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随手记毕业论文,关于毕业论文的思考

总是要学会思考,才能不断地前进。近日欣慰毕业论文的事情忙的焦头烂额,因为快要到deadline,最后期限。而我因为去年定了一个关于《时代风格对演奏的启示》这样的话题,让我一直有些无法下笔。因为题目太大了,一点都不好写,显然这是一个没有写论文技巧的人,才会想出的题目。

于是一直拖到了4月,想着要换题目,没有合适的灵感和契机,在上几周想到了写关于《韦伯和他的钢琴作品《邀舞》》这样的话题,也构思好了框架,查找了资料,大致是这样4部分组成,很安全的一篇论文:

一、韦伯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

有关韦伯,这是浪漫主义早期的代表人物,他逝世于1826年,而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巨匠贝多芬,逝世于1827年,舒伯特逝世于1828年。接连3年,陨落3位大师。韦伯处于一个时代的音乐风格交替的档口,他的音乐已初步有了浪漫主义时期的特征,如主导动机,标题音乐。而钢琴《邀舞》,正是一篇标题音乐,是有故事情节描述的。后来柏辽兹为其配器,写下了交响乐版的《邀舞》,最初是想写交响乐版的《邀舞》对钢琴演奏的启示,因为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描绘出交响乐般的音乐来,这需要具备技术。但后来与姐姐聊天讨论我的想法是,被否掉了,一方面是这样写话题又说的太大了,其次,老师若是挑问题,一定会问我会不会弹,我作为一个声乐的学生,为什么要写钢琴。一定要想象答辩老师百般刁难的场景。于是,我还是中规中矩一些的好。

二、分析韦伯作品《邀舞》

这是最保险,最不容易被答辩老师挑出问题的写法,对作品进行曲式和声分析,一点点自己身体力行的干完。

三、不同演奏版本和演奏家

这样,通过写这么一篇本科毕业论文,我可以学习到东西,而不是为了凑字数写文章。

四、总结和这一作品的演奏风格

本来激动的便准备在这周动笔,没想到将我这想法和思路说给指导老师听,便当即被否了,她说我要是想拿优秀毕业论文,就不要写这样的题目,分析作品这样的论文,早已烂大街,当时我还反抗了些许,认为自己写的这篇文章不一样,但安静下来想了想,似乎全文最重要的内容好像也就只有曲式分析。

好吧,那就换。问了好几位老师,想寻求一些建议,因为真的太缺乏类似论文立意的写作经验了!有点无从下手。但老师们都说需要想一想。

真的是,两天两夜,感觉大脑都快要炸掉,因为无时不刻的在想写什么,堪称一场头脑风暴。指导老师建议,让我尽量不要写有关钢琴的作品,因为怕答辩老师会为难我。深知自己的事情还是要自己去完成,不能有依赖性,于是自己两天的时间,打开知网,搜索各种关键词,观看阅览硕博的论文,核心期刊。大概看了几百篇的论文题目,还是没有灵感……

就在昨天早上,或许休息了一下有了些许想法,又列出了下面这几个题目:

1、钢琴与科技——评钢琴自动演奏系统

2、类似于写一篇自传这样的文章,如贝多芬

3、要不还是韦伯。

吃饭的时候在想,走路的时候在想,甚至睡觉做梦都在想。

中午吃完饭日常打电话慰问还在生病的姐姐,顺便聊了聊我的苦恼,把我的这几个灵感和一些顾虑跟她讲了讲,其实我们并没有怎么讨论关于论文的立题,她说,我想的有关科技的这篇不太好,原因是资料少,写的东西也不多。虽然我现在还认为挺有新意,而且可以写很多内容。比如第一部分介绍钢琴发展史,第二部分写自动演奏系统的运用和系统工作原理,第三部分写它的利弊。

姐姐说,既然指导老师不太想让我写有关钢琴的。那就换个其他的,比如西方音乐史中的,或者有关教育的。我说,倒也想过,倒西方音乐史,总觉得会写成某一音乐家的作品分析,总不可能写人物自传的读后感吧。而教育相关的呢,无非就是柯达伊,奥尔夫等等的教学法,而且之前也写过相关的论文发表,实在是不想。姐姐说,那就再想一想,让我多看看资料。

电话结束后,也不知道,哪里就来了灵感,想起前两天才写完的有关传统音乐进小学课堂的内容,才向杂志社投了稿,因为字数被限制,所以写的还是不够畅快。

于是就想到了曾看《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还有其中的一位儿童音乐创作的作曲家谷建芬老师,她的儿歌有意思,因为在她后半生的创作中,极力提倡用古诗词谱曲。于是我就想到了这样的题目:

传统古诗词音乐与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育

——由谷建芬老师的“新学堂歌”引发的思考

太好了,竟然觉得这个题目很不错。除了激动之外,开始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建立一些逻辑框架。

搜索词条“谷建芬”,硕士论文有2篇,核心期刊大约有30多篇。搜索古诗词音乐,文章也不算太多,但有数余篇值得阅读,这是我认为最快的学习方法,虽然不知道还应该怎么做。

这个灵感源于《经典咏流传》,觉得这是一项特别值得去做的事情,传承经典,传承中华民族的瑰宝,加之古诗词文化本就在古代是“咏”出来的,沧海桑田,几千年后的今天,或许古诗词曾被尘土掩盖,但终究无法遮挡它钻石般耀眼夺目的绚丽。所以节目一出,立即受到众多人的喜欢,一方面是古诗词的魅力,一方面是古典与现代流行创新的结合。

确定好后,开始动笔。本想中规中矩的写这4个部分:

一、先讲述古诗词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二、讲述谷建芬老师和她的新学堂歌

三、新学堂歌在中小学的教育实践(结合自身实习感受,实际调查情况说明)

四、总结

激动的把思路广而告之,姐姐说我可以先写最重要的部分,不然一段段的写,可能会衔接不上。于是决定从谷建芬老师为点入手。昨日一下午,一动没动,看资料查文献,一有灵感就随手记在了笔记本,等需要的时候用。

但我万万没想到,还没有怎么写,只是简单的写了《经典咏流传》,顺便引出谷建芬老师,对她和她的作品进行了简介,就写了2千多字。我感叹说还没真正写到核心呢,昨晚在图书馆,写到了手机没电,图书馆即将闭馆,才停下写的脚步,其实前几个小时,都在阅读文章,上网查找资料,记录笔记。

今天醒来很早,对文章进行了反思。闺蜜说的对,激动的时候不能做一些决定,因为会认为无比的正确,其实不一定会。

昨天仅仅写一部分的几个小标题,便就可达3千字,其实并不是一件好事情。我发现我的方向错了,我把本科毕业论文当成了硕士论文在写,在研究,可以说是拓展的有些远。而文章立意究竟是怎样?重点是什么?仔细想了想,似乎应该是传统古诗词音乐和教育的结合,而谷建芬老师的例子,只是引起我思考的一个部分,不应该展开来写。

今天毕业论文的计划,想通重点,重新建立框架逻辑,查阅资料。

你可能感兴趣的:(android随手记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