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基于文本的四重分析和问题导向下的思维训练

2020年4月20日 周一 晴

理想课堂下的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的气定神闲,张弛有度。自信来源于对教学理念的准确把握,对学生水平的了如指掌,对教材的娴熟驾驭,对课堂场景的拿捏到位。阅读教学的特点是掌握语言第一,获得思想、情感熏陶第二,但同时还要站着教书,跪着考试,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实行素质教育。

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要兼顾现实功能和教学功能,通过阅读增加见识,扩大语言输入,感知语言运用等。阅读理解的内涵是什么?理解词汇和语法;理解非文字信息;理解背景知识;理解语篇意图;理解隐蔽的意义和意图,理解语篇的结构等等。从这个角度,我们就有了文本分析的具体含义。现在两种阅读教学的范式是:learn to read or read to lean,在求学阶段,我认为学会读是重点,当然也要通过阅读来学习。

一、文本解读的四层含义:

1

写什么,为什么,如何写,写的如何。

第一阶段写什么中,这个阶段属于课文初步感知阶段,理解大意,单词成为拦路虎。教师最关注的是新单词如何处理。有预习清单或者导学案更好,没有的话,如何办?程晓堂教授的建议是先学语篇,再说单词。在语篇中感知单词,在反复的意义练习中附带习得单词。一句话,词汇在接触中习得。这时候的接触不仅仅是阅读,也包含阅读后面的相关活动。最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不要在一个语境中拓展无意义的其他词汇,不要串讲,重点单词只需要提好复现率就好。文本里理解中不要讲单词,在文本后再聚焦部分词汇。

第二阶段中为什么写,更多意义上关注篇章的核心价值观,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概念。这对教师的文本解析提出要求,能后看透作者的写作意图,读懂文字背后的意义。这也是文章对于英语人文性价值的具体体现,重要性不言而喻。

2

评论是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核心素养的文化意识培养可以借此落实。

第三阶段是如何写,更多意义上是文章的结构。文章结构会给以暗示。鲁子问教授对于篇章的分析:短语篇并列结构,时间线性结构,空间线性结构,总分绪论结构等,说明文章结构本身就自带含义,因结构不同,文本信息的侧着点也就不同,教师需要的是熟练掌握这些结构划分,为文本解读服务。

第四阶段是写的怎样?文本对话的最后一层,于自我的对话。我想教师需要做的是“把生活供在教育的神坛上”。只有这一层,才会打通作者与读者时间的隔阂,架起一座桥梁。活生生的生活是我们真正阅读的来源,个体的体验或感受是阅读这件事不竭的动力。因此,教师的设计要关注不同个体,同时这个环节也是教师职业兴趣发展的不可或缺一步,因为,教师的高峰体验来自师生情感和智慧高度交锋融合后产生的美感。

二、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

思维是什么?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

词汇学习可以与思维训练结合,在观察中思考、表达。阅读也一样,在观察、比较、分析、思考中发展思维品质。文章的结构中暗含思维练习。如短语篇并列结构中,要建构图式,需要信息归类,信息比较,最终作出选择。用英语方式追问是培养思维能力最直接的办法。

3

导入环节问题的设置直接与课文发生关系,简介明了;问题设置的逻辑关系“你、你朋友、陌生人、王平”层层层递进,让学生有话说。在问题设置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逻辑性。

识别新闻的格式-在新闻报道格式基础上写今天的英语课的新闻-根据清单,改正,重写新闻报道-自信地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文章。思维中的逻辑性。有知识,有能力,有思维层面。

概括是思维的第一属性。什么叫概括,就是能够在认识问题的过程中舍去所有的非本质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加以综合分析问题。从思维特点上讲,概括是思维的首要特征。概括是思维品质的基础,是依据科学的出发点。

第二个问题的价值是什么?答案Yes与No都没有关系,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理解和评价语篇反映的现象。第一问题是作者说了什么?第二个问题体现的价值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属于批判型问题。批判型问题是指教师以训练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为目的而设计的问题类型,也是指教师在学生准确理解文本的具体内容(内容型问题)和深层内涵(深度理解型问题)之后而设计的问题类型。

无论是文本分析的四个层面,还是问题导向下的思维训练,目的很简单,借助文本,训练学生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服务。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教学中基于文本的四重分析和问题导向下的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