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茶经中写到“茶有九难”—茶之制造、鉴别、器具、茶之用火、用水、炙烤、茶之研磨、煮和饮。其中鉴别一题其实涵盖了从茶之出一直到品饮的全过程,古代如是,当下亦如是。
现在不管是在茶山或是城镇,我们频繁地看到“古树茶”字样,从几十到上万元的古树茶比比皆是。古树、单株、母树、千年、纯料,野生……我们经常会遇到把小树茶当成古树茶泡給我们喝的茶农以及卖茶人,所以如何鉴别古树茶成了我们喝茶人必过的一关。
在同是云南省的大理古城,离茶区还没有太远,就已经有了几十元、几百元一饼的“老班章”和“冰岛”茶,其它名山名寨的茶更是到处可见,先不说古树茶可不可能全国每个人都能喝上一杯,就说这个价格,就不可能是了。到底“古树茶”的定义是什么?你听到的“叶片大的就是古树”是真的吗?花高价买的名山古树茶才是真的吗?
不管怎样,先来看看关于古树茶我们知道的一些真实面貌吧,至少是这些年每年泡在茶山几十天,回来喝上几百天的一点经验:
1、理不清的古树树龄
多大树龄才算古树?有说300年,有说200年,有说100年,有说七八十年,其实有哪个山头的古树是经过鉴定的呢?最真实的是亲眼看到古茶树那一个个比较粗的树根,树干树枝上斑驳的白斑显示着岁月的沧桑,当然还有茶地主人回忆着至少有着四、五代岁月的这片茶地。
事实上,古树的树龄其实是很难精确测量的,目前并没有太好的方法。科学的说,C14什么的用在这上都不靠谱,没有什么仪器能达到哪怕还凑合的结果。不仅活的难测,就是把树砍了数年轮,也可能因为气候土壤等原因出现较大偏差。
更为重要的是,茶树也不一定越高龄茶质越好,因为最终影响茶汤本质的除了树龄还有茶叶生长的生态环境,两者缺一不可。相对来说,高龄茶树所产的茶的更细腻,更平和,也更珍贵。但百年左右的茶树也可能香气高扬,滋味有特色,还是要用茶汤说话。
2、一座茶山不止一种茶
茶圣陆羽曾说,阳崖阴林,在不同的茶山,优质茶园的位置和朝向各不相同,有的是阳光充足的好,有的是林地里的好。同一片座山头茶地里会有不同的茶树品种,同一个茶树品种会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就连同一棵茶树的阴阳两面都会有不同味道的茶叶。
实际上在同一座茶山,不同茶地、不同茶农家所产得茶在当地人的心目中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千万不要以为同一座名山都是一个品质,一个价格!
关于古树茶一个更冷的事实是,零售市场上买的班章冰岛基本没有真的,甚至很多说得出名字的山头古树茶也基本没有真的。
3、明前茶、头春茶等于好茶吗
每年春茶季一到,“明前古树茶”、“头春古树茶”充斥朋友圈,我们只能每次把其中真实情况解释给询问的茶友:
“明前茶”是江南一带绿茶的季候概念,和普洱古树关系不大,在云南不同茶区甚至同一茶区的不同树种采摘时间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明前只能采少量,有的只能采芽尖,有的完全没有开采。多数优质的古树茶都不是明前茶,而那些大、中、小树茶反倒是明前期间的。
比起“明前茶”,“头春茶”要略微靠谱一点,从大的范围来说靠前面采的茶的比春尾茶的要好一些,但是并不是越前面越好。古树茶有其自身的规律,往往是春茶季期间的某些天茶质最好,前面、后面都相对逊色,这里面门道可深了,和植物自身规律、生态都有关系,这么玄的东西,有机会再探讨吧。
4、新茶不能完全体现茶山特色
一个尴尬的事实:每年有大量的古树茶,包括价格昂贵的名山,在未能充分体现其价值的情况下,当年就被稀里糊涂的喝掉了。
究竟存多久才能喝,这个问题涉及到适饮期,存期短的茶和存期长的茶各有优点,都可以喝。但是至少要有一两年的转化,才能大概看出一款古树茶的格局。
刚做好的新茶和存放一年以上的古树茶差异有多大,这不好定量,新茶品茶质及工艺,经过一两年以后,基本六七成的感觉就有了。所以我们建议边藏边喝,感受时间的魅力。
品鉴新茶,是基于对这款茶的熟悉度,只有建立起新茶老茶的对应关系之后,才能对新茶进行判断。太多的茶,新茶和老茶喝起来完全不一,而且喝的越多,就越觉得规律难以捉摸,这也是存茶的魅力所在!
