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那些文人们之:博学多才的张华

魏晋南北朝的那些文人们之:博学多才的张华


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四月,西晋杰出的政治家、诗人张华被杀,史书上说:张华被杀,“朝野无不悲痛。”


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郡方城县(今河北固安)人。 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


张华的父亲张平,曾任渔阳郡太守。但张华少年时家境贫寒,以至于只能靠帮别人放羊来养活自己。张华从小就显示出了自己不同寻常的才华,他的同乡人刘放对张华的才能感到惊异并佩服,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他少年时即注意修养身心,言行谨慎,言谈举止一定要合乎礼度,并具有见义勇为、周济危难的心胸,眼界高远,胆识弘大。当时很少有人能测试出他的学识程度,只是觉得他很高深。

他开始并不为人所了解,后来他创作了一篇《鹪鹩赋》,文中通过对鸟禽的褒贬,抒发自己的人生抱负和政治理想。当时的名士阮籍在看到这篇赋后,感叹道:“这个人是王佐之才啊!”张华的声名从此开始显露出来,逐渐被人所知道。

他被渔阳太守鲜于嗣推荐任太常博士,卢钦又把他推荐给司马昭,转任河南尹丞,还未上任,就被授职佐著作郎。不久,又迁为长史,兼任中书郎。张华对于朝政所发表的意见以及所上的奏章,大多都被采纳施行,他的见识得到众人的肯定,因此得以正式担任中书郎。

泰始元年(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受魏元帝禅让,建立西晋。拜张华为黄门侍郎,封爵关内侯。数年后,被拜为中书令,后来又加官散骑常侍。因为他能力出众,就是在他母亲去世非常悲哀时,武帝还下诏劝勉,并强令他必须管理政事。

当初,武帝与羊祜秘密谋划伐吴,群臣大多不赞同,只有张华赞成这一计划。史书记载,咸宁五年(279年),杜预上表请求伐吴。杜预捧讨吴奏折入宫时,武帝正与张华下棋。杜预递奏折,陈利害,而晋武帝仍埋头于棋局,不做定论。这时张华便推开棋盘,拱手说:“陛下圣明英武,国富兵强;吴主邪恶凶残,诛杀贤良有才能的人。现在就去讨伐他,可以不受劳累而平定,希望您不要再犹豫了。”武帝接受了他的意见,定下了伐吴的计划。对于伐吴一事,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不可以贸然轻进,甚至有人奏请武帝要腰斩张华。只有张华坚持己见,认为伐吴必胜。太康元年(280年),吴国灭亡,武帝下诏晋封张华爵为广武县侯,增加食邑一万户,封他的一个儿子为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还赐绢一万匹。

张华在此后声名显赫,为众人所推崇信服。朝廷把撰订晋史及修改礼仪规章的任务,都交付给他,他做了许多增减与修改。当时的武帝诏书诰文,也都是张华起草的,他的声望名誉更加显赫,众人都认为他已经有了任宰相的能力和威望。

后来张华受人陷害,被外调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又兼任护乌桓校尉、安北将军。张华在任内招抚接纳新归附的人,治理有方,各族百姓都感念他的恩德,远离幽州、历代都不曾归附的二十多个地区、部族都遣使朝贡。边疆安宁,粮食连年丰收,兵强马壮。

晋惠帝继位后,任命张华为太子少傅,后又拜为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佩戴金印紫绶。当时皇后贾南风掌控朝廷,她认为张华出身庶族,儒雅有谋略,对上没有威逼君主的疑虑,对下又是众望所归,于是便委以朝政大事。张华也是尽忠辅佐,尽管当时是惠帝昏弱,贾后残暴肆虐,但依赖张华仍使天下保持相对安宁。几年后,朝廷追论张华前后的功勋,晋封他的爵位为壮武郡公。张华推让十几次,惠帝下诏敦促开导,张华这才接受。

