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5日,著名作家叶永烈在上海病逝,享年80岁。
年轻一代可能对这个名字不太熟悉,但是10后和80后一定对他不会感到陌生。
他是报告文学作家,曾写过《红色的起点》、《走进钱学森》、《历史的绝笔》等报告文学。
他也是科普作家,直到现在,很多70后、80后的家里还保存着由他编写的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以及以及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
这是他们青少年时期关于“科学启蒙”的一段回忆,这,也是我的回忆。
我第一次看到《小灵通漫游未来》还是我舅舅给我的,据说这本书是他在读小学时因为成绩优异,所以学校发给他的奖品。我还记得那本书的封面已经磨得毛边了,而且里面的书页也已经发黄了,可想而知,当时还在读小学的舅舅一定看过这本书很多遍了。
虽然这本书经过几次搬家之后,最终不知所踪,但我至今仍然记得“环幕立体电影”、“气垫船”、“人造器官”……这些在书中提到的新奇事物,在当时的我看来,这些都是一种幻想——因为我们怎么能够预见未来会发生什么呢?
那时的我们觉得2000年是多么遥远的未来啊,但是弹指一挥间,在书中曾经出现过的新事物出现的新事物现在已经不再只是幻想出来的名词,而是真真切切的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
“这电影的立体感真强,银幕上的那些山峰,前后分明。树林看上去也有前有后,大雁完全是悬空在那里飞。”
当时的我在看到书中这段文字时,是无法想象出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的,因为那时我们所看到的电影画面呈现的是平面效果,“立体感”、“前后分明”、“悬空”,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难在脑海中想象出来的场景。可是要让现在的孩子来看,我想他们大概会笑话我们的想象力有限——因为这不就是4D电影么?
是呀,那时的我们无法想象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但在书里我们真的和未来离得不远。
“这是一个塑料做的盒子,盒子上有一块火柴盒那么大小的荧光屏。我从荧光屏上看到爷爷一边在看报,一边在讲话呢。原来,这是一个微型的半导体电视电话机,使人既能听到对方的讲话,还能看到讲话人的动态、表情。”
你知道书中提到的塑料盒子是什么了么?对了,就是可视电话,如今再来看《小灵通漫游未来》我们会发现原来书中那些奇妙的新事物,都在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说到这里,我猜你们会不会认为叶永烈老先生是一位预言家呢?
还真别说,一位网友就曾在豆瓣上留言:
“当我看到书中所描述的那个未来渐渐在现实生活现实中上演,我就很希望叶永烈能再写一部,我纯粹把它当做预言家了。”
足以可见,《小灵通漫游未来》,以及它的作者叶永烈在当时的青少年心中影响很大。
当然,除了《小灵通漫游未来》外,叶永烈老先生的作品还有参与编写的《十万个为什么》,一直到现在,这套科普书仍然位于同类型科普书排行榜的前列。
关于叶永烈和《十万个为什么》之间的渊源,还有一个小插曲: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叶永烈本来打算报读北大新闻系,但是却阴差阳错的选择了化学系,可是在他的心里却一直有一个文学梦,于是,叶永烈常常会一个人跑去听中文系的课。
在经过了化学系系统的学习之后,叶永烈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于是他萌生出了将科学知识和文学结合起来,尝试写科普小品文,并且集结出版了《碳的一家》一书,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
而通过这本书,让当时正在组织编写《十万个为什么》的主编曹艳芳决定给叶永烈一次参与化学分册的创作工作,结果从1961年的第一版到如今的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我们都可以看到编写者的名字中始终有“叶永烈”这三个字,而他也是唯一一位参与了《十万个为什么》1-6版编写的作者。
除了写科普,叶永烈还是一位报告文学作家,他曾撰写过《1978:中国命运大转折》、《星条旗下的中国人》、《历史的绝笔》、《走进钱学森》等纪实文学,同样深受读者的喜爱。
如今当我们再次回顾这些作品时,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在科普工作亦或是文学创作方面,叶老都有着极高的造诣。
难能可贵的是,在获得了这些荣誉和成功之后,叶老依然保持着谦和的处世态度。
2018年9月,叶永烈老先生曾在《开学啦》的演讲中说道:
“本来想我去世之后,在我的墓碑上写一句话:‘对不起,我不能再为你回答为什么’。后来我想想,我现在应该改成‘请到上海图书馆来找我’。”
我想,也许上帝也有很多问题想要问老先生,而幸运的是,我们还可以继续在他的作品中寻找看到未来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