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的木兰陂水利(三

前天,我在木兰陂北岸的冯智日禅师纪念馆里,想到了这位千年前的智者,他与现在木兰陂的关系是世人皆知的,然而他与水之间,与木兰溪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冯智日禅师与妙应禅师(圆寂大师)是有关系的。

  话说到这,必须提到唐代高僧、莆田人妙应禅师。妙应曾经有“水绕壶公山,莆阳朱紫半”的谶语。唐代制定,以紫为三品官员服色,“朱紫”,借指官员。这两句话大意为,当木兰溪水不再白白流入大海,而是绕着壶公山流灌的时候,莆田就会出现很多的大官。我们先不说妙应禅师这句话的隐喻所在,去掉迷信色彩,却也可以看出妙应的预言了得。因为当时壶公山前是白茫茫的一片盐碱地和海滩,妙应竟能萌发如此大胆的设想,引来木兰溪之水绕着壶公山萦流,浇灌山前万盐碱地,可见他也不是一个凡人了。据说当时有人曾经问过妙应说:“溪陂几时可筑?”妙应回道:“逢竹则筑”。其实,兴化话“竹”与“筑”同音。这句话本来是说:“到筑的时候就筑。”

这样说来,与水有关系的,与木兰溪有关系的,是唐代的有一天,从涵江来到木兰溪畔广化寺的妙应高僧。

1200年前的这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智者,想着“水绕壶公山”的事,那么他到底有没有做了些什么?有。

妙应禅师想到水绕壶公山,但要真正利用好“木兰溪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所说的“逢行则筑”,落实在1064年到1083年之间整整二十年,经历了两次溃陂失败后在冯智日禅师插竹之地才得以筑陂成功。

妙应惮师生活在唐代末年,他去世后不到10年,唐朝结束,然后是50年的“乱世”,那时候的人们经过长达300年的中心化生活后,渴望着过一种去中心化方式的生活。

妙应禅师后来在伏虎岩上多年观察记录木兰溪水变化,这些记录,在他逝世后的一百六十年里,成为禅寺典藉内容。这些珍贵的水记录文字材料,给了一百年后热心学习,“散性混信,心存度世植德之举”的冯智日禅师非常难得的学习资料。

公元1064年,已经建立了100年的宋朝,是到了很富裕的宋朝。也是已经到了妙应禅师预言的“逢行则筑”的时候了。

整个宋朝时期,从朝庭到民间,都弥漫着一股浓得化不开的去中心化气息。公元1064年,16岁的官家少女钱四娘,是公元2020年16岁的中国女孩无法理解的;公元2020年的中国富一代与富二三代们也想像不出,公元1068年的富豪林世从当年的所做所为。

当一个人所生存的基本面,基本面下的箱体不一样时,在情感与情绪上是完全无法超越,完全无法理解时空上的隔离。

你可能感兴趣的:(去中心化的木兰陂水利(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