再后来司马伦、孙秀发动政变,废黜贾后,张华拒绝与其合作,于是他和裴頠一起被抓。很快就在前殿马道南处被杀,同时又被夷灭其三族,终年六十九岁。

永宁元年(301年),司马伦、孙秀被诛杀,由齐王司马冏辅政。司马冏向惠帝上奏请求为张华等人平反并追赠官爵。群臣们议论时意见不一,而多数人认为张华被杀是冤案。

太安二年(303年),惠帝下诏为张华平反,恢复张华侍中、中书监、司空、壮武郡公、广武侯县的官爵,返还被没收的财产、印绶、符策,并派使者专门吊祭。


张华的人品和才华让众人钦佩。当初,江南名士陆机兄弟十分高傲,自认为是东吴的名族,刚到洛阳时,瞧不起中原人士。直至见到张华后,陆氏兄弟深感一见如故,钦佩其德望风范,以师长的礼仪相待。(见《晋书·卷三十六·列传第六》:初,陆机兄弟志气高爽,自以吴之名家,初入洛,不推中国人士,见华一面如旧,钦华德范,如师资之礼焉。)张华被杀后,陆机为他作了诔文,又创作《咏德赋》来悼念他。  

张华还是一个有自己主见的人,不愿意和一些权臣同流合污,敢于犯上进谏,对朝政大事直言相奏。元康元年(291年),杨骏被杀后,皇后贾南风要废黜他的女儿杨太后,当时群臣在朝堂商议此事,众人大多都顺承旨意,认为杨太后应该被废黜。只有张华认为应该仿效汉废赵太后为孝成后的例子,贬太后称号,仍然称武皇后,居于别宫。但他的意见不被采纳,最后还是废太后为庶人了。

元康九年(299年),贾后想要除掉太子司马遹,她让人作祈祷神灵的文章,文章含有叛逆的意思,又让太子在酒醉时抄写,并上呈给惠帝。惠帝在式乾殿会集群臣,把太子的抄本让群臣看,大家都不敢说话。只有张华进谏说:“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自汉武帝以来,每每废黜正嫡,总要引起动乱,况且大晋拥有天下的时间不长,希望陛下慎重考虑此事。”贾后看出来张华等人保护太子的意志坚定,只得同意暂不杀太子,上表请求将太子免为庶人。不过后来她还是找借口杀了太子。

司马伦、孙秀准备废黜贾后时,孙秀因为知道张华的地位高影响力大,就派司马雅夜里去见张华。告诉他说:“如今社稷将危,赵王想和你共同匡扶朝廷,做霸王的事业。”但是张华了解司马伦孙秀等人的品行,还曾经因为孙秀引起动乱,请求司马肜杀掉孙秀,司马肜当时也答应了,不过后来听信别人的话,又放过了孙秀;而司马伦曾经请求任尚书令,当时张华坚持认为不可以,没有让他得逞。所以这次张华知道他们绝不会是仅仅废黜贾后,最后一定会谋划篡位之事,就坚决拒绝了。也正是因为这他后来被杀。

张华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这是一个有着自己做人准则的人,知道自己的行为要合乎道德规范和礼仪,身居高位但不依附任何人,不顺从自己认为是邪恶的东西,即使面临生命危险,也不会改变。

张华十分爱惜人才,特别愿意劝勉、推荐、启用他们,即便是他们身份穷贱,甚至从事杂役之类的工作,但只要有一技之长,有善德善行,张华便赞叹称道他,使他们的声誉得以传播,并得以施展才能。

张华的记忆力极强,而且见多识广,知识渊博,对天下古今的事物都了如指掌,在这方面当时没有人能与他相比。武帝曾向张华询问汉朝宫室制度及建章宫千门万户的情况,张华都应对如流,让旁听的人都忘了疲倦。他又在地上画出图样,武帝身旁的人都惊奇地注视着他,武帝自己也感到很奇异,时人把张华比作是春秋时郑国的良相子产。


