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小史

中医的辩证历来是中医的一大特色,所谓辨证论治,四诊合参,懂不懂中医的都该听说过。

这次只谈辩证的发展。

中医理论体系建立于《黄帝内经》,这本书归纳了当时中国人对于身体以及疾病转归的所有认识,虽然托名于皇帝,但绝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它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的医学从神灵医学时期进入了经验医学时期,数千年的经验积累和理论化工作终于告一段落。

《内经》一书,受黄老之学影响极大,从气一元论到阴阳再到五行,全书的认识观念基本建立在当时的朴素哲学体系上。其中自然包含对于疾病的认识和分类方法,后人将其总结为“八纲”,也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受制于当时科技环境,前人并不能像今天一般极其准确地找到每种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只能通过症状和表现将疾病分类,在现在看来不免过于粗糙,但相对于神灵医学,这已经是革命性的进步。

在八纲中,阴阳又可统领其它六纲,因此又称为二纲六要,但不管怎么称呼,八纲辨证为中医所有辩证体系打下了基础。但是,这些内容散在分布于《内经》中,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辩证体系,更没有指导用药,因此内经虽然为中医打下了理论基础,但并不能将理论的认识结合到实际的运用中。

直到汉朝,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横空出世,从《内经》的八纲的表里之外又加入了半表半里,结合阴阳,提炼出了“六经辨证”,并配合大量方药,真正把辩证和用药结合在了一起,从此中医有了“方证”的概念,从认识到实践的鸿沟终于被跨越,张仲景也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医圣一出,《伤寒》和六经辨证一统天下970余年,期间医者无不以仲景之言为圭臬,直到张元素的出现。张元素同样法仲景,从《内经》中脏腑和气血津液着手,结合八纲之寒热虚实,提出了“脏腑辨证”,并开创了“易水学派”,其高徒李东垣的脾胃学说便深受脏腑学说影响。另外,张元素提倡用药必须灵活对症,不可死守成方,因此,后世又将张元素称为时方派之组。

张元素之后,各家用药辩证思想极大开阔。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盛行,其中叶天士结合脏腑辩证和六经辨证,提出了针对温病的“卫气营血辩证”,之后的吴瑭又在卫气营血和六淫邪气的基础上创立了“三焦辩证”。

时至今日,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辩证方法,如何取之精华适当运用,还要看个人努力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辩证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