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17岁少年跳桥事件: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4月17日晚,上海卢浦大桥上,一辆白色轿车在高架桥上突然停车,先是一名女子下车走到左后座的的车窗外,貌似在跟车内人员说话,但车门未打开,于是该女子返回驾驶座位,但并未启动离开。

这辆车在原地停留一段时间后,一名少年突然打开左后侧门,义无反顾地冲到桥边翻身跃下,女子紧随其后试图将其拉住,但还是迟了一步,发现男孩已经跳下去后,女子捶地痛哭,身后还留下逝者的一只鞋子。

整个过程不过5秒!

当120赶到现场时,男孩已无生命体征。跳桥的男孩是一名17岁的上海某职业学校二年级学生,视频中的女子是其母亲,跳桥前,该女子与男孩曾发生过激烈的争吵。

媒体公布男孩跳桥过程的视频后,网友直呼心痛!17岁,多么美好的年纪,究竟是怎样的无助才会让他选择义无反顾地去赴死,到底是哪来的爆发力让他一头撞开了死亡的门。

据其母亲称,当时她正驾车载着男孩,他因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在遭其批评后跳桥。

我们无从得知背后缘由,也不想指责谁是谁非,毕竟那个少年的离去之于一个家庭是天崩地裂的永久伤痛,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无尽苍白。相信天下没有把孩子往死路上逼的妈妈,也相信世上没有无缘无故“出走”的孩子。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因此绝不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我们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的到底是对还是错。

生命中有许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令人无法承受。正如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所说的:“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重虽然令人背负的很困难,但它有生命的意义,如果失去了重,只剩下轻,人就无法走得安然平稳,生命也就会像风中摇摆的稻草失去它原本的意义。

正如那位母亲的指责,于她本无可厚非,认为训斥孩子几句没什么大不了,至于寻死觅活?但对于那个青春综合症爆发期的少年,妈妈激烈的言辞就是对他的否定,就是给他人生下的死刑判词。

最近在看《非暴力沟通》,书中指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伤害更令人痛苦。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大脑杏仁核——情绪中枢,比儿童、比成人更加的肥大。肥大的杏仁核就意味着他们对外界的刺激异常敏感,就像随时要准备爆发的火山或是绷紧的橡皮筋一样。青少年的情绪一触即发,他们觉得自己遇到了自己过不去的坎儿。

心理学家分析:那些选择自杀的青少年发现,除了死亡,他们没有其他的出口。

我们一直信奉:棍棒之下出教育。坚信“不打不成材”,认为“慈母多败儿”。结果呢,棍棒之下打出了听话的孩子,也打出了逆来顺受的奴才。我们总是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无情的掠夺,高高在上地对孩子指手画脚,横加干涉。稍有反抗就用道德的枷锁对其一顿乱劈。这么多年来,劈得孩子满身是伤,也劈得自己精疲力竭。

我们拼尽全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想尽办法让孩子变得更有出息,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远比物质的富有和满意的考卷更重要。我们需要倾听孩子的心声,需要与孩子沟通交流,从而建立起孩子与家长之间心的桥梁,因为心里有爱的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知乎上有个提问:有出息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点赞很高的一条回答:
“考试拿第一,大学读重点,年薪上百万,娶妻白富美,嫁人高富帅,对父母孝敬感恩,对亲友慷慨大方。”

“为什么所有父母都希望有个出息的孩子,却从来没有问问自己,你是不是一个出息的父母呢?”

有时候不是孩子听不进去你说的话,而是我们的思想跟不上孩子的成长。孩子像一颗小树,每天吸收日月之精华,在不断精进,在茁壮成长;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像腐朽的烂叶子,不是忙着刷抖音,就是想着找乐子,做了父母之后,非但没有责任感,还变本加厉地拿孩子出气,仿佛自己的无能是拜孩子所赐。

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说的一句话: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

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

特别是他们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

不含敌意的坚决,是最好的界限原则。

不带诱惑的深情,是最好的爱的态度。

最后,希望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可以与孩子和平相处,共同成长。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社会热点】17岁少年跳桥事件:生命不能承受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