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化的恒星周围,天文学家很少看到这种快速消失的气体。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档案数据,名为Hen3-1357的黄貂鱼星云,在过去20年间突然衰减。研究者们说,很少看到行星状星云发生如此快速的变化。
该图片与20年前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空航天局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两幅不同的貂鱼星云照片进行对比。左图为1996年3月用广角行星照相机2号拍摄的,显示星云的中心恒星正处于生命的最后阶段。2016年1月,广域行星照相机3拍下了这张由这颗濒临死亡的恒星喷出的气体比右边星云更亮的照片。水貂星云在南天天坛星座的方向上。
鸣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 B. Balick (华盛顿大学), M. Guerrero (安达卢西亚天体研究所), G.Ramos-Larios (瓜达拉哈拉大学)
与1996年相比,2016年哈勃拍摄的图像显示,一个星云的亮度和形状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颜色也随之改变。在星云中心附近的蓝色荧光卷须和气体丝状物几乎完全消失,使得星云以水为主题而得名的波状边缘也几乎消失。这个年轻的星云再也不会在宇宙黑丝绒的背景下闪烁了。
“这是非常非常引人注目和怪异的,”来自西班牙格拉纳达安达卢西亚天体研究所的小组成员马丁· a·格雷罗说,“我们正见证着星云的实时演化。”数年后,我们看到了星云的变化。在此之前,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明显的变化。
研究者们发现,来自星云中心濒临死亡的恒星喷出的氮气、氢气和氧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明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星云亮度在1996-2016年间几乎下降了1000倍。
负责这项新研究的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 BruceBarrike说:“以前我们只是看到了星云形态的改变,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星云的基本结构的改变。”“在大多数研究中,星云通常都会变大。现在,它彻底地改变了它的形态,变得越来越模糊,并在史无前例的时间尺度上做到了这一点。让我们感到惊奇的是,它并没有变得更大。确实,一度明亮的内部椭圆环似乎也在逐渐消失。
对于其它行星状星云的地面观测表明,其亮度随时间而改变,但是这些推测直到现在才被证实。只有哈勃可以分辨出这一微小星云的结构变化。新的论文研究了哈勃观测报告中的貂鱼星云的每一个影像。
Guerrero补充说:“由于哈勃的光学稳定性,我们对该星云的亮度非常有信心,并且相信它会随时间而变化。只有哈勃的视觉灵敏度才能证实这一点。
研究者们注意到,星云的迅速变化是由于SAO-244567星的中心恒星随着温度下降而膨胀,因此释放的电离辐射较少。
德国波茨坦大学的 NicoleReindl和一组国际研究人员利用哈勃望远镜的数据,在2016年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发现黄貂鱼星云中心的恒星SAO244567本身就很特别。
1971-2002年间的观测表明,这颗星的温度从40000摄氏度上升到108000摄氏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10倍多。如今, Reindl及其团队发现SAO-245567正在冷却。赖德尔推测,温度上升是由于恒星核心周围的恒星壳发生了短暂的氦聚变。近来,这颗恒星看起来正在返回其早期演化阶段。
里德尔说:“我们当时真的很幸运能看到它。"在这种氦壳体的闪光下,它的进化速度非常快,这意味着进化的时间跨度非常短,因此我们通常看不出这些恒星是如何进化的,"我们只是碰巧在合适的时间出现,抓住了这个机会。"
对貂鱼星云快速衰减的研究小组现在只能推测这个年轻星云的未来。以其目前的衰减速度,估计二三十年后将很难找到它。
由 NASA和 ESA (欧洲航天局)合作的国际哈勃空间望远镜。在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的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 NASA管理着这个望远镜。设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STScI)负责哈勃望远镜的科学工作。
图为行星状星云Hen3-1357 (貂鱼星云),1996年3月,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空航天局的哈勃空间望远镜所拍摄的照片。图片拍摄到了中央恒星生命的最后阶段,那颗濒临死亡的恒星释放出一层膨胀的气体。照片拍摄到了黄貂鱼星云的早期阶段,天文学家认为黄貂鱼星云是已知最年轻的行星状星云。图中的颜色是由氮(红色),氧(绿色)和氢(蓝色)所发出的光。
(a) NASA、 ESA b Balick (华盛顿大学)、 m·格雷罗州(Instituto de Astrofí西卡德 Andalucí a)和 gRamos-Larios (Guadalahala大学)
照片中的行星状星云Hen3-1357 (貂鱼星云)是由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空航天局哈勃太空望远镜于2016年1月拍摄的。图为貂鱼星云,与哈勃1996年拍摄的第一张照片相比,其亮度和形状都有很大变化。通过对比这些图像,研究人员发现,从星云中心垂死恒星发出的光中,氮气(红色)、氢气(蓝色)和氧气(绿色)的含量变化之大前所未有。
感谢美国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 B. Balick (华盛顿大学)、 M. Guerrero (安达卢西亚天体研究所)和 G.Ramos-Larios (瓜达拉哈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