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终结——故事的本质

当我们努力创造出这样一个作品的时候,世界是会看到的——王人超

一个故事的主体,一定是它的内容,其次才是技法的包装。


熬夜看完了《孤岛终结》,从一个观众的角度来看,一部影片的最核心的东西依然是在于内容,其次才是技法。对于科幻片而言尤其如此。科幻片的意义在于,在现实的基础上构造一个虚拟的全新的,符合逻辑的世界,将凡尘中的人们不曾想到或者想到过但从未当回事的想法编制一个故事呈现出来。将你想要呈现的故事讲述给观众。这就是一部影片诞生和存在的全部意义,所以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有了内容,特效,演技才有的放矢,有了内容,然后想尽办法地,不遗余力地去实现它,一部好的作品自然就会呈现出来。当下雷剧泛滥,IP盛行,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便是内容:很少有人知道自己想讲什么样的故事,想好了剧情,写不好人物,确定了人物,却又没有合适的情节连接,最后就只好东拼西凑,凑出一篇四不像的东西来,又或者干脆用钱“拿来”一篇现成的稿子,然后砸重金,请明星,做宣传,抢档期,搞噱头,借用原著的粉丝造势等等,包装手段不一而足,可以说是为了票房和收视率是费尽心思,等到最后放到观众面前的,不过是一个外表奢华,内里空虚的绣花枕头。不同的一群人按照同样流程走一遍,用同样的方法,很快就可以做出一个差不多的东西来。经典越走越远,影视变成了工厂里流水线一般的标准化流程,批量生产。这对于艺术是一场灭顶之灾。在遍地垃圾的窘境中,稍微有一个作品走了点心,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被大肆宣扬,恨不得奉上神坛。在此,笔者只想问一句,观众们对于影视艺术的标准何时已经降低了一个如此可怜的地步?

重新讲回内容,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要讲的故事有充分的了解,就必然能够合理地,完美地展现它,一个有清晰内容的故事的每一个环节必然都是确定而无法更改的, 这种情况下讲述故事的人必然无法在内容上做出任何一步让步,因为一旦有一处地方出现差错,整个故事就完全无法进行下去,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倾尽全力完美地呈现故事中的情节,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会出现内容空洞或者雷同的情况?每一个人的思维都是独一无二,无可复制的,而每一个故事都是讲述人思维的浓缩呈现,有一个有内容的故事作为支撑,有“理”可据,又何愁演员,拍摄,宣传无的放矢?一个独特的故事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它的亮点所在。

《孤岛终结》是一部有内容的影片,它的制作人知道自己要讲什么,所以即使经费少得可怜,却总能用到刀刃上,所以即使亲戚朋友毫无演技的客串出演都能呈现出一部佳作。

在世界末日到来前的最后24小时,林夏要把人工智能TESS带入到彼岸计划的卫星信号范围内,在确定无法拯救地球上剩余10亿人的情况下,尽全力去拯救有可能成功的彼岸计划中探寻外太空的飞行员。这是我们希望被听到的故事的主体,然后故事围绕这一点展开,林夏要去哪儿?为何如此匆忙?为什么车里的人会死亡?为什么她要给陌生人收尸?跟林夏说话的声音是谁?林夏为什么只有一个人?为何林夏一定要去那座小岛?为何林夏看起来如此虚弱?为何上岛之后林夏还要长途跋涉?

影片采用回忆和现实交叉的手法,用现实不断给观众设下一个又一个疑问,同时又通过回忆一个一个把谜团解开,不同国外科幻大片开头震撼的末日景象,《孤岛终结》在这种交叉过程中把末日的情形一点点放给观众,同时也把以林夏为代表的科学家内心的纠结复杂一点点呈现出来,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科幻片最终总会出现一个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剧情,《孤岛》一直在向观众强调,情况很糟,糟得简直不能够更糟糕了,这一次,没有人可以拯救人类。就连具有超强计算能力,能够模拟到未来2个世纪情况的人工智能TESS,也不可以,尽管他看起来非常像一个救世主,不仅如此,不久之前,人工智能TESS为了避免更多的人受害而放弃了500条人命,不久之后,林夏作为一个科学家却要“无论如何也要放下这地球上的10亿人”,这是违背道德伦理的,从来以最小的牺牲最大可能保留有生力量的人类怎么能够接受这样的结果,这可是整整10亿人!但是影片同样也抛给人类一个难题,没有办法,没有办法能够拯救者绝大多数的10亿人,即使被认为总能创造奇迹的科学家也有做不到的事情,这一次,被给予了拯救世界的他们,再也拯救不了世界了,他们可以做的,只有尽可能把希望寄托在四年前出发的宇航员们身上,尽管轨道修正的概率只有70%。但是依然值得一试。毕竟这是有可能的。曾经以为你们将为了这10亿人而牺牲,这一次,让我把生的希望留给你们。这是一个很难令人接受的结果,却不得不接受,纠结,科学在人性和研究原则之间进退两难时的纠结,这是《孤岛终结》的意义,这就是它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我们时常太注重技法,而忘记了内容本身,所以我们作品的可取之处也只有所谓技法。


本文文字为原创,图片均来自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孤岛终结——故事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