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饭

       网上有一句话:祖上三代是农民,诠释了绝大多数人的祖上的成分,其实也反映了咱们国家过去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事实,每当有农村亲戚来串门或者回老家走亲访友时,家里老人是特别高兴地,除了能够看到亲人以外,还可以获得一些现在城里人追捧的土鸡蛋、散养鸡之类具有乡土特色的原生食品。其实在我小时候,获得更多是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一方面是在那个年代没有现在物质丰富,另一方面是在那时有一种特殊的交易方式:换饭。


北方常见的粮食

       所谓换饭,就是用手里的原材料粮食去换取商铺的成品食物,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头几年,这种方式在我老家的小城非常流行,它既帮助商铺解决了原材料采购的困难,又帮助购买者节约了金钱,还提高了农村缴纳公粮后自留粮的流通效率。


煤球炉全套组合

       那时候上小学,因为放学早,所以回家必做的有三件事:先把煤球炉子进气口拨开座锅煮汤(水较多的粮食粥),然后拿着提前秤好的粮食出门去各种铺子换取家里人晚上吃的部分食物,最后回到家里写作业等大人到家做菜吃饭。


米花糖

       毫无疑问,在这三件事里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当然是写作业啦,于是每天换饭的时间是我最快乐的时候,一是可以逃避作业、二是可以主宰晚上的食物选择(小小年纪就沉浸在权利的支配里无法自拔),想吃豆腐了就带上黄豆去换豆腐,想吃米花糖就带上大米去换糖。


各种烧饼

       因为家在小麦主产区,所以小麦的使用频率最多,而且吃法也最多种,常见的小麦主食有馒头类需要发面蒸熟的、烧饼类直接在炉子上烘烤熟的以及在鏊(ao四声)子上烙出来的煎饼单饼之类的,但是由于操作的人手和制作时间限制,卖饭的铺子大多是以烧饼为主。


吊炉烧饼

       如果有天要写一个烧饼大全的话,那么山东的烧饼种类绝对会占大量的篇幅,因为几乎每一个县乡都有自己拿手的做法和产品,所以小城里的各个烧饼铺子都带着各自家乡的特色,有倒贴在炉顶烤出来的圆烧饼、有大缸烘烤的缸帖子、有把炉子用铁链吊起来的吊炉烧饼、还有四四方方的挎包火烧等很多类型。不同的类型也有不同吃法,当地最常见的组合就是吊炉烧饼配羊肉汤、缸帖子刷酱、挎包火烧夹猪头肉、圆烧饼卷菜等。


还记得这玩意儿吗

       记忆中好像是一斤二两左右粮食能够换到一斤饭,换饭的时候店家会拿出杆秤来称重,每每这时我就踮着脚学着大人的摸样有板有眼的盯着秤星,来核对一下店家的称重跟家里称的重量是否一致。


圆烧饼

       那时候带回家最多的是圆烧饼,因为圆烧饼可以把不同的菜肴放在里面卷起来吃,我最喜欢的搭配就是土豆丝+萝卜丝+豆芽菜,油都很少,就是原味,有种很低调的锅气的焦香味,联想一下烤炉上烤出烧饼的气味儿,很香,却又没有夺了菜的香味,略有韧性的烧饼卷着清脆的菜,伴随着牙齿的切割,层次分明,如果要是加上一点荤菜那整体就更加出彩了。


烤制中的挎包火烧

       若是赶上卖卤肉那家人出摊的日子,是必定换挎包火烧回来的,因为那天父亲一定会买一些猪头肉回来凉拌。挎包火烧对半撕开,露出里面的四五个夹层,每一层都可以夹上菜,塞得鼓鼓囊囊的,红润香糯的猪头肉和青白嫩翠的葱丝被包裹在挎包火烧里,肉香而不腻,吃时外酥内韧,配合着火烧浓浓的椒盐味,一整晚都回味无穷!


火烧夹肉

       伴随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换饭的记忆大致持续到小学毕业,换饭这种交易方式好像忽然一下子就消失了,而关于烧饼的记忆依然还在。

       然而现在身居南方,经常会听到:“你们北方人一定每天都吃馒头。”再熟悉一点儿的朋友会说:“你们山东人一定从小吃煎饼,煎饼卷大葱嘛。”

       其实,我最爱吃的,还是那换来的烧饼。

(PS:本文标题及内容使用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涉及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你可能感兴趣的:(换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