张华是当时著名的诗人,诗歌创作成就很高。尽管钟嵘的《诗品》评其作品多为“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把他列在中品(对钟嵘的评判后人多有非议),这也掩盖不了他的创作成就和影响。的确,钟嵘的评价不够中肯,有失偏颇。张华是很善于描写男女之情,比如他的流传甚广的《情诗》,脍炙人口。他能以精准的词句营造一个生动的场景,以此来表现一个忧伤的故事,这组诗的第五首,是表现游子对妻子的思念之情。其中“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离别之人的忧伤,巢居于树梢的鸟类更容易知道天气的风寒;深处洞穴的虫蚁更能预知天气的阴雨。而“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俦侣?”两句准确地把握住了远离的爱人的心思,不曾经历远别离的人,怎能知道这思念爱人的滋味呢?这是含有深切体验之言,因而也道出了许多“离人”的共感。

但实际上张华的诗歌中还多有“侠骨义胆”之作,表现出了诗人性格中的另一方面。《壮士篇》、《游侠篇》、《博陵王宫侠曲二首》皆充满豪言壮语,颇能表现张华性格中“英勇赴义,笃于周急”的气慨。《壮士篇》尽情地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从“天地”与“人物”两方面着眼,表现出壮士的飒爽英姿和宽广胸怀,自然也表现了作者自己的胸襟与抱负。诗中的“独步圣明世,四海称英雄。”之句,意气风发,慷慨激昂,志向远大。他的《游侠篇》模仿曹植的《名都篇》,诗中赞赏游侠之士和战国四公子的贤明,显示出对他们的向往之情。

张华的还有一些诗作保留继承了汉乐府关心现实,敢于揭露现实问题的精神,对当时的社会生活进行了深刻地揭露。他的《轻薄篇》以铺叙的笔法酣畅淋漓地描写了王公贵族的淫逸生活。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方面暴露了当时那个穷奢极欲的病态社会。“人生若浮寄,年时忽蹉跎。促促朝露期,荣乐遽几何?”(人生好比浮萍与过客,岁月时光白白消磨。它短促得就像早上的露水,繁华享乐的日子能有几多?)深刻揭示了那些醉生梦死的人物的眼光短浅,可悲人生。有人说这是那个时代的真实画像。


张华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内容记载山川地理、飞禽走兽、人物传记、神话古史、神仙方术、异境奇物、琐闻杂事等等,无所不有,令人眼花缭乱。此书可以说是张华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它是继《山海经》后,中国又一部包罗万象的奇书,填补了中国自古无博物类书籍的空白。观看它可以了解很多中国古代的事情,不管是真实事件还是民间传说。它还保存了我国古代不少神话材料,使它们得以流传下来。如所记八月有人浮槎至天河见织女的传闻,是有关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原始资料。《博物志》中还有大量的逸闻趣事,可以观照当时诸多人士的生活风貌和经历。它在中国小说史上也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对后世小说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据东晋王嘉《拾遗记》称。此书原400卷,可谓洋洋大观,晋武帝令张华删订为10卷。《隋书·经籍志》杂家类著录《博物志》即为10卷。因原书已佚,故今本《博物志》由后人搜辑而成。

张华酷爱书籍。长年积累,家中藏书甚多,曾在搬家时,“载书三十乘(车)”。身死之日,家无余财,只有文史书籍满架盈箱,且多珍善之本。《册府元龟·聚书》称其“天下奇秘,世所稀有者,悉在华所”。朝廷撰写官史时,都要借阅张华家藏图籍,以资取正勘对和参考。这些书籍对他撰写《博物志》应该说帮助极大。他还精通目录学,曾与荀勖等人依照刘向《别录》整理典籍。


张华的十四世孙是唐代的张九龄,开元年间著名的宰相、诗人。他为开元盛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诗词创作上也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魏晋南北朝的那些文人们之:博学多才的张华)