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分离,人际关系的起点

她是一个聪明漂亮的女生,是父母一直以来的骄傲,是单位的优秀员工,是社会人眼中公认的佼佼者。

然而,她却选择在某一天凌晨五点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一个花样的生命就这么陨落了。

这是几年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个真实案例,至今我们公司的宣传片上还留有她的影像,而她的漫画日志也永远定格在了那个悲伤的日子。

从她表姐的一篇悼念文章里了解到,她一直是按着父母的要求成长起来的,对自己有着特别高的要求,对待工作、对待生活都是一丝不苟,但她说她觉得很累。

这难道不是我们很多人成长的缩影吗?

只是,她选择了彻底放弃这样的人生,而我们还在这样的人生中继续坚持着,绷着那根紧紧的弦,紧得近乎没有一点点弹性。

所以,我们做着别人喜欢我们做的事,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唯独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样……

所以,我们被禁锢了身体,而自由的思想遭遇被禁锢的身体时,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结果……

所以,我们说想得越多越痛苦,因为“想”只能把自己逼近死胡同,对现实没什么毛用……

所以,我们就这样一天天地纠结着,不甘着,不自由着,靠着被输血或者打鸡血过着情绪起起伏伏的日子……


而这本书,或许可以从源头去解开这个思想之结,不,更准确的说法是:砍掉这个结。这本书,就是《被讨厌的勇气》。


01不为人知的心理学第三巨头

《被讨厌的勇气》是关于阿德勒哲学基本观点的书,由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一起合著的,以一个青年和一个哲人像朋友一样的对话或者辩论方式展开,整整五个夜晚。岸见一郎于1989年开始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哲学,并进行了多年的心理辅导实践;古贺史健则是以对话创作为专长的自由作家,在近30岁的时候,邂逅阿德勒哲学,并连续数年拜访岸见一郎,向其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他就像是书中的青年,同时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在“青年”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出身的精神科医生。说起弗洛伊德和荣格,我们会比较熟悉,而提起阿德勒,大部分人是陌生的。他和弗洛伊德年龄相仿,他们的关系并不是什么师徒,而是平行的研究者关系。相比弗洛伊德的理论,阿德勒的理论太超前,因此在过了很久之后才渐渐被人开始理解和关注。阿德勒自己就曾说:“将来也许没人会想起我的名字。甚至人们会忘记阿德勒派。”但是,他说即使如此也没有关系。因为他认为阿德勒派本身被遗忘就意味着他的思想已经由一门学问蜕变成了人们的共同感觉。

阿德勒哲学和弗洛伊德的理论是根本对立的,差异在于:弗洛伊德倡导的是决定论,就是你现在的生活都是以前的过往所决定的,个人无法改变;而阿德勒的理论,却从另外一个角度,为人们开启了“自由”之门——人有选择的能力和自由!阿德勒心理学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现在的“目的”。

从目的论出发,让我们再回到文章开始时的例子。可以看出,女孩从小到大做选择的目的就是为了迎合父母、工作和社会的评价体系,在这种评价体系中,她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而当这种体系变成不堪重负的压力时,她选择了逃避,她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给自己按下了重启键,恶狠狠地表达了自己一直在内心中压抑的“反抗”。

这就是从小到大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体系,我们的父母是这种环境中成长的,然后他们再继续传承着这种模式,像呼吸一样自然,没有人会质疑,他们打着为我们好的旗帜理所应当地干涉着我们的人生课题,自己很累,也让别人活得很累。

阿德勒心理学看待人生课题的方式,给了我们一种终极解决方案。


02课题分离,可以真正让人自由

这里的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人一切烦恼的来源是人际关系,因为人根本不可能一个人活着,只有在社会性的环境之下才能成为“个人”。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各种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包括三个方面: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人际关系中最小的单位是“我和你”,最大的关系是“无限大”。我们这些小小的个体就在这些不同单位的人际关系中一直寻找着自己的位置,在寻找中渐渐地失去了选择的自由。

自由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不能获得自由?真正束缚我们的究竟又是什么?

是具有“倾向性”特征的认可欲求,而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他认为:认可欲求是一种本能性、冲动性的欲望,这种欲望就像是从斜坡上滚落的石头,但这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拥有把自己从下往上推的态度,所以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仅仅是一种欲望。

那么解决的办法就是从人际关系中活出自己的自由,首先是要进行课题分离。

不要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要被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不要去迎合别人的期待,不要去活在别人的目光里,自己怎么做,做什么,是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即使他们讨厌我们。

在人际关系中,活得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不畏惧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03 我想改变,与你的态度无关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想改变一种关系,也仅仅是因为自己想改变,而不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改变去改变别人的态度,也就是在改变的过程中剔除了一种得失心或者是功利心,让改变这件事变得更加纯粹——我想改变和你的关系,但至于你是否接受,是否跟着改变,是否更加讨厌我,这些反应都是你的课题,和我的选择无关。

那个女孩就是把父母的人生课题活成了自己的人生课题,这些课题彼此缠绕,课题的本主早已经失去了个体本来的样子,如果不逃避,她又该如何走出这个迷局呢?

压倒女孩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疾病,她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三十出头的人,如此年轻,可见她在工作中承受的压力有多大。她完全可以停下来,即使完全没有收入也可以支撑很多年,然后选择课题分离,抛开各种评价体系,去寻找自己内心真正喜欢的生活,画画漫画,生一个宝宝,给自己一段时间放空。可她的想法是:她讨厌那样的自己,之所以讨厌就是因为认可欲求,她不能忍受别人眼中的同情或者是其他别的什么看法,她太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而忘记了自己只是自己的自己,自己才是最关注自己的那个人。

女孩只是若干悲剧中的一个,还有很多继续发生着,而且悲剧的主角越来越年轻,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传统教育模式中对人本身的忽略。《被讨厌的勇气》以另一种哲学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出口,可以换一种视角去审视自己的状态,找到我们不自由、不快乐、不喜欢自己的真正原因,这不仅是一种思考方式,更是一种使用的心理学,人际关系之卡就在我们的手里,或许就隔着一本书。当然,我们不可能仅仅通过一本书去完全了解阿德勒哲学,但可以尝试去开启一扇门,去探索另外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与我们传统的思路完全对立,读得过程甚至会产生极端分裂和冲突的想法,但最终却会让我们走向身心和人际关系的真正和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题分离,人际关系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