚上,晓希陪我一起去了借班上课的学生所在的学校。感谢对方班主任兼语文老师的全力配合,与一群陌生的学生迅速打成一片,为第二天的课堂充分预热。11月29日,我的课安排在会议的最后一节,美名其曰压轴表演。与试课时的效果迥然不同,深圳的这群孩子给了我莫大的惊喜。分组学习、讨论,小组代表上台带图讲解,此时的我果真实现了“以生为本”的课堂,担任的角色只是把各个教学环节串联起来并在学生发言完毕予以补充和追问。

这节课结束后,好几个来自其他省份的老师上台找我拷贝课件。从来都是等着拷贝名师课件的我第一次体验到这种被人认可的莫大的荣耀感,而思维导图的第一次成功运用也让我逐步开始这方面的课题研究。一次新的成功的尝试,坚定了我乐于上公开课并在公开课中历练成长的决心。

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先后把思维导图运用在“分析人物形象”“理清文章思路”“修改病句”“合理文章布局”“名著阅读”等专题复习课上。连续几年担任初三把关老师,一直为学生在梳理语文知识点时的混乱无序而困扰,思维导图的引入可谓雪中送炭,尤其对于自学能力强的学生而言,可谓运用得炉火纯青。考前计划、试卷分析……这些并非老师布置的常规作业,不少学生迁移性地用思维导图来呈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想这就是老师的最成功之处了。

2017年7月初,再次承接到了一节对我意义非常重大的一节公开课。教科培汤老师通知我,做好暑期磨课的准备,9月份赴太原执教一节数字化教学展示课。本次活动由人教社主办,不愧是全国最权威的出版社,人教社为我配备了全国最顶尖的指导老师——中语会尤炜老师。

当时选定的篇目是《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课文已经被诸多演绎,绝大部分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信”与“礼”。尤炜老师则提出既然是经典文章,那么则需另辟蹊径,可以从"方正”二字做文章,以课文为切入点,探寻魏晋人士的风骨。

素读文章、搜集资料、设计流程、电话磨课,暑假便在这样的过程中倏忽而逝。8月底去横琴一中做了一个分享,顺便向久仰大名的蔡荣副校长请教。善于抓住身边的学习资源,一向是我所坚持的。感谢蔡荣老师与工作室金老师,他们宝贵的修改意见让我对执教这节课有了基本把握。

9月开学,惊闻教学系统还需重新适应。我们学校一直都是用畅言智慧课堂授课,而太原授课现场则支持forclass。这无疑又是一场新的挑战。感谢forclass的技术人员,一对一教学,细致耐心,让我这个技术小白很快熟练地掌握了这一新平台的使用。感谢来自广州的南方数字化教材出版集团的吴总和叶子,多次从广州赶过来为我做好现场设备与技术支持。感谢金海岸中学的孙月老师,在我们学校没有设备与系统的情况下协助我借班借场地上课。

多方支持下,这节课最终在9月21日于太原得以呈现,因而也结识了一群更加优秀的同道中人。他们的专业、敬业与乐业让我深感自己的不足,从而也坚定了走专业发展道路的决心。

2018年至今,基本每个学期都是承担两节以上校级以上公开课。以刚刚过去的2019年上半年为例,一节区公开课,一节国家级课题研讨课,一节市级比赛课,整个学期,基本处于上完一节课又来一节课的马不停蹄状态。说不累是假的,但是每节课所带来的收获足以抵消一切疲劳。

一直认为,公开课是年轻老师掌握课堂规范进而超越规范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主阵地。感恩一路陪着我共同成长的恩师、同仁,让我能一次又一次抓住成长的爆破点,享受上公开课带来的成就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超越规范,拒绝表演——在公开课中历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