5、越陈未必越香
普洱茶的存放是个大课题。只要是好茶,如果存放环境正确,短存期的茶和长存期的茶都很不错,不过普洱茶的转化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只是越陈越香那么简单。
什么叫存放合理?就是满足三个要求,避免外界干扰,防止芳香类物质流失,合适的温湿度。这个课题很复杂,对于初级茶友来说,最重要的原则是要保持茶品的密封和合理的含水率。所以通风什么的就免了吧,那是为了防止发霉的,芳香类物质会快速流失。如果存茶还在考虑防霉的问题,说明还没入门呢。
在合理存储的前提下,茶品不同阶段的香型有不同的特点,不是和时间的正比关系那么简单。大体来说,前期的香更清扬一些,后面更醇厚一些。“越陈香越陈”可能更准确一些。
6、是否古树和外形无关
常有各路大师通过干茶或叶底的外形来判断一款茶是不是古树茶,这都是胡扯。台地茶的品种简单;古树品种是丰富多彩的:不仅包括大叶种,也包括中叶种,小叶种;有长的、圆的、扁的、柳叶形、卵形、心形;有锯齿锋利的,也有锯齿模糊的;有叶片厚得跟皮革似的,也有跟纸那样薄的。这些外形差异都是品种不同带来的,和是不是古树茶没有很大关系。
过去受易武和勐海地区茶山影响,人们认为大叶才是正宗,现在这种观点已经逐渐被抛弃了。
唯一能通过外形判断是否古树的情况是,你知道原料就来源于这座山,而你完全清楚这座山有几个品种以及品种的特点。这个就不是大师能干得了的,能分出来的是茶农,当然出了这个山,茶农的经验也不灵了。
7、理性看待名山
关于名山,记住三句话:名山一定有好茶,名山茶不一定好,好茶未必在名山。
第一句,名山一定有好茶。不管名山成因如何,有历史的,有一时口感偏好的,有炒作的,但是有一点,名山一定有特点鲜明的好茶,而且是让大众喜爱的,性价比不论。
第二句,名山茶不一定好。名山有好茶,但你去名山收的茶未必好,为什么?请往上翻,一座茶山不止一种茶。
第三句,好茶未必在名山。一些有好茶的地方,或是因为交易不便、文化闭塞、产量稀少又或是说不清楚的原因,不为人知,这些茶的水平并不低于名山。
买名山还需要考虑原料真假,即使真的还要考虑性价比,即使不差钱还要考虑过度采摘品质下降的问题。
8、品鉴古树有内涵
相较于葡萄酒、咖啡等文化饮品,目前对古树茶的品鉴整体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显然不在茶,古树茶要比前面两种饮品更加丰富有内涵,那原因应该就是在人了。
这些年我们听说的关于普洱茶品鉴的常用词有“霸气”,还有相反的“柔”。而实际上,普洱茶的香气高达二十几种,关于口感的词汇也不少,关于体感的词汇亦远比其他饮品丰富。之所以目前大家还没有用上,和经济发展阶段,文化兴起的时间点不无关系。
9、神秘的茶气
听到茶气,有的人就觉得玄虚,实际上茶气是绝大部分喝古树茶的人都会有过的一种体验,如后背发热、渗汗、身体通泰,敏感的人会感受气血运行,在身体的一些穴位比如百会、涌泉等也会有感应。当然因人而异,有些人没有体感也不能说喝的就不是古树茶。
茶气这个词是近年来兴起的,但是这些体验并非是现代人的发现,古人早就记载过,大家比较熟知的是卢仝的《七碗茶》诗,对茶气的描述不仅准确,也很优美。"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