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在家的你是不是很忧伤?——《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


正文共:2983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文/小强


菲兹杰拉德,我相信喜欢看书的朋友都不陌生。

他是“爵士时代”(一战之后,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菲兹杰拉德的作品,《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等,都更多的向我们读者讲述了美国的文化和传统。

这本书,没有书名字面上那么多的“忧伤”。此书其实是菲兹杰拉德的短篇小说集。


书籍封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刚开始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这本书名。

我看过许知远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书中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词汇,比如“想象力”、“60年代人气质”、“80年代校园”,“高晓松为代表的80年代末大学校园的风花雪月”、“90年代的实利主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菲兹杰拉德的这本书,相同书名,我也想一探究竟。加之疫情期间,我真的觉得大部分人每天都浑浑噩噩的过日子,荒废了时光,还整天忧国忧民。真的是“忧伤的年轻人!”

 

这本书,被誉为是美国“荒原时代”的真实写照。

这部作品首版在1926年,这时的菲兹杰拉德陷入了财政和婚姻的双重危机,妻子的身体也遭受了创痛,由此引发的对“时代困境”的思考。最后就把那些所有的经历都集中体现在这部作品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美国经历了繁华的“爵士时代”,物质生活高速发展,纸醉金迷背后却隐隐透着不安。书中描述了一个又一个勃发的年轻人,他们奋力追逐世俗名利,追求浪漫爱情,追寻惬意生活,直到“一切到手”之后,却遗失了内心最重要的东西。那个曾经人人向往的美国梦,最后几乎要破碎。

菲兹杰拉德对时代的预知,使他成为了美国“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

 

《富家男孩》开篇就写到:


着眼于个人,你会发现不知不觉间已创造出一个类型;而着眼于类型,你会发现,什么也没能创造出来。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菲兹杰拉德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或许是菲兹杰拉德对于写作的想法,亦或只是想引出“富家男孩”的故事。但是这段话,让我想到了查尔斯·狄更斯。

他说过: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双城记》

 

我们每个人和他人都是不同的,我们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都有着自己的想法。可是在某些方面我们好像又是相同的。

 

《富家男孩》和《冬日梦》两个故事

主人公都是在遇到心爱的女人时,激动不已,可是当真真地进入感情天堂时,男女间的思想冲突就体现出来了,让两对相爱的男女无法在婚姻中享受那份美好。可在数年之后,当再次遇到或提起到心爱的女人时,他们都怀念着当初相爱的那份美好,有过追求,有过思念,有过相聚。不过岁月有过,佳人已去,空留在梦幻之中。

两个故事中的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感情中没有过错,只有错过。当真的明白错过对方时,就应该学会放弃。

 

《宝宝派对》

因为宝宝间的冲突,引起孩子家长的愤怒。虽说是件小事,却由于双方家长对待事件的态度上有分歧,最终导致孩子父母冲突的升级,原来的友好,换成了恶向交流。

就好像《叶问4》中,万宗华的女儿受欺负,最后蔓延至中方的武师和美方军队、政府的抗争。

 

《一梦四十日》

男主为了工作而拼命,关在家中整整6周,相当于四十日。这6周,他放弃了一切社交,一切应酬,他还让自己的妻子就在家睡觉,希望直接睡四十天。

好在他最终获得了成功,使得创业的心情并没有因此而崩溃。当然,如此拼命的工作,也不值得推广,成功并非十拿九稳,如果没有一定的基础,所受到的打击,所受到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打击,会让人更加崩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书中还有《赦罪》、《调校者》、《热血和冷血》、《拉各斯·马丁-琼斯和威尔士王子》、《“明智之举”》。

我觉得书中每个故事都有吸引人的地方,我最喜欢的还是《调校者》和《热血和冷血》

 

《调校者》

保持婚姻的不易,艰苦而又平淡的生活。

这一个故事,描写的女主对于家庭,对于生活,从最开始的不屑,不管,不担心。到后来当女人想最终离开家庭之际,发生了意外。

当这个家庭一团糟的时候,她打电话却喊不来保姆时,文中写道“突然之间,整个世界都变得冷漠麻木,她在绝望中挂断了电话”。

再加上医生的努力,想让夫妻友好的在一起,将两人间的隔阂消除。

通过医生的努力,转变了妻子对很多事物的看法,终于留住了妻子。也重新换新的两人间的爱情。

我感叹这故事中女主角的改变。我感叹婚姻生活的不易。我感叹“调解员医生”的耐心。我感叹一切人和事,都由衰转盛。

 

上面这个故事,我最喜欢的就是结尾的部分。医生站在门口,作者描写到“苍白的圆脸看起来像是分成了两张脸、十二张脸、二十张脸,每一张都不同又相同——悲哀的、快乐的、伤痛的、冷淡的、听天由命的——直到六十个穆恩医生层层叠叠,就像是无尽的镜面反射,就像是向着过去延伸出的重重岁月。”

让我感受到画面感满满。看起来像是女主看到的场景,而我更感觉是一种多重人格的体现。本故事的结尾,用简单有趣的写作意境,让我们重新审视这段家庭关系,是最为恰当不过的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同样喜欢的《热血和冷血》

男主人公是个热心肠,因为借钱和让座事件,却被老婆训练成了类似于冷血。

他是因为关怀,身体中充满了热血,因为冷漠,热血被换为冷血。

热血和冷血受到当时的环境影响,在不停的转变着。

这也反映出当时美国社会对待友情的态度,因为社会的迷茫。

 

如今的自媒体时代,有很多写情感的爆文,基本模式都是类似的:举几个身边朋友的事例,按自己文章的需要添油加醋一番,或者直接就以我听说的名义,杜撰一个自己想要的故事出来。再加上一点总结性的感想,套上若干撩拨读者情绪的金句,塞进总分总的教科书式结构里……

 

这种类型的文章,从传播效果而言,很成功,只是我从未被它们感动过。

 

青春里的忧伤,是细节化的、碎片化的。国产的青春大烂片们,唯恐忧伤的逼格不够高,冲击力不够大,硬生生地将忧伤浓缩成为“出国、车祸、堕胎的经典三连拍。套路,都是缺乏诚意的,更何况这样缺乏想象力的套路。

 

菲兹杰拉德笔下的青春,虽然远在大洋彼岸,相隔百年,却也没有什么违和感。

 

如今的我们跟风比较多,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包括读书。

我觉得好的文学是穿越文字表面的浮华,体会文字本身力量的冲击。

如果还没看过菲兹杰拉德的小说,还不了解美国迷惘的一代。那么这本书,是很好的佳作。

 

此书,不属于政治类,不属于励志类,更不属于社科类。它仅仅是一部小说集。

但是这本小说集,可以带领读者们领略小说大师的风采,可以看到那时美国的生活,可以了解到外面的世界与我们的想象不一样。

 

焦虑,忧伤都是一种心态。每时每刻都存在,不管是现在的21世纪,还是当年的爵士时代。我们都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以前是一战结束,经济待复兴。现在是新冠病毒防治,实体行业较困难。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感受到世界的变化,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才能变得不再忧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天都在家的你,有多久没读书了?

人与人之间,读不读书,短时间内看不出任何的差别,但是读书,是个积累的过程。一个人有多富有,不仅仅是看经济上,还会看到精神上和思想上。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有感记。




作者简介:小强,一个90后图书工作者,立刻阅读发起人之一,拥有一个300多人的公益读书群。还是一个爱读书,爱跑步,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文艺青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疫情期间在家的你是不是很忧伤?——《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